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近期陸續開始報名,海南獨有的標準分制度再次成為焦點。自上世紀80年代起,作為高考標準化改革的一部分,高考標準分制度在廣東、海南、陝西等7個省份推行。然而近年來,海南以外的其他省份紛紛取消這項制度,回歸以卷面總分劃線錄取的原始分制。
當初為什麼要換算標準分?各省緣何拋棄這一制度?與標準分相比,哪種計分方式更公平?日前,記者進行了調查。
——編者
周末傍晚,海南華僑中學高三年級的教室裡燈火通明。高三(1)班班主任黎必鋒將6名尖子生召集到一起,分析最近幾次模考的成績。「想上清華,高考6門科目裡至少有兩門的標準分在800分以上,其他科目不低於750分。也就是說,兩門成績要排在年級前10名,其他科目不能跌出年級前100名。」
其實,800分或750分對應的卷面成績是多少,在座的學生並不清楚。他們只需記住黎老師反覆叮囑的「各科均衡、優中補差」。學生小李最近一次模考的卷面總分排名年級第一,但她依然擔憂。由於語文排在全年級第134名,這一科的「短腿」,很可能讓她與名校擦身而過。
複雜
原始分相同,標準分可能差很多,換算複雜連老師都搞不清
據海南省考試局普招處介紹,目前海南省高考實行「3+3」的科目設置,成績以單科標準分和綜合標準分的形式公布。標準分是由原始分推導而來、反映考生在所屬類別團體(理工類、文史類)中的位置分,位置越靠前,標準分越高。
具體換算的過程為:每個單科,按照原始分對全省同一類別團體的考生進行排名,每名考生都有一個對應的位置,算出每個原始分以下的考生人數佔團體考生總數的百分比,即百分等級。再由每個原始分的百分等級在《高考標準分與百分等級對照表》中查出它所對應的分數。
例如,今年海南省文史類(含藝術類)考生人數21555人,某考生的語文卷面成績排全省第五十名,高於全省21505名考生,那麼該考生的百分等級為21505÷21555=0.99768035,在對照表中對應的標準分為783分。
「當考生人數足夠多、試題能夠反映考生的水平時,全體考生成績分布會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鐘形曲線,也稱正態分布曲線。標準分制度就是根據這一原理制定出來的。」省考試局普招處的工作人員表示,「按正態分布原理,規定標準分在100分—900分之間,並將中間位置的分數設定為500分,也就是卷面成績高於半數考生,標準分為500分。」
每名考生的單科標準分換算出來後,將乘以相應的科目權重,語文、數學、英語的權重均為1.5,其他科目的權重均為1.0,得到的乘積再相加,就會得到該考生的標準分總和。然後,將所有考生的標準分總和從高到低排序,根據排位的百分比等級在「對照表」中找出對應的分數。這個分數就是考生的綜合標準分。
此外,基礎會考各科成績不進行標準分轉換,按各科卷面成績之和的10%計入高考投檔成績。綜合標準分加上基礎會考成績的10%,就是高考的最終成績。
「各科原始分不能直接相加,就像跳高成績不能和跑步成績直接相加一樣。」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高凌飈教授認為,使用標準分等於統一了度量衡,各科分數有了共同的參照系和等值相加的可能,保證了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因此是合理的。
兩個考生的卷面總分相同,綜合標準分可能會相差很大。這讓習慣了以卷面總分論英雄的考生,很難理解和接受。「這麼複雜的換算過程,很多教學一線的老師,都不清楚是怎麼算出來的。」海南一高中數學老師貝舟(化名)說。
由於標準分以排序為準,一個考生的成績發生變動,就有可能影響幾千人甚至幾萬人的名次和標準分。因此,有「一人分出錯萬人要改分」的說法。
不過,省考試局普招處的工作人員解釋說,「標準分換算由電腦程式完成,每一步都經得起檢驗。計算機換算完成後,我們還會進行人工抽檢、計算、比對。一旦發現原始分有誤,整個換算過程就要重來」。
質疑
高考難度降低,穩妥型考生更佔便宜,不利於選拔專門學科人才
今年高考,貝舟帶的班上有3名按卷面總分能上清華大學的學生,換算標準分後卻沒能如願。「其中一位學生通過了清華的自主招生考試,數學考了全省第四名,其他科目成績都不錯,但語文成績拖了後腿,最終以4分之差與清華失之交臂,太可惜了。」在他看來,從海南近年的高考看,綜合標準分排在前面的,往往是穩妥型的學生。「可以說,標準分不利於專門學科人才的培養。」
