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財教授: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2020-12-25 吉大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用「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教書育人、敢為人先,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精準概括黃大年同志的先進事跡。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情真意切,這不僅是對黃大年精神的高度凝練,更是對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期許;不僅為廣大師生自覺肩負新時代使命增添了強勁動力,也為我們正確把握人才培養規律明確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將立德樹人貫穿到大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構築育人大格局,是新時代中國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育人」先「育德」,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以德立身老師是人才培養關鍵

「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師德,要使自己教授的學生,不但在專業知識上有所提升,更能夠從老師的教導中學會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

黃大年同志就是吉大地學教師中的傑出代表,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許許多多可貴的為師品德。在地學教師隊伍之中,「三光榮」和「四特別」的地質精神代代傳承。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洪流浩浩蕩蕩,唯有地學情懷傳承永駐,歷久彌新。無數地質人不忘初心,甘願做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只為推動中國地質事業不斷向前,只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努力奮鬥。

教師不同於其他職業,是培養人塑造人的「園丁」。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甚至影響終生。我認為大學教師應該具備以下三個「合格證」:一是教育觀念和專業素質的合格證。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專業素質,是制約上課行為和質量的兩個主導方面。觀念是行為的先導,行為是觀念的具現。教育觀念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行為、道德行為和教學態度,教育觀念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新時期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觀、發展觀和學生觀。二是科研能力和素養的合格證。現在是資訊時代,課堂邊界是模糊的,或者說課堂沒有邊界。課堂教育對教師的綜合素養和知識儲備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以前經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你不但要有一桶水,更應該成為一條小溪,一條流水不盡、源源流淌的小溪。三是掌控課堂能力的合格證。要做好課堂教學,備好課是前提;要備好課我認為應該做到:全面掌控教學內容,目標教學;形成合理教法與學法,提升教學質量;做到現代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運用良好的教育教學語言,提升課堂駕馭能力;了解學生心理、突出個性培養,有效提升課堂質量,活躍課堂氛圍。

以德立學人才培養是個過程

人才培養要符合人才的成長規律,要潤物細無聲,如鹽入水,調節適當,不能一蹴而就。大學四年學習生活的過程,也是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和成熟的過程,需要科學的疏導和引領,形成正能量、積極向上和正確面對人生的世界觀,所以課程思政非常重要和必要。要通過客觀的引導、完善的教育、綜合的培養,讓學生自覺養成自主創新,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理念,以及全心全意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貢獻的態度。

故此,地探學院從新生入學開始,就構建課程思政全面深入的「三全育人」體系。從入學教育第一課開始,培養學生感恩的心態與發展的視角,感謝父母把你培養成大學生,要學會尊重、孝順和理解他們;感謝我們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主義制度,使我們能心靜如水地在課堂裡學習。同時培養學生擔當的意識和負責的態度,作為中國一流大學的大學生,中國發展的未來是由他們去實現和建設的;讓同學們體會到,地學專業承載著源於國家和社會的應用需求與科研使命,擁有著源於自身專業特性的艱難與辛苦,更傳承著無數前輩奠基下的責任與方法、價值與信念,我們也必然會在不斷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實現社會價值、行業價值與個人價值,等等。構建專業內涵實時介紹和引導的課程體系,使學生了解專業、理解專業、熱愛專業。建立全過程的班主任制度,實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學習困難和思想上的波動;幫助他們解讀、了解專業體系,以及如何學習專業知識,如何輻射相關知識,提升自身的素質,如何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實踐創新創業能力鍛鍊等,比如一年級選專業、二年級的大創項目遴選和基礎地質實習、三年級的生產實習、四年級的畢業選題和如何規劃人生等。構建學生發展時期重點節點的諮詢和心理輔導機制,面對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及時與學生溝通,定期進行疏導教育,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選擇,但不包辦、不替代等,強化他們的自我決策和判斷能力,告訴他們如何在道德和法律底線的約束下開展工作和學習。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學院多年來一直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研究和創新,提出了「嚴、研、妍」相結合人才培養的理念。根據地學學科的特點和發展,我們於2009年創建了「李四光地球物理實驗班」,強化地球物理理工融合培養模式,開創了理論與技術結合的人才培養基地,潛移默化的弘揚和宣傳了老一代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同時做到了把現代科技元素與人才培養方法實時有效的結合起來,創建了「地質資源立體探測虛擬仿真中心和科普基地」;學院開設了「黃大年創新班」,培育一批「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新時代改革者和創新者;設立了黃大年基金,開設了黃大年網站;與廣西貴港港北高中共建了「黃大年」育人基地等,這一系列舉措都為學生穩定專業學習,實現愛國抱負和人生奮鬥目標創造了良好的空間。

以德施教把握好人才培養的方向

黨的十九大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地球科學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性、基礎性、系統性科技支撐作用日益突顯,為新時代地質人才建功立業創造了新機遇,提出了新要求。

幾年來,我們以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為示範和引領,以黨建為載體,形成愛國、報國的人才培養氛圍和培養機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是教育部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2018)、吉林大學固體地球物理教工黨支部是教育部首批全國教師「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工作室(2018)、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本科生第二黨支部是吉林大學黨建工作樣板支部(2019)、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地信研究生黨支部是吉林大學黨建工作樣板支部(2019),這些黨組織建設的主線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是中心工作。學院頂層設計,分布落實和實施,把黨建工作建在支部、建在教師、建在課堂、建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適當的戰鬥力、影響力和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時刻影響著學生,讓學生時刻感受到黨領導的先進性和實踐價值,時刻在國家強大的過程中感受到中國社會的發展,明確自身的使命與擔當。

