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由來
我們馬上要過元旦了,大家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過元旦,元旦是怎麼由來的嗎?
元旦,即公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
在歷史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為一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舍友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是造成各種曆法的不一致。
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曆法,並規定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當然也有人說是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也就是古代元旦的一種說法。
辛亥革命後,我國把正月初一稱作春節,公曆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外國的元旦
陰曆的祖先埃及曆,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泛濫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伺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便是古埃及人的元旦由來。
西元前46年,羅馬皇帝蓋厄斯·儒略·凱撒制定儒略曆,古羅馬凱撒把一月一號這一天定為西曆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Janus,這位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後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原本以為教皇把耶穌誕生年作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穌有關聯,現在看來並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還應該是12月25日耶誕日為過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沒有耶誕隆重。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後10天。
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
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陽,接著去神社參拜,或互相向親友問好。他們稱元旦為「正日」。在這一天,他們的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麵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3天則吃素食,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中國人過元旦的習俗也歷史悠久,早在歷代皇朝再為元旦舉行慶賀典、祭諸神、祭先祖、祈福等等這些活動時,會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初一為新年。解放後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後,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曆曆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後冬閒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願和千百年的民俗。
現在過元旦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
元旦節日很少人會去過這個節日,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它。一般都是放假一天好好休息一下,有空出去走走,新的一天,新的開始。但是我們也得規劃一下我們新年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