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接連多次闖關失敗的礦機巨頭嘉楠耘智(CAN.O)再次傳來上市消息,11月14日,該公司第三次更新美股IPO招股說明書,開始進入上市衝刺的最後階段。
公司最新招股資料顯示,嘉楠耘智此次計劃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CAN"。預計將於11月21日上市。
1、坎坷的IPO之路
過去三年時間裡,嘉楠耘智曾多次在各大交易所尋求上市,但均以折戟告終。
早在2016年,嘉楠耘智曾嘗試"借殼"登陸A股市場。當年6月,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魯億通電氣發布公告稱計劃重大資產重組,擬作價30.6億元收購嘉楠耘智的全部股權。不過作為被收購對象,嘉楠耘智在當時頗受質疑,在監管部門多次問詢下,最終魯億通放棄了交易申請。
到2017年8月,嘉楠耘智再次尋求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然而不巧的是,一個月後國內監管部門開始加大整治ICO、虛擬貨幣亂象,並關閉了中國境內虛擬貨幣交易所。行業動蕩下,公司也接收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對其進行的多輪問詢,最終在次年3月,公司宣布主動放棄掛牌。
隨後2018年5月,嘉楠耘智開始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書,擬以市值4億美元的價格在香港上市,不過6個月後上市計劃最終也告吹。11月,港交所官網將嘉楠耘智的上市申請歸為"失效"一列。而據相關媒體報導,彼時香港證券交易所對嘉楠耘智的業務模式和前景也存在諸多疑問。值得玩味的是,此後國內另兩大礦機生產商比特大陸及億邦國際的上市計劃也相繼在港交所遇挫。
可以看到,儘管號稱全球礦機巨頭,公司的上市之路並不順暢,輾轉多個市場,也未能如願。屢屢不得的背後監管層對其所處行業發展前景及自身業務模式的質疑成為重要阻礙因素,其中公司層面來看,礦機公司產品單一主營業務佔比高、客戶穩定性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疑是其上市過程被關注的焦點。
當前,隨著公司轉戰進入到有著更高包容度的美股市場,納斯達克接納在望,不知道各大投資者又將會是什麼樣的態度?相信很多人也十分期待。
2、全球第二大比特幣礦機生產商
嘉楠耘智是一家通過專有的高性能計算ASIC晶片提供超級計算解決方案的公司。其主營業務為專用集成電路(ASIC)晶片及其衍生設備的研發、設計及銷售,並提供相應的系統解決方案及技術服務。
根據國際權威分析機構Frost&Sullivan數據,截至2019年上半年,嘉楠耘智是全球第二大比特幣礦機的設計者和製造商,出售的比特幣礦機算力佔全球21.9%。
從收入結構來看,公司超過99%的收入來自於比特幣礦機和相關銷售。2019年上半年,公司區塊鏈相關產品銷售達2.88億元人民幣,佔總營收比達99.6%。
財報數據顯示,過去幾年公司業績數據呈現波動劇烈的狀態。2017年、2018年,嘉楠耘智營收增長表現強勁,不過2018年淨利則呈現明顯下滑。2017年總收入為13.08億元,到2018年達到了27.05億元,淨利潤方面則從2017年的3.76億降到2018年的1.22億 。
進入到2019年上半年,公司營收淨利雙雙下滑,2019年上半年,總收入跌至2.89億元,淨虧損3.3億元。而2018年同期,其總收入為19.47億元,淨利潤為2.17億元。
除業績的波動性外,公司的客群情況也成為潛在的風險點。財報數據顯示, 2017年、2018年及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9個月,公司來自中國客戶的收入佔比達到91.5%、76.1%及87.9%。考慮到中國政府對區塊鏈及數字貨幣對監管態度,公司面臨不確定性較大的政策風險。對此招股書也強調,"倘若中國有關比特幣採礦或人工智慧應用的監管環境出現不利發展,我們的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將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3、行業有"牛熊",欲藉助AI賽道規避經營風險
