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這個成語,說的是同一山丘上的貉,品性都差不多。
這句成語出自《漢書》,是漢朝一個叫楊惲的人,說出來的。
可見,早在漢朝,就有「貉」這種動物了。
那麼貉,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
是古代一種已滅絕的動物?還是現今一種,已經更換了名字的動物?
看到貉之後,可千萬別把它和浣熊給搞混了!
1.「它,不是浣熊!」
貉,是一種從古到今,都存在的動物,而且名字一直是這個。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它們的時候,都會誤以為它們是浣熊。
只不過……似乎吃得過於胖了一點而已。
從臉型上看,貉確實和浣熊長得很像。
由於一些漫畫、動畫作品的火熱,讓浣熊出現在人們視線的頻次很多。
所以很多人一看到那張憨憨的臉,就能認出這動物是浣熊了。
貉的名氣小多了,所以臉型相似的它,只能被人們誤認了。
2.「不同之處!」
貉和浣熊主要在兩個地方,有很大的區別。
第一個是它們的尾巴。
浣熊的尾巴一般都有環紋,一圈一圈的。
而貉的尾巴沒有,比較順。
第二個是它們的前爪。
浣熊的前爪跟人手差不多,五個指頭能夠伸開,也能抓握。
而貉的前爪,則和狗的前爪差不多,肉乎乎的長在一起。
所以,記住這兩點,仔細觀察,你就能區分你眼前的動物,到底是浣熊還是貉了。
3.「貉的歸屬」
其實,我們只要記住一句話,就能很好的識別貉這種動物。
這句話就是:「貉,就是長得像浣熊的一種犬科動物!」……
原來,貉是歸屬於犬科動物的。
浣熊,則是單獨開闢了一個「浣熊科」。
這二者有本質上的不同。
所以貉,只是一種長得像浣熊的犬類動物!
當然,也有一些白色變異的種類,這些傢伙,是特例……
4.「真的不受待見!」
「一丘之貉」這個成語是個貶義詞,不僅在文化內涵裡,
在現實中,這傢伙也非常不受人們待見,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個是它們太能吃了!
作為食肉動物,貉幾乎啥都吃。
鳥類動物、魚類動物、小型嚙齒類動物、蛙類、昆蟲、軟體動物……
寫著都累,幾乎無所不包了!
餓得慌時,爬樹吃水果,農田裡吃農作物,垃圾桶裡翻垃圾,它們也幹得出來!
第二個是它們身上的寄生蟲比較多,有十幾種之多。
在我們這裡還好,在歐洲,也許那裡的人,體質比較脆弱,很容易從貉身上染病。
但貉也是蠻慘的,它們的皮毛和貂皮、狐狸皮一樣,非常保暖。
所以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多貉都被獵捕,數量開始急劇下降。
現在野生貉在我們這裡,已經是三有保護動物了
…
信息紛擾,不如學點知識!關注帳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