據黎必鋒介紹,新課改後,從2007年開始,海南高考試題難度普遍下降,尤其是生物和化學,在難度較低的科目上原始分的1分之差,換算標準分後的分差會達到好幾十分。比如,全省理工類考生35000人,有20人考了生物滿分100分,換算標準分為825分左右;有45人考了99分,換算標準分僅為790分左右。
由於標準分的高低與試題的難易程度無關。在試題難度較低、區分度不明顯、考生分數相對集中的科目上,標準分就會將原本微小的分差放大。「新課改後,這一弊病更加突顯。」貝舟說,「數學、物理一如既往的難,全省理工類考生數學卷面平均分僅50分,高分段的考生特別少。滿分150分的數學,考140分和考130分排名相差不遠,換算成標準分後可能僅差20分左右。在難度較高的科目裡考高分的學生,綜合標準分反倒低於各科均衡、在難度較低的科目裡考高分的學生,這就是不公平所在。」
「標準分制度沒有原罪,它是一種源於數學模型的理想化設置,使用標準分的基礎是全體考生成績呈現或接近正態分布,可海南高考的現實情況是低分數段考生太多,成績分布呈橫臥的葫蘆狀曲線」。貝舟說。
「除了海南,各省高考都用原始分制,說明標準分制並不適用。各科的滿分定好後,就已經確定了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原始分對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家住萬寧的家長溫先生坦言,原始分比標準分更直觀易懂。此外,他認為標準分給高中教學帶來不便,「由於不公布卷面成績,老師很難指導學生備考,標準分掩蓋了低分段學生真正的知識水平。」
據了解,還有一種說法是海南堅持標準分制是為了分數好看。「同一所高校同一個專業,海南考生原始總分400多分就能被錄取,而山東、河南的學生卻要600多分。」貝舟說。
回應
標準分有其合理性,任何制度都不會絕對公平,改回原始分是倒退
近年來,山東、陝西、廣東等省紛紛放棄高考標準分,回歸原始分。正如一位專家所言,標準分這樣理論上先進的制度,遭遇到現實的尷尬,勉強推行,遲早要敗下陣來。
然而,高凌飈卻認為廣東改回原始分,不是標準分的問題,而是科目設置不合理。當時,廣東高考科目為「3+綜合+X科」,由於考生選擇的X科科目不同,每個X科的考生人數不一,報考人數越多的科目,考生越容易獲得較高的標準分。由此導致幾年內廣東報考物理的考生由10多萬人迅速降至五六萬人,很多考生被迫棄理從文,或選擇試題難度低的科目。
「標準分實行的基礎是要對同一團體的成績進行換算。廣東其實只要取消X科的設置,並不需要放棄標準分,改回原始分是一種倒退。」高凌飈說。
海南省考試局普招處的一位工作人員也表示,贊成繼續使用標準分制。他們認為標準分制有利於學生均衡發展,明確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學科優勢,對選專業更有幫助。
不過,貝舟卻希望能恢復原始分,「應該實行讓老百姓看得懂的制度,讓學生有更明確的努力方向。」一位專家也認為,高考改革是為了更公平地選拔優秀人才,任何改革都要經過充分論證,不能為了改而改。
事實上,海南省一直是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試驗田。早在1985年,海南就隨廣東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標準分的試點工作;1991年開展「4×4」高考科目設置改革;1993年在全國先行試行「3+2」的高考科目設置改革;2001年成為全國首批實行「3+文科綜合」和「3+理科綜合」高考科目設置的省份;2004年進行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試驗。
高凌飈曾參與10多個省的高考方案制定。「任何一項制度都不可能做到絕對合理,只能做到對大多數人公平。美國的託福、SAT,大英國協雅思,都使用標準分的方式,足以說明標準分的科學性。」
不過,「原始分和標準分的爭論,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對整個高考的影響不會太大。」高凌飈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