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選擇封鎖郵輪而不讓船上所有人員撤離至陸地場所隔離呢?
2月16日,在日本被隔離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上新增70人被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該郵輪新冠病毒陽性總數達到355人。美國駐日本大使館周六宣布,美國政府將派出包機將400多名美國公民接回美國。緊接著,加拿大也宣布了撤離公民計劃。
而這,已經是鑽石公主號在海上「漂泊」,乘客無法下船的的第17天。
1月30日,一位名為大衛·阿貝爾的乘客發現,船內氣氛緊張。具體表現為:船員們採取了各種衛生措施,包括測體溫、宣傳餐前洗手、禁止使用公共廁所、要求乘客籤署「戴口罩協議」等。
2月1日,鑽石公主號從衝繩駛入日本境內。此時,乘客們發現,不僅設立了檢查關卡,原定的下船岸上旅行計劃都被徹底取消了。所有船上人員必須待在船上。
而這一切的起因要從1月25日說起。當天,鑽石公主號展開本次行程的第六天,抵達中國香港。一名80多歲的香港男性乘客下船。此人1月30日發燒,2月1日被確診為新冠肺炎。
在該男子被確診後,香港將情況通報給了日本,「鑽石公主」號在2月3日提前返回橫濱港後未被允許靠岸。
也就是在這一天,船長發布了一則廣播,向船上所有人員通報了兩件事。一為從中國香港登船的300多名乘客中有一人已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二為日本醫護人員將登船,為每位乘客測量體溫。
2月5日,有船上乘客通過社交網絡反應食品供應不足;2月6日,船上食品恢復供應,在醫護人員的監視下,乘客們可輪流到甲板上活動90分鐘,但根據船上人員數量,輪一次大約需要3天。
2月7日,船上開始派發口罩,但藥品依然短缺。
2月8日,郵輪停靠橫濱大黑碼頭,除菸酒與電器製品外,外界可向乘客郵寄物資,或自行上交至碼頭接待處。藥品需經醫療人員的二次檢查,其餘物品在接待處接受檢查後,便可上船。
此時,船上的許多人都開始默默的期待著2月19日的到來,因為那一天是鑽石公主號計劃解除隔離的日子。可是,事情在兩天後向著人們不願見到的方向發展了。
2月12日,1名橫濱檢疫所的檢疫官也確診感染。他曾在2月3日晚至2月4日晚上船檢疫,工作範圍包括回收問卷、為乘客測體溫,也曾進入乘客艙室。檢疫過程中,他戴著口罩與手套,但並未穿戴防護服與護目鏡。
2月16日,公主郵輪公司官方社交帳號發布總裁斯沃茨講話視頻。她表示日本政府或於18日對「鑽石公主」號開始新一輪新冠肺炎病毒檢測,結果為陰性者最早可於21日下船。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月13日公布的數據,鑽石公主號郵輪共搭載3711人,其中乘客2666人,船員與工作人員1045人。與此同時,乘客中有80.4%的人為60歲以上老人。
眾所周知,現代郵輪都是高度密閉的場所。一般來說,除左右舷的景觀艙室外,郵輪上的每一個艙室均為密封,艙室內部的通風是通過中央空調調節通風的。
而病毒通過中央空調傳播並非沒有案例。1976年,美國費城爆發了一次221人感染肺炎、34人死亡的事件,而罪魁禍首就是空調裡的病菌,隨著空調四處擴散,讓2000多人的聚會有10%的人中招。
不過,就在同一時期,還有其它國際郵輪也處於「漂泊」在海上的尷尬境況中。
搭載2000多人的「威士特丹」號此前就在亞洲海域漂泊了14天,先後被泰國、中國臺灣、日本、菲律賓、美國關島拒絕入港,直至2月13日被柬埔寨接受,停泊於西哈努克港,才結束「流浪之旅」。
而「愛達維塔號」、「諾唯真翡翠號」郵輪,則因曾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些報告了新冠肺炎的國家停靠,於2月13日、14日被越南拒絕停靠。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新冠病毒疫情之外,隸屬英國郵輪公司的「探索精神號」郵輪近日發現了諾如疫情。據新聞報導,「探索精神號」上89名乘客感染諾如病毒,11日被直布羅陀拒絕入港,隨後被迫返回英國南安普頓港口。
那麼,日本為何選擇封鎖郵輪而不讓船上所有人員撤離至陸地場所隔離呢?為何有這麼多的國家拒絕漂泊在海上的郵輪靠岸呢?
首先,出於日本政府的角度考慮,將全船人員都撤離至日本境內隔離,會造成一定風險。「鑽石公主號」郵輪上的3700多人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本《每日新聞》11日報導稱,日本政府正竭力說服各家媒體,稱「鑽石公主號郵輪上的乘客沒有登陸日本,不能計入日本的感染人數」,這樣做可能會導致日本成為被其他國家禁止入境的國家。世衛組織也已應日本的要求,將該郵輪上的感染患者列為「其他」。而東京奧運會即將於今年7月開幕,也可能是日本政府對此事如此敏感的原因。
其次,全員上岸隔離也存在擴大疫情的風險。日本厚生勞動省大臣加藤勝信表示,運送患者的過程存在感染風險,政府考慮使用醫療船進行救治。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的流行病學家科普曼斯也表示,船上的聚集性疫情發出一個信號,這可能會導致陸地更大範圍的疫情暴發,撤離至陸地場所也存在風險。
不過,隔離可能是遏制疾病傳播的有效手段,但郵輪檢疫不只是人權或司法問題,也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尚未患病的人、沒有接觸過新型冠狀病毒的人,可能與那些已經感染的人近距離接觸,從而引發更大的危機。
同時還要認清的一點是,儘管《國際海事法》規定,任何國家可以出於對健康危害的擔憂拒絕船隻入港,只有在船隻求助時,他們才有義務提供幫助。但我們仍要問一句,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對全船人員進行隔離,是否過於冷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