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費就能點評?「大眾」點評是真是假

2021-01-18 人民網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餐飲、美容、住宿、玩樂等均可通過網絡預訂,消費者也越來越依靠網上的信息來選擇消費的商家、產品和服務,其中,點評成為了消費者判斷的重要依據。然而,在生活服務消費觸網的近幾年中,點評的真實性也一直備受爭議。


近期,《人民投訴直通車》接到大眾點評商家劉女士的投訴,稱她的線上商店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差評,同時一些好評也被屏蔽。劉女士表示,入駐大眾點評後,已經多次遇到「來路不明的差評」。「前段時間,幾乎每天一條差評,並且差評的內容十分奇怪,看起來並不像是來店消費過的,並且我曾經根據點評信息查詢,感覺有些點評並不真實。」


帶著對差評的懷疑,劉女士選擇了向大眾點評申訴,然而,申訴並沒有得到明確回應。後來,劉女士發現一則差評中,用戶盜用了其他用戶的圖片,劉女士就此申訴後,平臺僅表示無法判斷兩個有同樣圖片的用戶是否為同一用戶,未採納劉女士的申訴意見。


無奈之下,劉女士通過人民網《人民投訴直通車》欄目進行投訴。之後,劉女士收到大眾點評方面來電,有三條半星差評從精選中移除,但對於對方移除半星差評的原因,大眾點評方面表示不清楚、不能回答。


另有一位商家與劉女士有類似的遭遇。該商家指出,一則被懷疑是惡意差評的點評,最終在商家的檢索下發現該用戶點評中的3張圖片均為盜取。商家舉證後,平臺認定點評違規,但僅屏蔽了圖片,未將點評文字屏蔽。大眾點評方面表示,去年12月大眾點評開展「打擊盜圖」專項行動,對13萬餘條盜圖或抄襲內容進行了相應處理。此外,大眾點評提供的數據顯示,點評後臺每天收到近千條舉報。


針對這一情況,人民網記者註冊大眾點評並嘗試對商家進行評價,在沒有任何消費的情況下,隨便點開大眾點評上的任意一家店,都可以進行點評,並且可以選擇匿名,而用戶可以得到相應積分。此外,即便只是瀏覽過某商家,並未進行消費,大眾點評仍然會將這一商家列入用戶的「待點評」列表。


記者瀏覽大眾點評發現,除了那些被質疑的差評外,也有用戶在點評中直接表明自己未在商家進行消費。北京某商場美髮店老闆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點評對商家流量的作用很明顯,如果發現差評只能儘量與消費者溝通,但無法判斷對方是否真的到店消費過。此外,在公眾號「美團大學餐飲學院」發布的《重磅!大眾點評評價規則更新》一文中,評論區有不少用戶吐槽,在未消費即可點評的機制下,商家容易被隨意差評。


實際上,不同用戶對商家的體驗感受並不一致,好評與差評也總是相伴而生。然而,允許未消費的用戶進行點評卻讓這一情況變得複雜,商家無法確定究竟是真實差評還是惡意差評,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紛爭。與此同時,有消費者表示未消費用戶的點評弱化了點評的參考意義。然而不只是差評,好評的真實性也有待證實,不少商家也會通過各種方式刷好評、虛標交易量。


記者就此對大眾點評進行採訪,詢問允許未消費的用戶在平臺進行點評這一規定的合理性,但對方僅表示用戶有權在大眾點評平臺上發布客觀、真實、親身體驗的點評內容。而對於用戶的身份界定比如是否在商家有實際消費卻未予回答。


記者了解發現,大眾點評平臺雖然允許未消費的用戶進行點評,同時也對某些消費形式下的點評進行明確劃分,如用戶通過大眾點評購買某商家團購產品、代金券後的點評可明確標上「消費後點評」標籤。


