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匠心」當寶 用「智造」取勝
寶勝集團通過質量樹品牌助力實體經濟振興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作為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辦的一項重要會議,江蘇發展大會旨在搭建起一個聯絡感情、對話交流、共謀發展的平臺,深化江蘇對外交流合作。而在今年剛剛落幕的首屆江蘇發展大會上,江蘇寶勝集團(以下簡稱寶勝)不僅為大會主要場館江蘇大劇院和南京青年國際會議中心中提供了85%的電纜產品,寶勝董事長楊澤元還應邀出席大會並參加紫金山科技創新論壇。
無獨有偶。剛剛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繞飛和第二次交會對接試驗的「太空快遞員」天舟一號在發射過程中也使用了寶勝的電纜產品——他們生產的拖鏈電纜成功配套在文昌發射場,助力天舟一號升空。同樣,去年在杭州市舉行的G20峰會,寶勝也在「幕後」參與其中——為舉辦G20峰會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全部5個功能區提供了超過90%以上的電纜及附件產品。
「我們的電纜產品能夠贏得這些重要活動的認可,憑的是寶勝過硬的產品質量。」楊澤元表示,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今天的中國,振興實體經濟,必須要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形成叫得響的「中國技術」「中國質量」「中國智造」。
作為國內製造業的一員,寶勝又是如何發力的呢?楊澤元給出的答案是,工匠精神+智能製造。「質量是企業發展的根基,寶勝始終牢記這一點。在寶勝,質量不是第一,質量是唯一。」楊澤元深有感觸地說道,而立之年的寶勝正是有了這樣的堅持,矢志不渝地堅持,才能夠在行業中長遠發展,努力在線纜行業中有所建樹,才能夠從纜企林立的中國電線電纜行業中迅速崛起,成為行業標誌性的品牌。
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匠心」品質
陳紅雲是寶勝旗下寶勝電線公司繞包班組的一名普通工人。進入公司十多年來,陳紅雲一直都是所在班組的業務尖子。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電線公司的負責人認為,「這是她努力的結果,她過手的導線質量沒的說。」
能夠進入寶勝這樣的國企,能捧上「鐵飯碗」,這是很多寶勝的求職者最大的心願,然而陳紅雲發現現實卻不是她想的那樣。寶勝嚴格的管理,對質量的極高要求,以及極大的訂單工作量,讓她沒有一點為這個「鐵飯碗」高興。
理論知識不夠,她學;工作實踐沒有,她問。她很快熟練掌握了各種工藝要求和生產動作要領,也成為所在班組的業務骨幹。2005年,因為業務突出,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她順利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入了黨的陳紅雲處處以一個黨員的先進模範標準要求自己,在繞包班組面臨交貨困難的同時,在人員緊缺的時候,她總是搶在最前面,從一個人開兩臺繞包機,發展到一個人開四臺機,而且保質保量。
錢問雷,寶勝旗下寶勝特種電纜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進入寶勝20多年來,憑藉著肯吃苦和愛鑽研的工作勁頭,從一名普通員工,成長為公司的技術骨幹,創造著屬於他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的崗位我負責,決不讓產品在自己手上出差錯。」錢問雷說,生產一套成品電纜,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只要人人保證自己的工序不出差錯,生產出來的產品就能做到完美。他堅持在生產中摸索,針對不同型號的電纜形成不同的擠塑生產方案,特別是擠塑模具的選擇尤為重要,他總能在保證機臺在高產動作的同時,把消耗成本降到最低,使生產效益最大化。
「幹一行就要愛一行、鑽一行。」錢問雷專業技能的提升得益於他平時工作的摸索、思考和探索。他也因工作成績突出,專業技能精湛近年來多次受到表彰,先後獲得「質量標兵」「十佳技能標兵」「質量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被大家譽為「護套大王」。
「只要把小事做好,平凡崗位一樣可以出彩。」在寶勝,有一大批陳紅雲、錢問雷這樣的普通工人和工匠,他們的故事背後反映的是寶勝對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對「匠心」品質的追求。
從製造轉型「智造」推動品牌升級
「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要求,寶勝近年來建成了行業領先的『數位化工廠』,實現產品設計虛擬化、訂單排程自動化、質量管控實時化、設備管理全程化、產品製造智能化、客戶服務遠程化。」楊澤元透露,寶勝堅持「國際化、高端化、產業化、信息化、服務化」的發展戰略,持續推動企業管理模式和營銷模式的創新。隨著依託「數位化工廠」的大數據管理工作的不斷深入,寶勝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不斷提升,還榮獲了2016年「江蘇省質量獎」。
儘管電線電纜被認為是傳統行業,但在楊澤元看來,傳統行業也需要創新,從而實現從「製造」向「智造」的轉型升級。目前,在深度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過程中,寶勝建成了國際先進、國內首家特種電纜智能工廠,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和新品開發能力,產品覆蓋線纜行業全部的七個大類,是目前線纜行業規模最大、產品品種最全、最具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其中70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近40個產品達國際先進水平,參與和制定行業標準85項。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