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晴空微藍
他生於亂世,有「詞中之龍」之稱,可他不僅是個詞人,還是個戰士。
他俠情萬丈,畢生理想是收復故土,讓同胞拿回屬於自己的尊嚴。
他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無論這世道有多艱難,他都堅守本心,敢說敢做,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
他就是辛棄疾,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無論際遇如何,都要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01生於亂世,胸懷大志
辛棄疾於1140年出生在山東濟南,他出生時,家鄉已經淪陷在金人之手有十三年之久。當初淪陷之時,他的祖父本想南渡的,但是因為家裡人太多,怕牽連眾人,所以就放棄了這個計劃,在金國當了官。
淪陷之地晝夜更替如常,可生活卻是一片陰暗。他的祖父整天愁眉苦臉,盼望著大宋河山可以被收復,可是時局卻不如人意。
直到他出生之後,祖父看到他背胛肌肉厚實,健而有力,仿佛看到了重振河山的希望,所以給他取名辛棄疾,希望他能像霍去病一樣勇猛,帶來福佑。所以,辛棄疾自出生以來,就肩負著重任,成了祖父希望的寄託之所。
他從小由祖父教導,耳濡目染到了祖父的愛國情懷。他隨祖父在金國各地奔走,看到了太多的人間疾苦,金兵肆意壓榨貧困百姓,甚至把人賣到金國為奴為婢。這一切深深烙印在了他幼小的心中。他立志要收復故土,讓百姓擺脫煉獄般的生活,重新拿回屬於自己的權利。
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為了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他從未停下過自己的腳步。
少年的他,為了得到好老師的教導,主動拿著自己的詩詞作品登門拜訪詩詞名家蔡伯堅,以才華感動了老師,老師忍不住誇讚他:「他日當以詞名家。」
果不其然,辛棄疾最終成為了豪放派詞人,寫出了無數令人驚嘆的佳句,譬如「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字字句句,皆有著豪情萬丈,勢如劈竹的雄渾氣勢。
但是,辛棄疾在意的從來就不是詩詞,而是軍事領域。十四歲時,他打著「進京趕考」的幌子去了燕山,暗查金國的動向,這是因為他明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他的膽識,非常人所不能及;他的理想,紮根於心中;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收復故土做準備。
02俠心劍膽,徵戰疆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已是1161年,此時,辛棄疾已經21歲,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百姓由於不能忍受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
辛棄疾看到了收復故土的機會,他拉到了二千多人的義軍,想要大展宏圖。而此時,耿京號召的義軍增長迅速,有數十萬之多。為了更有把握收復故土,辛棄疾選擇了率軍投奔耿京。
耿京雖然是個粗人,但是他很重視辛棄疾,安排辛棄疾當了支隊伍裡的掌書記,負責保管帥印。
眼看義軍形勢大好,幹成一番大事指日可待,可就在這時,金軍內部卻發生重大矛盾,金主完顏亮在前線被部下謀殺了。金國的重心一下變了,決定撤回南下的軍隊,平定內亂,消滅義軍。
這猝不及防的反轉,打亂了辛棄疾他們的節奏,為了給眾兄弟謀條生路,辛棄疾奉命南下投誠歸順,想要得到南宋朝廷的支持。
本來一切都很順利,南宋皇帝也同意了給他們提供糧草武器,並當即寫下詔書,冊封耿京為節度使,總管北方起義軍。可是,就在這個緊要關頭,耿京卻被殺了。
命運仿佛和辛棄疾槓上了,但凡他看到一丁點希望,前方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阻礙。
殺死耿京的是一個叫張安國的人,這個人為了一己私慾叛變,投奔了金人。此時,辛棄疾正在回來的路上,聽到這個消息,他氣得快馬加鞭趕回了山東。
「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狡兔。束馬銜枚,間關西走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一見三嘆息。」