在長期的爭議下,大眾點評也制定了相對應的規則。記者通過大眾點評公開的點評《審核規則》了解到,共有「抄襲/雷同點評、不當點評、炒作點評、惡意攻擊點評」等8類點評不能通過審核。此外,大眾點評還設置了相應的扣分處罰機制。大眾點評方面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大眾點評搭建了由近300名工程師組成的誠信團隊,負責辨別虛假點評。另據公開信息,截至2019年12月底,大眾點評「清風行動」共處理違規評價超過2000萬條,處罰違規會員帳號逾5萬個,處理違規商戶逾3萬家。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點評的發展日新月異,餐飲美食、交通住宿、線上購物等都有各自的點評平臺。但是,包括攜程、淘寶、滴滴、美團、餓了麼等在內的平臺,多數都只允許有實際消費的用戶進行點評。據人民網記者了解,此前備受爭議的淘寶刷單如今也因為點評用戶需要有實際訂單和快遞信息而得到遏制。而現在,商家也開始採用簡訊、電話、返利等方式多渠道誘導和促使消費者對商品進行點評。


來自淘寶商家的一則點評邀約簡訊顯示:「求您了,給您留言您沒回,您在小店淘的(耳機)給個滿分可以嗎?就差您這一個了,萬分感謝!在線等您!」

一名消費者表示,現在收到的點評邀約用詞讓人覺得自己好像不點評就害了別人似的,而且此類點評邀約越來越多,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息無意間就被商家如此利用,十分不妥也不安全。


此外,返現券的邀約方式也越來越普遍。人民網記者收到的餓了麼商家寄來的返現券顯示,「全5星+10字以上好評+微信截圖發微信領取2元現金紅包」。而在日常淘寶購物過程中,購買的產品也經常會配送一張數額不等的點評返現券。


實際上,大眾點評的星級評價與商家排名和評分掛鈎,是線上商店運營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商家都對點評頗為重視,擔心差評影響排名和客流量。各種線上運營方式及控評自然成為商家關注的焦點。


而近些年,關於虛假點評的爭議一直存在,包括刷好評、職業差評等多種形式引發爭議。據此前央廣網經濟之聲《天天315》報導,刪除一條大眾點評上的差評2000元、增加一條好評100元。此外,由這一業態衍生出「職業差評師」,通過給商家寫差評進行敲詐勒索。


另外,記者通過淘寶檢索「點評」後,頁面出現了諸多「美團大眾點評代運營」等網店。記者從其中一家網店了解到,對方提供的「線上整體託管」服務包括商圈調研、競對分析、基礎搭建、星級提升、人氣提升、訪問量、優質點評、店鋪收藏、問答包裝、差評處理等,這樣的服務項目3個月費用9300元。此外,這一代運營店主還建議商家與美團方面進行合作,增加店鋪流量。同時,該店主表示可以幫助商家刷好評,並通過一些方法增加這些好評的權重。


而針對其中的差評問題,對方表示可以通過申訴的方式處理近7天內的差評,降低差評權重或是屏蔽差評,成功申訴一條至少500元。但對於其中成功申訴的方法,對方不予解釋。一位商家告訴記者,一些所謂做代運營的網店,其實跟大眾點評有關係,通過內部關係進行隱秘操作。但是,對於這種處理差評的方式,商家表示並不敢輕易嘗試,擔心被「盯上」。


如果說上述網店的店鋪運營被稱為「野路數」,那麼大眾點評提供的服務則是「官方服務」。此前人民網報導中投訴大眾點評的劉女士,便是「享受官方服務」的商家之一。


據劉女士反映,此前自己就大眾點評籤訂了會員合作的相關條約,每年支付給大眾點評近萬元。劉女士及其他商家對人民網記者透露,這筆費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大眾點評上線商店,但如果需要進行首頁露出、霸王餐、團購券等合作,則需籤訂其他協議。在劉女士進行申訴的時間裡,大眾點評方面還進行了合作升級的邀約。劉女士認為,加深合作前應先把商家遇到的點評問題處理好。


人民網記者進一步了解發現,這些爭議的背後,主要在於用戶在未消費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對商家進行點評?這樣的點評對消費者的參考意義又有多大?如今,在酒店、美食、招聘、購物、出行等紛紛觸網之際,點評究竟應限制在實際的消費範圍中,還是應該放開門檻?


