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剛剛出生的男孩小斌(化名)被診斷出心臟房間隔缺損,可是父母並沒當回事。直到小斌長大後,經常出汗、感冒,這才引起了父母的重視,並帶著他從青西新區趕到了市婦兒醫院就醫。原來隨著小斌的身體發育,心臟房間隔上的洞擴大到了兩釐米,這是非常少見的。然而,讓醫生們沒想到的是,在手術前的檢查中還發現他的血型是「熊貓血」,這無形中給原本難度係數很高的手術又加大了風險。
求醫 先心患兒流著熊貓血
昨日,手術後恢復順利的小斌終於可以出院了,跟著爸爸媽媽一起返回青西新區的家開始正常的生活。然而,上周小斌剛剛來市婦兒醫院心臟中心看病時,情況並不是非常樂觀,他也成為了市婦兒醫院收治的首例「熊貓血」先心病患兒。
記者了解到,小斌前來看病的原因是,家人發現他特別容易出汗,而且隔三差五就會感冒,吃藥也不見快速好轉,小小年紀抵抗能力非常差。想起他剛剛出生時就被檢查出患有先心病,父母這才帶著他來到了市婦兒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原本心臟房間隔缺損的小洞變成了大洞,足足有兩釐米大小,情況非常危急,需要儘快手術進行封堵。就在做手術之前,醫生還發現小斌的血型並不是普通的血型,而是罕見的「熊貓血」。
手術 研究五天決定不開刀
「『熊貓血』就意味著血源非常緊張,這給我們的手術也增加很大的風險。」市婦兒醫院兒童心臟中心副主任醫師泮思林說,這名患兒的情況非常罕見。他的心臟屬於巨大的房間隔缺損,這會誘發肺動脈高壓,導致家長所說的出汗、感冒的症狀,需要立即進行手術。而做心臟手術是需要提前備血,「熊貓血」又別於其他的血型,需要現聯繫供血者,這又需要時間。讓泮思林有所顧慮的是,如果選擇不開刀,進行介入治療的話,萬一沒能成功,還是需要及時輸血,如果成功了相當於提前準備的「熊貓血」也浪費了,非常可惜。
經過5天的反覆研究,泮思林又通過彩超仔細看了患兒的心臟缺損情況,心裡有了把握,最終還是決定不開刀,選擇介入治療。4月30日,小斌被醫護人員送上了手術臺。在短短半個小時中,泮思林通過其大腿的靜脈,成功地把封堵器裝在了心臟大洞內,手術非常順利。 「可以說是比較幸運的,手術非常成功,也沒有開刀,成功跨過了『熊貓血』這個難題。 」泮思林說,術後的小斌身體恢復得非常快,他也成為了市婦兒醫院救治的首例「熊貓血」先心病患兒。
建議 家長儘早帶孩子就醫
泮思林告訴記者,其實小斌患上的這種先心病屬於常見病,但值得注意的是,家長應該儘早帶著孩子前來就醫。「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心臟上的這個洞也會跟著人一起長,洞越大給手術增加的難度也就越大。 」泮思林說,既然孩子在出生時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家長不能不以為然,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儘早帶著孩子去找專科醫生進行救治,這樣也給手術爭取了最好的條件,否則一直不看病反而耽誤了最佳的手術時機。(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