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福建工程學院男性輔導員在宿舍督導衛生時,對女生內衣進行拍照取證,引發一場輿論風波。輿論認為,這場風波的出現與該校推行的「三個文明」量化考評有關。對此,福建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仁華表示:「教室是公共場所,課堂上不存在隱私。」在法律法規的範圍內,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沒有錯,而且得到了家長的普遍支持。學校通過實施「三個文明」將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範,量化考評是必要的。他認為,中國高校那麼多,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情況,應該允許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模式。
據報導,該校的「三個文明」量化考評辦法主要由課堂文明、宿舍文明和網絡文明量化考核指標體系組成,考評以學期為時限,採用「學期總積分=基本分(100分)+獎勵分-扣分」的方式計算,其結果作為獎學金評定、評優評先、違紀處分、組織發展的重要依據和前提條件,並納入學生檔案。該校領導將其作為重要的學生管理模式探索,但其實,這並非什麼探索創新,而是把文明養成教育「簡單化」,是把早已飽受輿論質疑的、用於教師考核的數量考核辦法,移植到學生文明考核中,這種功利化、形式化的文明考核,並不利於培養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和文明習慣。
眾所周知,近年來很多高校都採用數量考核方式,把論文(數量和發表期刊)、課題(課題類別和課題經費)、專利等折合成工分,考核評價教師,這樣的考核評價方式,迎合了學校的辦學功利追求,但是卻讓學校辦學急功近利,很多教師就圍著考核指標轉,把很多精力花在申請課題、炮製論文中。在這樣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推動下,高校發表的論文數,申請的課題數顯著提高,可是,教師卻失去教育和學術的理想,淪為「學術民工」。
說到底,這種被高校推崇的考核評價方式,幾乎可以說是傻瓜式管理。因為,列出數量考核評價指標後,根本不需要管理者花什麼心思,甚至一個小學生都可以比較出兩個教師的優劣來。可遺憾的是,對於數量考核辦法,很多高校管理者十分迷戀,覺得其一抓就靈,紛紛在學校管理的各個領域,引入量化考核。對學生文明進行量化考核,只是一例。表面上看,量化考核的打分體系很完善,抓文明落到實處,可是,這是十分簡單、粗放的管教方式,與文明養成教育需要長期對學生的薰陶、引導格格不入——學校以檢查文明為由,不尊重學生的權利,這是反文明教育,而學生為獲得文明評分高分,也可能只是表演文明,這和學校迎接上級檢查弄虛作假是一個道理。
首先,這樣的數量考核打分體系,在制訂的時候聽取過教師和學生的意見了嗎?由於打分和學生的獎懲掛鈎,因此,這實質是學校的校規,而作為校規,不能就由學校行政(或某個領導)單方面制訂,必須在制訂時,廣泛聽取學生意見,不聽取學生意見而由行政部門強推,這樣的校規的合法性存疑。該校領導稱,學校的做法得到家長的支持,可學校並沒有召開過由家長參加的聽證會,怎麼就能說得到家長的支持?100個家長有1個家長支持,只能說有1個支持,而不是其他家長都支持。支持不支持,需要家長投票。
其次,誰來執行這樣的評分體系?執行過程中,能保障學生的合法權利嗎?該校校領導稱教室是公共場所,學生沒有隱私,那麼,宿舍是公共場所嗎?學生在宿舍裡生活沒有自己的隱私嗎?老師是不是為了檢查文明情況,可隨意進入學生宿舍?其實,教師在上課時有教育自主權,學生在上課時,也可自由表達自己的觀念,如果為檢查學生的不文明行為,在教室裡安裝監控,這就可能干涉教師的教育自主權和學生的自由表達,把教師和學生的一言一行都置於監控之下。如果校領導認為教室是公共場所,可以安裝攝像頭監控,那麼,校領導的辦公室是不是也屬於公共場所,可以安裝攝像頭,讓所有師生了解校長的辦公情況?
對學生的量化管理思維,從根本上說,是灌輸教育思維。有輿論質疑,大學教育現在有中學化的趨勢,說的是把中學的管理模式移植到大學。而進一步分析,對中小學生進行灌輸管理也是錯誤的,這不利於培養有獨立人格的合格公民,在中小學也要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自主規劃的意識和能力。而我國大學在人才培養中,一直以來,還盛行灌輸教育,而非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探究式教育。近年來,在應試教育之下,中小學的灌輸教育變本加厲,而大學在行政治校環境中,也對學生採取更嚴苛的管理——被輿論質疑為不尊重學生的變態校規、雷人校規,不僅中小學有,大學也有,而且,有增多的趨勢。
轉變量化考核管理思維,需要學校教育家辦學。對於教師,教育家辦學重要的是激發教師的教育和學術理想,釋放教師的活力,學校要把教育和學術事務的決策權、評價權交給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而不是指令教師們怎麼幹;對於學生,教育家辦學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給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發展提供自由生長的沃土,在學生個性和興趣發展過程中,並非不要求學生遵紀守法、文明禮貌,這需要的不是學校行政力量的管束,而是依法治教和學生自治——依法治教的基石是學校尊重教師和學生的所有合法權利,而學生自治則是通過學生參與學校辦學的監督、管理、評價,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科學報》 (2016-04-28 第7版 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