對此,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會長邱寶昌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消費者的點評信息以及商品交易量是消費者選擇商家消費的重要參考指標。「不交易怎麼點評?這裡面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他指出,虛假點評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條文。邱寶昌認為,點評必須是消費者使用過產品後才知道商品好不好,雙方需要有消費關係,這樣才有資格來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平臺允許非消費用戶點評的規則,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他說道,既沒有跟商家訂立合同,也沒有體驗過商業服務的消費者,如果平臺允許這類人群發表對於商品服務的消費體驗,容易造成商家被同行打壓,也為不誠信者提供了空間。「沒有消費就沒有發言權,如果言語不當,還可能構成對商家商譽權的侵害。」


劉俊海進一步指出,在允許非消費用戶參與點評的同時,還把差評跟競價排名、商家的入駐費和其他的利益指標掛鈎,也可能使得消費者的點評機制異化,為平臺擠壓商家進而讓商家交納更多的費用埋下伏筆,有可能成為不當得利的工具。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遏制虛假點評的產生?為此,多位法律專家提出了意見。


邱寶昌建議電子商務經營者在設置點評機制時,應該為且僅為在此消費的消費者提供點評通道,消費者則應當客觀如實地進行點評,不可虛構事實。劉俊海則指出,應當儘量採取實名制的方式進行點評。北京至普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李聖認為,先消費後點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虛假點評的金錢成本,可以起到限制虛假點評的作用,消費者看到更多的「真體驗、真感受」。


此外,劉俊海認為平臺具有信息披露的義務,應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公布消費者點評的條件、程序和流程,確保每一個好評、差評原則上是可追溯的。而在監管方面,李聖指出,虛假點評違背誠信,監管部門應當督促網絡平臺建立明確的獎懲機制,將參與虛假點評的用戶納入失信黑名單。


實際上,針對網絡上的虛假點評,相關制度已經有所體現。據記者了解,2014年施行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網絡商品交易進行了規範。《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對於以虛構交易、刪除不利評價等形式,為自己或他人提升商業信譽,以及以交易達成後違背事實的惡意評價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將予以警告,責令改正。根據《辦法》,對於「差評師」除警告外,還將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而對於「刷信用」的行為,則將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處罰。 



大家都在看

拼手速的時候到了!你買到票了嗎?

叮!小編向你發起了飛花令~

退訂不管用?工信部出手了!


責編:翟巧紅 | 編輯:姜越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人民觀察:「大眾」點評真假難辨 專家:沒有消費就沒有發言權 》