在國內中央高層表態下,當下區塊鏈行業的發展具有較廣闊的前景。而與數字挖礦業務相關的區塊鏈硬體銷售方面,同樣也有可觀的市場規模。據Frost & Sullivan統計,全球區塊鏈硬體的銷售收入從2012年的7000萬元增長至2017年的19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超過200%;同時2018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56億,至2020年,全球區塊鏈硬體的規模將接近千億。
儘管如此,但礦機銷售受到比特幣行情的影響呈現明顯周期性特徵,其可持續性也待為驗證。
這一點從公司的業績表現也可以感受的到。回顧比特幣的價格走勢,自2018年進入巔峰後一路向下,進入熊市狀態,嘉楠耘智的礦機銷售業務也開始大幅縮水。
與此同時,公司還面臨著比特大陸等頭部企業強勁的競爭,即使公司大幅降價讓利,銷路也並未因此順暢,存貨積壓問題表現明顯,今年上半年公司還對其旗下礦機進行了高達5.1億元的存貨減記。由此種種,最終也拖累公司整體業績表現,由盈轉虧。
考慮到單純賣礦機存在較高的不確定風險,嘉楠耘智新增AI晶片業務,並試圖向AI晶片廠商轉型。對此公司創始人張楠賡喊出口號,"用3年時間實現礦機和AI業務收入1:1,2019年公司的AI業務收入預計達數千萬元級別"。
從業務收入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公司在AI產品的銷售數據約為46.8萬元,僅佔總營收的0.2%,對比2018年全年,公司AI業務收入為27.5萬元,表現較主業仍然遜色,短時間內似乎也難見成效。
不過公司在AI晶片上也已經小有成就。早在2016 年嘉楠耘智就實現了16nm 晶片量產,到2018 年,其還接連獲得兩項全球重大技術突破,實現量產全球首個基於自研的7nm晶片,以及量產全球首款基於 RISC-V 自研商用邊緣智能計算晶片。
最後關注到研發層面,嘉楠耘智在研發費用上一直有所投入,2017年、2018年研發支出為2510萬元、960萬元,截至2019年6月30日上半年,嘉楠耘智研發支出為480萬元。儘管總營收下滑嚴重,不過研發支出仍與2018年上半年相當。
從人員構成來看,當前嘉楠耘智擁有全部工作人員 286 人,其中研發技術人員佔大多數,達127 人,佔比44.4%。
4、結語
根據最新招股書,此次嘉楠耘智擬發行1150萬股ADS,每股定價9-11美元,募資金額9000萬-1.1億美元。若完全行使額外配售選擇權,按IPO發行價區間的上限計算,嘉楠耘智將通過此次IPO交易籌集最多1.265億美元資金。對比此前版本中擬募資4億的規模已經大幅縮水。
對於此次IPO募集資金,嘉楠耘智表示,將用於與AI算法和應用相關的ASICs的研究與開發;與區塊鏈算法和應用相關的ASICs的研究與開發;AI和區塊鏈業務的全球擴展;供應鏈的優化以及償還公司重組產生的負債等。
考慮到比特幣需要依靠算力來生產,由此除卻數字貨幣本身,為其提供基礎支撐的礦機廠商和交易所平臺作為"賣鏟子"的人成為幣圈中最賺錢的機構。交易所和數字貨幣自帶金融屬性,監管層面仍然難言樂觀,而市場對礦機的需求波動也因比特幣的行情而變得尤為敏感,隨著各國中央銀行紛紛加入到數字貨幣的研究中來,未來數字貨幣之祖比特幣的前景也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當下,可以看到嘉楠耘智試圖藉助AI概念證明自身業務發展的可持續性,不過考慮到AI晶片看重的更多的是具體應用場景下的AI,與挖礦差別懸殊,公司在這一領域仍然任重道遠。
有意思的是,此前億邦國際、比特大陸也曾藉助AI晶片"故事"尋求登陸港交所上市但最終也被拒絕。對此,今年1月25日,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港交所上市公司需滿足"上市適應性"的核心原則,即礦機公司需滿足條件才能獲得上市審批。李小加原話稱:"過去通過A業務賺了幾十億美金,突然說將來要做B業務,但還沒任何業績。或者說B的業務模式更好,那我覺得當初拿來上市的A業務模式就沒有持續性了。還有之前監管不管,後來開始管了,那你還能做這個業務,賺這個錢嗎?"
李小加的喊話最終結果如何暫時不得而知,不過美股投資者們則已經要迎來他們的投票時刻,不妨拭目以待。
來源: 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