這就是辛棄疾以50人敵5萬人的英勇事跡,也是辛棄疾一生的高光時刻,讓他一戰封神,被南宋皇帝稱為「少年英雄」。
03官場沉浮,遍嘗辛酸
可是,人生的起起落落,往往是我們無法預料的。有時候,一個人即便有勇有謀,也不一定能夠大展宏圖。因為時代能鑄就英雄,也能湮沒英雄。
辛棄疾一戰成名,歸附南朝後,盼望著在這裡能夠有所為,收復失地,讓被壓榨的百姓們重見光明。
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辛棄疾上任之後,並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因為他是一個歸正人。什麼是歸正人呢?就是指那些從小在金國長大,後來抗金起義,回歸南朝的人,他們被認為是「歸正人」,是不受信任的。
辛棄疾就是這樣一個「歸正人」,所以無論他上奏疏所談軍事有多在理,或者在地方上做了多少政績,朝廷對他始終是不信任的。他那一封又一封的熱情洋溢的文件,譬如《美芹十論》、《九議》都石沉大海。
毫無疑問,辛棄疾的內心是失望的,可是他這人就是倔,就算撞了南牆,心也不死。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談論出兵抗金之事。
南宋皇帝不喜歡他,因為他太過耿直激進;朝廷官員不喜歡他,因為他不站隊。
在官場,他成了異類,他的一腔熱血被掣肘、被壓抑、被排斥。
他的寶劍被深藏,他成了一塊磚,哪裡有用哪裡搬。他曾被派到江西撲滅茶商軍,被調到湖南建立飛虎軍,被派去滁州整治吏治,活脫脫成了一個專門收拾爛攤子、解決疑難雜症的人。
他在南宋的四十年間,做了20年的官,就被調動了將近40次,這調動頻率令人嘆息。
命運的齒輪始終與他期望的方向背道而馳,他收復故土的偉業一直無法開展,他有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無限感慨。
辛棄疾活成了別人眼中得到異類,飽嘗世間冷暖,但是卻始終如一,不曾被世俗裡的濁物所汙染,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堅信一個人只有跟著自己的心走,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才不算枉活一世。
04壯志未酬,抱憾而終
1181年,四十二歲的辛棄疾被升職了,由宣教郎改為奉議郎,可是升職沒多久,他就被彈劾,需要改官離開南昌,他心情悲慨,寫了一首詞《昭君怨·豫章寄張定叟》:
長記瀟湘秋晚。歌舞橘洲人散。走馬月明中。折芙蓉。
今日西山南浦。畫棟珠簾雲雨。風景不爭多。奈愁何。
朝廷不明他的心,他的功績抵擋不了讒言,時局如此,他又能怎麼辦呢?此時,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有了隱居之心。
說是隱居,但其實也是無奈之舉。1197年,五十八歲的辛棄疾隱居鉛山,只能把滿腹愁思放在詞中,尋求那一絲安慰。
此時,朝廷忽然恢復了他集英殿修撰的職位,讓他主管建寧武夷山衝佑觀,他的內心又燃起了一絲希望。
六十四歲的時候,他又得到了一次機會,當面向皇帝陳述對金國看法。當時金國正處於動蕩時期,他建議皇帝做好全面準備後派兵攻打。因為當時的南宋已多年未打仗,軍隊退化,是沒有實力和金兵抗衡的。
可是,韓侂胄等人卻急於出兵,想靠打仗鞏固地位,辛棄疾明白了自己只是顆棋子,黯然神傷,不願和他們為伍,但又不願放棄。
於是,他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將自己的建議隱藏在詞句裡,希望皇帝能夠明白,這首詞就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但是,這終究只是一場空,沒有人在乎他的看法,他無法扭轉朝局。最終,他到死也沒有實現自己收復故土的理想,讓人倍感遺憾。可是,縱觀辛棄疾的一生,又未嘗不是一種圓滿呢?因為他從始至終,都堅定地在走自己心中的路,從未放棄過。試問他的這份執著,又有多少人能夠做的到呢?
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我們想要得到的東西太多,想要做的事太多,所以總是浮於表面,忽略了自己真實的需求,去走別人渴望我們所走的路,失去了自己。
可是,人的一生,只有看見自己,為自己而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圓滿。所以,無論際遇如何,請你都要堅定地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