喜歡本文,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大眾點評變味了:沒了「大眾」,容不下「點評」
    網際網路生活裡,評價機制的存在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不僅僅是電商平臺,外賣平臺、網約車平臺、本地信息平臺…而我們消費前也習慣看一看軟體中的評價,就像小編吃飯必看大眾點評……網友吐槽 / 圖源深燃而如今," 大眾點評必吃榜再次踩坑,再也不相信必吃榜了
  • 大眾點評不消費可以評價嗎,能不能隨便評論?
    大眾點評不消費可以評價嗎,能不能隨便評論?很多剛開始使用大眾點評的朋友們會問,不消費可以去大眾點評評價,漲貢獻值嗎?答案是可以的,比如一些廣場/景點是沒辦法消費的,但可以關聯地點/商戶寫點評,也可以先下單消費,後再進行點評。這時候可能有些人可能會繼續問了,那麼這樣豈不是對商家有好處嗎,畢竟不去消費就可以評價,這樣刷評價的就能泛濫了,或者同行也可以去給差評,對商家不利。
  • 大眾點評怎麼管理自己的店鋪,大眾點評商家怎麼管理
    大眾點評怎麼管理自己的店鋪,大眾點評商家怎麼管理?「大眾點評怎麼管理自己的店鋪」,這個話題在網上經常有商家會問到,有些商家反映,自己找了朋友寫了幾條評價,就被大眾平臺加入黑名單進行實時監控,還把評論給屏蔽了,導致現在店鋪沒有曝光量,也沒有訂單量,到底要怎麼管理店鋪,才能讓店鋪運轉起來呢?
  • 美團拋棄大眾點評
    美團王興拋棄大眾點評下一步意欲何為?點評也曾輝煌:張濤的高光時刻早在2003年,張濤就在上海創辦了大眾點評,創辦的初衷是想在上海吃到能被人推薦的本地菜,於是一個"讓用戶給餐廳評分的網站"大眾點評就這樣建立了。不過,這個網站建立之後,大多帶有一定炫耀式性質的推薦,所以用戶並不多。直到2005年,大眾點評才開始商業化運行。
  • 大眾點評變味了?
    ,有閒了跟著大眾點評必吃榜打卡,到了飯店,點菜都不看菜單,直接參考大眾點評網友的推薦,大眾點評曾是吃喝玩樂的最佳指南。但話語權如此強的大V,不配合起來也夠難纏。 芳草開了一家美容店,她發現,作為新店,沒有消費記錄和大眾點評的評價,根本不會有新訂單,而且美團平臺通知他們,一旦檢測到商家自己的店員、家人朋友消費和點評,將會永久關店。
  • 大眾點評發布23城市2012城市生活消費報告
    近日,中國領先的本地生活消費平臺大眾點評發布了全國23座消費較為發達城市的生活消費報告,報告通過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型城市消費者在大眾點評搜索和點評的熱門商戶、購買團購、電子優惠券下載等行為的數據分析,揭示了2012年各大城市本地生活消費的新熱點及新趨勢。
  • 大眾點評不哭
    而點評,是將會被記錄網際網路歷史教科書裡的企業;張濤,也是被記錄在網際網路名人錄裡的人物。點評文化猶如香水,雖有毒而嗅之無悔,只因被貪戀的是香味,而他本就是香水。現在有相當數量的傳統企業正面臨著困境,可即便如此,這些公司也並不覺得有進行兼併的必要。唱衰方表示:時間總把一些往事搞得啼笑皆非,有一些近在咫尺的機會,錯過了就無可挽回。大眾點評2011年未如願上市,2013年拒絕百度20億美金收購,拆公司VIE架構準備國內戰略新興版上市失敗後與美團合併。
  • 大眾點評代運營 如何做好大眾點評營銷
    最新一期點評規則變更之前,很多品牌會通過線下引導獲取大量好評,但是誠信系統升級後,系統已經可以識別出來引導性好評,所以線下引導不是特別有效的手段  對於大眾點評這個APP來說,收錄了很多商家,裡面不僅僅有餐飲行業,還有很多其他的行業,例如:教育、麗人等等。然而對於餐飲行業來說,不僅僅在美團上競爭比較激烈,而且在大眾點評上也是如此。
  • 大眾點評變味了?|| 深度
    以往,很多人的日常是,著急找飯店用大眾點評,有閒了跟著大眾點評必吃榜打卡,到了飯店,點菜都不看菜單,直接參考大眾點評網友的推薦,大眾點評曾是吃喝玩樂的最佳指南。而如今,「大眾點評必吃榜再次踩坑,再也不相信必吃榜了」、「以前只要出去吃飯幹啥都會看大眾點評,現在覺得真的好坑,因為在好評裡找到兩三條真實差評太難了,」網友在微博上吐槽。
  • 美團不需要大眾點評了
