「雖無弱水三千裡,不是仙人不到來」。西溪之默默無聞於世人已有時日了,但至少在民國以前,這片離西湖僅5公裡、總面積約為10、08平方公裡的城中次生溼地,是與西湖、西泠齊名的,並稱杭州「三西」。這裡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幽雅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是全國乃至世界罕見的溼地天堂。
西溪始於漢晉,發展於唐宋,興盛於明清,至民國漸趨衰落。1800多年來,溼地內農事活動和人文活動頻繁,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存和人文積澱,景觀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斐然。 「西溪之勝,獨在於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於上千年來人類的生活勞作構築了水在村中、村在水中、人水交映、變幻無窮的西溪水鄉風情。西溪內主要又6條縱橫交錯的河流圍合匯聚,期間水道如巷、河汊如網、魚塘櫛比、渚島棋布。西溪植物資源豐富,桑、竹、柳、樟、槐、蓮、梔子在溼地內種植歷史較長,尤以蘆葦、荻、柿、梅最具規模和特色,現有保存下來的老柿樹在一期工程內就有2802棵,形成了「河渚蘆花」、「柿林夕陽」、「蒹葭泛月」、「西溪探梅」等一批情趣各異的水域生態景觀。西溪溼地的存在,對杭城具有不可替代的調節生態、改善環境功能,故也被稱為「杭州之腎」。 西溪得以傳世,還在於它擁有歷史與文化。西溪自古就是隱逸之地,被歷代文人雅士視為人間淨土、世外桃源。宋高宗趙構一句「西溪且留下」成就了西溪千古美名;清代康熙、乾隆都曾遊歷西溪並留下筆墨;宋魏國公洪适在西溪建「國公府」,其後人明代刑部尚書洪鐘於故地重建「洪園」。「秋雪八景」、「曲水八景」等眾多景點,吸引了蘇軾、秦觀、唐寅、張岱、厲鶚、黃賓虹、馬一浮、鬱達夫、徐志摩等來此賞景、修行、棲居、耕讀、唱和、祭祀,並留下了眾多的詩文、書畫。民國時秋雪庵建有兩浙詞人祠堂,供奉歷代詞人牌位1044個,是中國詞人聖地。始於唐宋的龍舟勝會是西溪溼地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今為西溪鄉民每年端午節的一大盛事。西溪亦是越劇北派藝人首演地。1906年,越劇創始人之一的馬潮水,在西溪蔣村陳萬元宅邸用3張八仙桌搭臺演戲,促進了越劇由落地唱書向舞臺形式表演的轉變。
「千頃蒹葭十裡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黃橙紅柿紫菱角,不羨人間萬戶侯。」這詩描繪的就是西溪溼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奇妙美景。但到了近代,由於人類活動加劇,西溪溼地的自然生態、人文生態收到了較大程度的破壞,西溪雖然風韻尚存,但已風光不再。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杭州人民遵循「生態優先,最小幹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農居搬遷、河道清淤、植物複種、生態駁坎、房屋整修等各種措施,對西溪溼地的水體、地貌、動植物資源、民俗風物和歷史文化進行了保護和恢復,打造中國第一個溼地公園,賦予西溪新的生命力,重現西溪昔日美景。 西溪的景色特點以天然質樸為美,體現的是「冷、野、淡、雅」的意境,是都市的一劑寧靜劑和紅塵中的淨土,是文人雅聚、漁翁垂釣和領悟自然之地。為保護西溪溼地的生態景觀,工程中「製造」了許多不可逾越的「框框」,在溼地內全部實行管網配置,一改過去汙水直接對西溪溼地水質和環境的影響,同時建立了生態淨化系統。一期工程遷出624戶農戶後,溼地內建築面積比原來減少約76%。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礎上進行了植被恢復,採用了柳樹樁進行生態護坎,補種蘆葦約250畝,使更多的動植物能在西溪找到合適的生存、繁殖地,既恢復了景觀,又淨化了水體。一期工程還在現有大塊溼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場所的基礎上,在農田、養殖場,甚至房子附近的樹林、院落、花園、綠地上設置了人工鳥巢等設施,吸引鳥類棲息。 西溪的地理特色是溼地景觀,在首期溼地公園3、46平方公裡中,朝天暮漾、蝦龍灘、費家塘三大生態保護區和其他生態恢復區面積達3、25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94%,充分體現了生態有限的可持續發展原則,使西溪溼地水域景觀中最精華的部分、最具有溼地特色的部分、最攝人心魄的部分完整地保護了下來。一期工程還十分注重西溪的文化遺存恢復,最大限度地挖掘、保護和恢復了西溪的文化遺存。一期工程以後,煙水漁莊、秋雪庵、西溪水閣、梅竹山莊、深潭口、西溪梅墅、西溪草堂等7個景點可供有人參觀。 「緣何溪水也姓西,淡妝濃抹更相宜。」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溼地、農耕溼地、文化溼地於一體的國家溼地公園以更生態的水鄉風情向世人展現了西溪溼地之美,她必將和西湖一樣,成為天堂杭州的又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