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移動發布了一起處理公告,格力電器因在相關採購項目中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被取消了中標資格。一時間網上對此議論紛紛。
這是中國移動的一個集中採購項目,總共劃分為兩個標包,採購總規模約為4億元,而格力電器原中標30%份額,被取消中標資格後,美的集團控股子公司中標全部份額。格力辛苦大半天卻為他人做了嫁衣,更慘的是,後續三年,格力參加的高壓冷水機組、低壓冷水機組集中採購的綜合評審得分都會被扣減5分(百分制)。
很快格力官方回應並非產品質量問題而是標書中合作案例整理錯誤。而之所以格力的問題會被發現是因為競爭對手舉報,不過為了成功中標,相關投標企業都舉報了對方。
其實中國移動處罰供應商並不少見,華為、中興等企業都有過負面行為被罰。那麼為什麼這次格力事件會成為熱點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董明珠此前一直為格力打造的是極度重視誠信的企業人設,董大姐本人更是由于堅持舉報對手產品質量問題而獲封「打假鬥士」。因此,這次格力被曝「弄虛作假」就會讓不少消費者覺得不可思議。尤其是移動的公告裡也未指出具體造假行為,又有前不久騰訊錯告老乾媽的前車之鑑,不少吃瓜群眾都在等待劇情反轉。當然結果並未反轉,格力雖未產品造假,但還是有錯在先。
其次,大家對招投標的了解太少。由於競標激勵,各家候選供應商材料造假已經是見怪不怪了。產品性能參數上可能還比較真實,而合作案例這類絕對就屬於虛構和誇大的重災區了。所以彼此舉報也就成為了常態,雖然惡意的虛假舉報不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更容易發現問題,畢竟招標企業了解的信息相對有限。同時也倒逼每家投標公司好好檢查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最後對格力這種已經在市場上建立起強大品牌的企業來說,不光是要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誠信經營更是重中之重。當然這次事件也無需過度解讀,其引發的負面影響算是給格力提了個醒,相信格力在今後的產品宣傳和投標方案中都會更加慎重和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