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緊張是否也會造成兩岸關係擦槍走火?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如果不是中美對峙到嚴重狀況,美方對臺灣開綠燈,促使臺方大膽進行一些政治作為,臺灣也會很審慎,理論上不可能對美國「戰略超車」,試圖拖美國下水。蔡英文連任勝選贏得817萬票支持,但須避免被這817萬票背後的激情拉著走,否則不利於理性決策。
張登及對中評社分析,執政者理性決策一定不願意多冒風險,所以蔡當局應該與華府亦步亦趨,不會對美國戰略超車,但是選舉中出現的超高民意已經對蔡當局造成戰略超車美國的誘因,尤其是817萬選票中,估計40歲以下包括首投族青年選票應超過200萬,已經形成鼓勵超車美國的氛圍,「民意拉著『政府』走」。這就像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之前拋出陸配子女回臺政策,這是一個善意、公允的表態,但是卻被網民反對。網民現在是最大的「輿論」,臺灣社群媒體對鼓勵「政府」超車的壓力很大,對理性決策兩岸議題相當不利。
他觀察許多媒體為了點閱率,也在內容與標題加碼、加料,刺激兩岸社會氣氛,造成民意、社群媒體一波波激進聲浪,在此惡性循環下,可能也會拉動中國大陸網絡與民眾的激烈反感。他表示,陳明通的表態是一個兩岸緩和的訊號,但是訊號曇花一現,一下子就被網民蓋臺。以後政務官就更難做出類似表態,甚至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還說,選擇所謂「國籍」就要自己負責。防疫也應政治適度區隔,這不像是一位公共衛生專業的專家應有的說法。
至於臺灣以後是否就沒有政治力量敢對中國大陸提出緩和、協商的路線和政策?
張登及表示,不能說沒有可能。目前剛投完票,817萬票的超高民意造成「戰略負擔」,一開始當然對勝選者是「甜蜜的負擔」,慢慢地卻逼使蔡當局要跟1月11日那個瞬間高峰的民意走,對「政府」來說負擔逐漸「由甜轉澀」。
那麼該如何緩解這些負擔和壓力?
張登及認為,蔡當局目前只能採取「減法」策略,因為去年迄今臺灣的所謂「反中」情緒被點燃後,就不容易很快衰退。但「政府」不宜再去加碼這個情緒。這種情緒就像一些流感一樣,至今沒有有效的疫苗、藥物,只能等感染性減弱,也許過段時間,會有其他需要關注的議題打開調整空間。
來源: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