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個圖,是熱電偶簡單(典型)的應用方式。
圖中:T1 - 測量端溫度
T2 - 接線盒溫度
T3 - 控制室溫度(物理上的冷端溫度)
T0 - 冷端補償電路的補償溫度點(理論上的冷端溫度)
從這個圖可以知道,測量所需的熱電偶溫差電勢 E(T1,T0),實際上是由三個電勢疊加構成的:
E(T1,T2) - 熱電偶測溫元件產生的電勢
E(T2,T3) - 補償導線產生的電勢
E(T3,T0) - 冷端補償電路產生的電勢
這樣一理順,就可以輕鬆理解關於冷端補償的幾個常見問題:
1、補償導線補償的是測溫元件接線處溫度與控制室溫度之差;
2、補償電路補償的是控制室溫度與需要固定的理論上的冷端溫度之差;
3、熱電偶及補償導線用反了的後果。例如:
當熱電偶與補償導線連接處的溫度高於控制室溫度時, 補償導線的補償電勢為正,應該是熱電偶產生的熱電勢加上補償導線產生的補償電勢,接反了相當於加上了一個負值會使指示偏低;
當熱電偶與補償導線連接處的溫度低於控制室溫度時, 補償導線的補償電勢為負,應該是熱電偶產生的熱電勢減去補償導線產生的補償電勢,接反了相當於減去了一個負值會使指示偏高;
當熱電偶與補償導線連接處的溫度等於控制室溫度時,補償導線的補償電勢為零,對測量不產生影響(也就是顯示室溫)。
熱電偶溫度變送器或卡件,都有溫度補償電路。其作用是根據熱電偶中間溫度定律-「熱電偶迴路兩接點(溫度為T、T0)間的熱電勢,等於熱電偶在溫度為T、Tn時的熱電勢與在溫度為Tn、T0時的熱電勢的代數和。Tn稱中間溫度」。在熱電偶冷端溫度產生一個溫度為Tn、T0時的熱電勢。來對熱電偶冷端溫度的不確定進行補償。它實質上,就是能產生一個隨參考端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的直流毫伏信號。把它串接在熱電偶測量迴路中測溫時,就可以使參考端溫度得到自動補償。
採用熱電偶冷端補償電路的根本原因,在於冷端溫度的不確定。雖然熱電偶的分度標準是以零度為基準的;雖然通常以冷端為零度作為基準來解釋溫度補償原理。但在實際上,如果冷端溫度可以固定下來,則只需計算出T(T,To)和T(T,Tn)之間的差值,在指示過程中人為製造一個相反的誤差,來抵消冷端溫度不為零會帶來誤差。就可以得到正確的測量值。
所以冷端補償電路在溫度補償中,不一定非要以零度作為基準。同時,熱電偶的冷端補償電路往往有一個適應範圍,超出這個範圍就無法滿足補償的要求。從適應環境,降低成本,簡化線路,減小體積 等多方面因素出發,選擇一個適合的,不為零的溫度點作為冷端補償電路的補償基準,就成為一種常見的做法。這個冷端補償電路的補償基準,稱為補償電路的補償溫度。每臺有冷端補償功能的儀表或卡件,都有這個指標。(如果沒有標出則默認為0℃,常見於帶冷端補償的溫度指示儀和溫度變送器)
補償溫度的意義在於:熱電偶的溫差電勢E(T,Tn)與補償電路的補償電勢E(TN,Tn)之和,等於熱電偶工作端與補償溫度之間的電勢E(T,TN)。
當補償電路的補償溫度點TN≠0℃時,會產生一個補償溫度點TN=冷端基準溫度T0=0℃時極少遇到的問題。即環境Tn(熱電偶冷端)溫度低於補償溫度點TN。
對於測量需要的熱電勢,有:
E(T,T0)=E(T,Tn)+E(TN,Tn)+E(TN,T0)
式中:E(T,T0) 以0℃為基準的測量熱電勢
E(T,Tn) 熱電偶工作端與室溫(冷端)之間的溫差電勢E(TN,Tn) 補償電路針對補償溫度和室溫(冷端)之間的溫差產生的補償電勢
E(TN,T0) 補償溫度和基準溫度(0℃)之間的溫差電勢(實際應用中有時不必以電勢的形式出現。例如,可以將後續電路或指示儀表的零點設置為TN。)
當 TN=T0 時,E(TN,T0)=0;E(TN,Tn)=E(Tn,T0)
這時 E(T,T0)=E(T,Tn)+E(TN,Tn)+E(TN,T0)
=E(T,Tn)+E(Tn,T0)
當 TN≠T0,TN≤Tn 時,E(Tn,TN)+E(TN,T0)=E(Tn,T0)
這時 E(T,T0)=E(T,Tn)+E(TN,Tn)+E(TN,T0)
=E(T,Tn)+E(Tn,T0)
當 TN≠T0,TN>Tn 時,E(TN,Tn) 是一個負值
這時 E(T,T0)=E(T,Tn)+E(TN,Tn)+E(TN,T0)
=E(T,Tn)+[-E(TN,Tn)]+E(TN,T0)
=E(T,Tn)-E(TN,Tn)+E(TN,T0)
∵ E(TN,T0)-E(TN,Tn)=E(Tn,T0)
∴ E(T,T0)=E(T,Tn)+E(Tn,T0)
可見,無論補償溫度是否設置為0,對於整個熱電偶測量系統來說,結果是一樣的。
但是,補償溫度是否設置為0℃,對於熱電偶測量系統不同部分的應用,會有所區別。下面是一些個人體會。大家可以討論補充。
冷端補償可以分為動態補償 E(TN,Tn) 和 定值補償 E(TN,T0) 兩個部分。(這個名稱是我起的,僅為描述方便)顯然,如果動態補償和定值補償在同一設備中,或者雖然不在同一設備中但可以將兩項功能看做一體時,其外在表現就是補償溫度為0℃。除了分析電路外,在實際應用中,無論其工作過程是怎樣的,都應看做補償溫度為0℃。 動態補償和定值補償可以在不同設備或單元中實現。
對於補償單元來說,會將熱電偶的電勢信號從E(T,Tn)裁接成E(T,TN)。當補償單元的輸入為0時,輸出為TN。這和補償溫度沒有關係。但對於習慣了補償溫度為0℃的人來說,容易造成困惑。
對於補償單元之後的部分(如顯示儀)來說,需要產生一個相當於E(TN,T0)的信號。換句話說,就是當顯示儀輸入為0時(不帶補償器),顯示儀應當指示TN。對於習慣了TN=T0=0℃的人來說,容易產生疏忽。
將補償的溫度範圍的中點設置在冷端所處環境溫度變化中點,是一種提高器件性價比的方式。所以採用補償溫度不為0℃的補償單元,在設計時都會有自身的考慮。
例如把補償溫度設為常見的室內平均環境溫度20℃;再如在密集安裝的熱電偶輸入卡件會採用30℃的補償溫度;一些現場安裝的補償單元甚至會定為50℃。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補償溫度明顯高於通常會產生的環境溫度的情況下,如密集安裝的熱電偶輸入卡件將補償溫度定為30℃。有很大可能熱電偶冷端所處的實際位置(卡件內部)的溫度會高於環境溫度。如果拿控制室牆上的溫度計當作冷端溫度往往會產生偏差。(個人經驗:這時候直接拿補償溫度作為冷端溫度,偏差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