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長老師們的呵護下,湖裡的孩子愉悅成長。(記者 林銘鴻 攝)
陳登連在中國好老師公開課教學中。
湖裡實驗幼兒園書記、園長沈玲為孩子們布置了一個溫馨的「家」。
廈門市康樂第二小學原書記、校長蔡堅信和學生在一起。
文/記者 佘 崢
通訊員 吳清清
圖/湖裡區教育局提供(除署名外)
多元的信息容易讓人迷失方向。每當教師節來臨,總有人在感慨:現在學校裡還有素質教育嗎?還有好老師嗎?
一直都有,只是我們中的很多人缺少對學校、對老師的認識。
這是我們今天為您講述湖裡區5名優秀校(園)長、10名傑出教師故事的主要目的,他們來自昨日揭曉的三年一屆的湖裡區優秀校(園)長、傑出教師評選。
透過15名優秀校(園)長、傑出教師的白描,您可以看到湖裡教育的遠大前景。
第五屆湖裡區
優秀校(園)長、傑出教師
優秀校(園)長(5人)
廈門市江頭第三小學:劉聰德
廈門市湖裡實驗幼兒園:沈玲
廈門市華昌小學:胡慧玲
廈門外國語學校湖裡分校:胡劍豪
廈門市康樂第二小學:蔡堅信
傑出教師(10人)
廈門市金安小學:湯美霞
廈門市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孫劍飛
廈門市金尚中學:李 遠
廈門市康樂第二小學:李春霞
廈門市華昌小學:李培芳
廈門市康樂小學:肖佳川
廈門外國語學校湖裡分校:吳 書
廈門市金山小學:張曉閩
廈門市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陳登連
廈門市呂嶺幼兒園:鄭立新
優秀校(園)長
劉聰德
廈門市江頭第三小學書記、校長
守在校門口稱學生書包
幾年前,劉聰德突然開了個行政會,專門研究為什麼孩子每天要背那麼重的書包到學校?真的要帶那麼多課本?
他的一位前同事說,孩子肯定不需要帶那麼多書到學校。劉聰德於是讓老師想辦法:是不是有些書能放在學校裡,或是教孩子如何整理書包。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江頭三小經常要稱孩子書包,有時劉聰德自己也要上陣,守在校門口看看孩子書包是不是又重了。
從書包可以看出劉聰德提出的辦學理念「為每一位孩子提供儘可能多的支持與幫助」,是真實和樸實的。
在江頭三小的老師眼中,校長也是真實的——老師做得不夠好時,他們可以馬上感受到校長的怒氣,但當他們有困難時,也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校長的關懷。2019年湖裡區校長職級制考核,劉聰德獲得第一名,這應該也是他實施民主化、人性化、規範化管理的成果。
江頭三小的辦學理念還有後半句「讓孩子有帶得走的習慣和能力」,對應的是「兩成」教育,即「習慣養成教育」和「能力生成教育」,是以習慣養成為基礎,以能力生成為導向——習慣教育涵蓋學生德行、學習、生活、勞動、體鍛等方面良好的習慣,
劉聰德認為,小學不僅要看到孩子的六年,還要讓他們形成必備品格,生成相應的能力,讓學生形成帶得走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蔡堅信
廈門市康樂第二小學原書記、校長,現任湖裡區中小學校責任督學
投籃高手的賞識教育
蔡堅信雖然個子不高,但卻是投籃高手。很多人認為,他人生中一個最佳三分球是:8年前,這位南平市延平區實驗小學校長被湖裡區引進到廈門。
現在看來,蔡堅信作為一位優秀校長的品質是,他不僅遵循教育方針,還融入自己的人生智慧。蔡堅信在康樂二小實施「成長·賞識」教育,他認為,賞識不僅是對他人的才能予以重視、讚揚,也是對他人的缺點給予包容和改進的機會。這位校長希望康樂二小能成為「成長學生、成就教師、成功學校」的「三成」校園,要求老師做到「三不放棄」——不放棄一個班級、不放棄一門學科、不放棄一名學生。
走進康樂二小,抬頭就能看到教學樓外牆上三行大寫的字「成長比成功重要,習慣比分數重要,健康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學校辦學理念,也是賞識教育的一個體現——蔡堅信認為,賞識教育實施過程要重視習慣養成、重視核心素養培養,他還特別強調學校「三球」(籃球隊、足球隊、羽毛球)體育特色,為的是讓學生學會、學好、玩精,使學生在校六年「長身體、長品格」,養成獨特「二小氣質」。
蔡堅信認為,體育運動中敢拼敢闖、勇往直前、迎難而上的品質,也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師生同樣需要這些精神。
某種意義上,康樂二小的賞識教育之所以能成功,在於學校也是以賞識眼光來對待老師。蔡堅信是急性子,但他對老師們卻很溫和。他很少批評人,對保安、保潔人員都彬彬有禮。他取消學校一些針對老師的嚴苛規定,他認為,學校對老師的人文關懷也不能缺失。
最近幾年,申請轉出康樂二小的學生越來越少了。康樂二小的體育特色創建效果明顯,學生各科成績名列前茅,逐漸發展成為湖裡區的「新型優質校」。
沈玲
廈門市湖裡實驗幼兒園書記、園長
讓娃娃擁有一雙巧手
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稱呼他們園長為「媽媽」,不過,在康樂新村幼兒園,園長沈玲廣為流傳的別名是「沈姐姐」——可能是和孩子呆了太長時間了,沈玲有時說話都帶著童音,而且會故意放慢語速。從這個方面,看不出她從教28年了。
這幾年,沈玲帶領老師開展《在塑型藝術活動中培養幼兒創新思維的實踐研究》區級重點課題,研究重點是讓孩子用紙、線、泥、沙等材料去創造。當然不是毫無目標的,譬如說,這家幼兒園大班曾展示泥沙塑活動《小丑魚歷險記》,通過幽默詼諧的故事創編,百變的塑型材料,輕鬆自主的活動氛圍,不斷推動孩子們進行想像創造,他們揉、捏、搓、挖、拍,用泥沙勾勒奇趣的「小丑魚」之旅。專家們評價說,這不僅僅培養了孩子創造力,而且可以看出孩子們小肌肉發展很不錯。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沈玲引用專家的話,來表述巧手的理念。
沈玲當了八年園長,康樂新村幼兒園從一所園發展為三所園,今年,沈玲調任湖裡實驗幼兒園。
來源:廈門日報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