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天輾轉幾個輔導班
聚焦冰城寒假「補課熱」
「 補課一條街 」培訓機構扎堆
家長通 宵排隊搶「 名師」
對於家長而言,寒假的到來,意味著又一輪補習班「燒錢」的開始。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各種輔導班和興趣班就成為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哈爾濱一家網站調查顯示: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段期間主要是以各類興趣班為主;小學高年級段和初高中階段以文化課輔導班為主。許多家長慨嘆: 「補課費是萬元起步,上不封頂」 「三月工資撐不住孩子的一個假期」。雖然教育部門採取多項措施,減輕學生校外課業負擔,降溫「補課熱」,然而各類培訓機構在假期裡依舊熱鬧紅火。
假期,校外培訓機構火爆
雖然是寒假,但哈爾濱市一些路段的交通狀況並沒有太大改觀:在南崗商圈附近,依舊總堵車;在哈工大附近的耀景街、公司街一帶,也是車滿為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們並沒有休息,而是被家長帶著奔波在各個培訓機構之間。
19日,記者在復興街上看到,由於這條街上有幾家大型培訓機構,原本的雙車道只剩下一條,外側車道完全成了停車場。一輛輛等候在路邊的私家車上,背書包、戴眼鏡的學生們行色匆匆,出入於各個課外班。
在哈爾濱南崗區的東西大直街上駐紮著大大小小數十家培訓機構,上百間教室,幾百張課桌。而假期裡,這裡依舊就像一架超速運轉的快車,快得讓人喘不過氣。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段期間主要是以各類興趣班為主;小學高年級段和初高中階段以文化課輔導班為主。
每一門課外培訓的背後,都是一張不菲的帳單。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家長坦言: 「奧數、鋼琴、舞蹈、機器人、英語這些課程假期裡幾乎是天天上課,除了鋼琴課,其他上的都是上百人的大課,每堂課費用最便宜的也都在百元以上,一個假期花費萬元只是個起步價。」哈爾濱一家網站最新調查顯示 ,初 中 家 長 在 補 課 上 花 費 1萬-2萬的最多,佔比為19.7%;其次是 2 萬~3 萬的家長,佔比為17.2% ;4 萬 ~5 萬 的 家 長 佔 比12% ,3 萬 ~4 萬 的 家 長 佔 比10.9%;費用在5萬~10萬的家長佔到 10.7%;補課費達到 10萬以上的家長佔3.8%。
據了解,錢上的支出,還只是給家長面對的壓力之一,各種補課班往往在不同的地點,都需要家長接送。 「機器人、舞蹈課在南崗哈工大附近、英語班在道裡友誼路、奧數課在香坊樂松,我是全職太太,假期就拉著孩子天天上課了。」那位二年級的孩子家長無奈地說。
家長通宵排隊報「名師」
在哈爾濱,家長通宵排隊給孩子報哈爾濱市少年宮特長班早就不是什麼新聞了。少年宮的金字招牌,師資正規,價格便宜讓家長趨之若鶩也情有可原。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培訓機構的名師也是自帶光環,「XX 奧數班」為了讓孩子在 200多名學生中,能坐在前幾排的位置 ,家長凌晨就在校外排隊 。「XX 幾何學校」孩子需要通過考試才能上「名師」的班。一些培訓機構,甚至要求連報五科的中學生才有優先交費選座權,如果只是在那家培訓機會學習一兩科,只能坐在後面。
遊走在各培訓機會之間,你會發現,通常每個「牛娃」的背後都有一個開掛的媽。她們除了照料孩子日常的生活起居,還要熟悉孩子每一門功課的知識體系、考點難點。培訓機構超百人的大課堂,旁邊教室的閉路電視,通常會直播老師的授課內容,很多母親會和娃一同聽課、記筆記,回家後帶孩子一起複習,或是講解孩子上課未能聽懂的內容。 「媽媽幫」不僅是一幫陪讀的家長,更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超級能手,大到「哪個培訓學校老師有名」「哪個老師教的學生數學得了滿分」,小到「陪著背英語單詞」,她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採訪中,一位母親說,她原本和愛人在廣州開飯店,但上初中的兒子學習成績一直不好,兒子上初三了,她索性回哈爾濱做了全職太太。不僅周末有語、數、外、物、化全科的補課班,每天晚上六點放學以後還有專門的寫作業輔導班,兒子在培訓學校寫作業,她負責「幫娃整理錯題」,每天晚上10點以後她開車回家,這次期末兒子首次衝進了全學年前 200 名,母親在欣喜的同時,還有遺憾,「英語還是沒到 80 分,語文也太差,假期除了大班課,我還請了一對一的家教,有針對性地補課。」
中國教育的「劇場效應」,家長苦孩子累
針對愈演愈烈的「補課」現象,記者聯繫了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曲文勇,他笑稱自己的小孫女也是補課的受害者。原來,他和老伴寒假想帶孫女去海南玩,結果 9歲的小孫女被安排了奧數、英語、鋼琴、珠心算多項補課內容,根本沒時間去海南玩。
曲教授認為,家長都有從眾心理,就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上各種補課班自己家孩子也得上,否則就會各種擔心,比如怕自家孩子落後,怕成績不好被人瞧不起、怕孩子沒有自信心等等。家長盲目跟風,一些教育機構也大肆渲染這種情緒: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也是造成現在假期補課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他看來,這種中國教育的「劇場效應」,其結果是家長越來越苦孩子越來越累。
據了解,劇場效應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 「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而「劇場效應」正在中國教育泛濫成災。
回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學校,那時社會上幾乎沒有補習班這種東西存在。課餘男生上樹掏鳥窩,女生跳皮筋做手工。突然,有同學利用周末時間補課或上補習班,短時間內提升了自己的成績排名,引發了其他家長的效仿。然後競爭愈演愈烈,別人上補習班成績提升了,你不上補習班就相對落後。班裡幾乎所有同學都上了補習班。結果大家的成績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狀態。不同點在於,家長們的經濟負擔更沉重了,孩子們的童年更加悲催了。
這其中,孩子們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他們本不必寫這麼多作業,上這麼多補習班,熬這麼多夜……可現在他們如此辛苦,得到的不過是和原來幾乎一樣的結果。在被如此單調機械枯燥的約束十幾年後,他們離開學校時,往往對讀書這件事充滿了厭倦。
同時,家長們錢包被掏空了,身體被榨乾了,親子關係被破壞了。成功者永遠是少數,大多數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也陸續破滅。
對學生來說,
學習、分數固然重要,
但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一個人心智的成熟,
遠比成績更重要。
同意請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