我們還通過院史整理和宣傳,揭示了吉林大學地探學院早在建國初期就作為共和國建設戰略布局一部分所承擔的歷史使命與六十七年來的歷史貢獻,重溫「地探初心」,牢記「地探使命」,豐富育人文化,激發科研精神,勇於探索、砥礪前行;面向學院離退休教師、海內外校友及在職教師,徵集「地探故事」,收集學院學科專業發展資料,採集學科創始人等先賢的成長資料,發掘勵志典型;在已公開出版的《地探鉤沉》《地探歷程》等書籍,建立的全國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地球物理學科創始人之一申寧華教授紀念室等的基礎上,重溫「地探初心」,牢記「地探使命」,進一步整合李四光、張秋生、申寧華和黃大年等豐富思政教育資源;在學生中講好黃大年的故事和精神內涵,講好地探故事和先進事跡,讓黃大年精神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讓黃大年的故事在學生中流傳,讓我們的學生感到實實在在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自覺地努力學習,形成大國擔當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作者:劉財,系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津貼,吉林省師德標兵,教育部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

師德與學風建設系列文章:

校長張希:關於師德與學風建設的一點思考

以德育德,求真創新——在吉林大學2020年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求實求真 追求卓越 ——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致辭

校長張希:研學融合實踐

劉中樹教授:營造優良校風學風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遲寶榮教授:德者師之魂 教師身教勝於言教

孫正聿教授:以科研支撐教學,用理論鑄魂育人

張漢壯教授:深化課程建設 踐行育人使命

蔡立東教授:屏蔽小我 跨越本我 鑄就大我

任露泉院士:師德涵養在於求真 學風養成在於求實

韓喜平教授:做有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的新時代教師

吉林大學舉行師德與學風建設專題教育報告會

姜啟川教授:履行好一名人民教師的使命和責任

吉林大學舉行「吉林大學教師崗前培訓暨師德與學風建設」專題教育報告會

吉林大學舉行「教師崗前培訓暨師德與學風建設」專題教育第三場報告會 張漢壯教授作題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報告

魏存成教授: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的

盧革宇教授:堅持求實創新,堅守學術誠信,做有意義、有品位的科學研究

更多內容請點擊師德與學風建設專題:

https://news.jlu.edu.cn/zthd1/sdyxfjs.htm


相關焦點

  • 以德立身 以德立學 以德施教
    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為中華民族復興育英才,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根本主題。師德要適應人的全面高質量發展而不是單一高速度發展,要適應素質教育第一德育優先而不是單純追求應試教育能力,要適應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既要教育公平均衡更要有質量的形勢。
  • 提升自身修養,自覺追求高尚,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身為人師,就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自身修養,自覺追求高尚, 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1 為人為師,當以德立身,一生立德「德性,謂性至誠者也」,德性,道德品行,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人,生來就具有社會屬性,所以必須接受道德的約束。背離道德,就會受到責罰。正所謂,人而無德行之不遠。為師更當以德立身、澤己及人。
  • 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柳波: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14年來,他一直處在高職教育教學第一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用自己的行動從「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三個方面做好了學生的引路人。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和行為模範,柳波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了學生的尊重,他主持了省級、校級課題6項,參與課題30多項,主編書籍6本、合譯1本、副主編3本,參編10本,發表論文30多篇,獲得獎勵40多項。
  • 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育德
    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育德 合肥市紅星路小學教育集團舉行師德演講大會
  • 校園人物|以德施教,立德樹人—援疆教師張秀霞
    張秀霞老師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把「立德樹人」作為畢生不懈追求。從教以來,她勤於學習,愛崗敬業,主動報名支援邊疆教育,成為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優秀教師榜樣。2019年2月,張秀霞老師作為「中央第七批援疆輪換專業技術人員」在新疆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援疆任教。
  • 「師者本心,不忘初心」師說師德師風活動之學為師者,以德鑄魂
    在我校大力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月」活動之際,學校黨委宣傳部推出「師者本心,不忘初心」師說師德師風活動,邀請部分教師代表暢談對師德師風的理解與看法,積極引導廣大教師不忘為師本心、教育初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譜寫我校教育發展新篇章!
  • 以德施教 以德立身(憑欄處)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教育工作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持續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德高身正為範,有大德的老師才能教出有大志、有大我的學生,才能在傳道授業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 王金髮教授:立心鑄魂 立德樹人
    王金髮教授的講座生動風趣13日下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金髮教授作《立心鑄魂 立德樹人》專題講座。「奮鬥的人生就是一種幸福」,在王金髮教授看來,教師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榮譽感都來自於學生。講座的最後,他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與大家分享職業收穫:老師必須與學生一起奮鬥,學生成才、成功就是老師的幸福。王金髮教授的講座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睿智風趣,激情飽滿,其發人深省的話語感染和激勵了現場的每一位老師,贏得了臺下陣陣熱烈的掌聲。
  • 近日,北京這位女教授被授予首都女性最高榮譽!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戴玉華被授予「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這是首都女性的最高榮譽,主要表彰在首都各行各業做出顯著成績的女性先進人物和女性先進集體。北石化黨委書記劉穎為戴玉華教授頒發獎戴玉華,1971年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2004年畢業於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獲有機化學博士學位。
  • 某大學教授師門規矩,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師德何在
    最近,一位大學教授因其「出格」言論而捲入爭議。該教授在其認證微博帳號中聲稱,曾有考生報其為導師,師門規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考生拼著命喝了,最後被人抬回賓館。但是,學校最終沒有通過對該考生的審核,因此一直覺得有愧於他。教授最後讚許這位學生道,「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就奠定了他一生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