    但是,這並不令人意外,去除「點評」二字,是一件早晚會發生的事。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曾說過,名字多一個字,就要多費一千萬的廣告費。按照這一說法,美團更名,賺了。單從名稱變動來看,對美團而言實則是「改了個寂寞」,多數網友表示改不改名均是稱其為美團。但對於大眾點評,卻從此在公司名稱中消失了。對於美團更名的動機,外界眾說紛紜。
  • 大眾點評網發布廣州2011年度城市生活消費報告
    近日,大眾點評發布了廣州2011年度城市生活消費報告。作為中國領先的城市生活消費指南網站,大眾點評年度報告從被消費者推薦及點評的熱門商戶、熱門團購、手機查詢消費等多個方面反應廣州市民的生活新動向。
  • 大眾點評喝下了一碗麻醉藥
    外界評論多以為大眾點評缺資金、缺流量,有了騰訊的錢,再背靠騰訊的流量導入,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巨頭,但細細看的話,如果真是這樣,高朋、微生活早就做起來了,所以除了用股權換了點現金,騰訊對於點評的幫助實在是及其有限。 首先,微信為大眾點評提供了流量入口是真,但是這種入口太深,打開微信之後要多次操作才能進入點評的頁面。
  • 戈武運營|如何運營大眾點評店鋪?大眾點評店鋪運營方案
    出去玩吃什麼,打開大眾點評查一查。出去逛街附近有什麼好玩密室逃脫,打開大眾點評搜一下。盆友們以可系我聯(新韋帳號:27掉74刪15中07文8是9)詢諮美團和大眾點評相關的事情,看到一家裝修可以的店不知道口味怎麼樣,打開大眾點評看一下。
  • 大眾點評商家怎麼維護好點評版塊?
    大眾點評商家怎麼維護好點評板塊?大部分一、二線城市的人群喜歡使用大眾點評,一到空閒時間就會拿出手機看一下周圍有沒有消遣的地方可以玩,如果有口碑好、被眾多人安利的食物/景點,那麼也會抽空去打卡的,所以店鋪的點評版塊決定著交易額。
  • 大眾需要點評模式,但恐怕不再需要「大眾點評」了
    相信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大眾點評是一個古早的應用,在2020年驟然看到這個名字頗有「懷舊」之感。想當初大眾點評也躋身於網際網路第一梯隊,可發展到今天,存在感反倒越來越低了。但大眾點評的存在感低,並不代表消費者與市場不需要點評模式了。
  • 大眾點評店鋪如何運營成五星門店?
    第三方評論模式下,幾乎所有的評價信息都來源於大眾,來源於每一個消費者,天然的具有取信消費者的力量。且大眾點評網一直致力於城市消費體驗的溝通和聚合,為群體城市生活提供餐館美食、購物、休閒娛樂、生活服務等領域商戶信息、消費優惠及消費評價。
  • 大眾點評無緣無故刪好評,大眾點評刷好評封店
    大眾點評無緣無故刪好評,大眾點評刷好評封店。不少商家發現自家店鋪的好評少了很多,是被系統無緣無故刪除掉了,線上店鋪好評是非常重要的,客戶就是根據好評來判斷這家店值不值得去的,一旦好評被刪除,那麼商家的損失是巨大的。
  • 團購於大眾點評意味著什麼
    從張濤為大眾點評制定的連接人與服務的戰略上來說,團購對於大眾點評意味著什麼,其實相當於說團購對於商家意味著什麼,在長期、不間斷、毒癮式的促銷折扣中,團購滿足了商家的哪些推廣需求。 這裡我們不妨從馬斯洛需求說起,大眾點評在本地行業深耕11年,積累了1100萬本地商戶信息,4200萬用戶點評信息。
  • 大眾點評——10條優質好評和100條優質點評有何區別?
    大眾點評對於用戶是劃分為消費型用戶和貢獻型用戶的,消費型即是以大眾點評為工具,每次出門消費前都打開app搜索信息以作輔助判斷的用戶,他們消費的是大眾點評的內容,而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在店鋪內的物質和服務消費。
  • 大眾點評的關鍵時刻:團購競爭白熱化
    在剩餘的幾大團購玩家中,外界曾經看好的大眾點評的境遇尤為引人注目。在2010、2011年團購市場大爆發時,大眾點評一度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優質公司,甚至用不了多久就能成為中國下一家市值百億美元的公司。兩年以後,大眾點評距離百億美元市值仍然遙遠,還幾度陷入被巨頭收購的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