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青藏高原地上與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協同作用

2020-12-13 北京大學新聞網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一直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以往的研究表明,區域尺度上陸地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通常隨植物多樣性的增加而增加。然而,生態系統並非僅僅提供單個生態系統功能,而是具有同時提供多種生態系統功能的能力,生態系統的這一特性稱之為「生態系統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生態系統多功能性不僅受地上植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也受土壤動物、微生物等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驅動,但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地上、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相對貢獻了解甚少。不僅如此,氣候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機理也不明確。

城市與環境學院賀金生教授課題組與哥本哈根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學者合作,利用野外大範圍的調查取樣,結合室內高通量測序等技術,探討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中生物因素(植物、動物、細菌、菌根真菌和古菌多樣性)和非生物因素(氣候和土壤)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相對貢獻。論文「The links between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and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diversity are mediated by climate」於2015年9月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本論文的第一作者井新是城市與環境學院已畢業的博士研究生,現為城市與環境學院博士後,賀金生教授為通訊作者。

研究結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多功能性與植物物種豐富度、土壤細菌和動物多樣性正相關,但與土壤古菌和菌根真菌多樣性無顯著關係。更重要的是,地上與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聯合效應比兩者的單獨效應更強,其中,地上與地下生物多樣性共同解釋了45%的生態系統多功能性變異,而一系列生物、非生物因素的解釋力達到86%。該研究有兩方面的意義:第一,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有重要作用,不僅是受到地上植物多樣性的控制,考慮地下生物多樣性會提高我們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解釋和預測能力;第二,區域尺度的氣候變化能夠決定或者調節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影響。

賀金生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高寒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適應、高寒溼地溫室氣體排放及其對全球變化的反饋,以及高寒草地碳氮循環等方面的研究。課題組近兩年在高寒生態系統碳循環方面的研究工作還發表在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14,28:1081-1095)、Biogeosciences(2014,11:2003-2016)以及Biogeochemistry(2014,117:39-54)等期刊上。

這項研究得到科技部973項目、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和創新群體等項目的資助。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景觀

氣候、土壤、地上植物多樣性和土壤生物多樣性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MAP,年平均降水;MAT,年平均溫度;SM,土壤溼度;EMF,生態系統多功能性)

 

編輯:安寧

 

 

 

 


相關焦點

  • 成都生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和氮沉降對青藏高原東緣高山林線土壤微...
    成都生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和氮沉降對青藏高原東緣高山林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機理 2016-03-16 成都生物研究所 氣候變暖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大於氮沉降作用。最為重要的是,不同於其他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以及高山草甸生態系統,該研究發現在青藏高原東緣林線生態系統中,氣候變暖和氮沉降主要是通過誘導改變土壤理化性質以及植物群落從而對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影響,並且增溫與施氮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改變有顯著的交互效應,氣候變暖和氮沉降主要通過間接作用改變土壤微生物,從而影響林線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特徵生物標誌物萜類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態系統和植被多樣性的潛力。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青藏高原天然草地土壤真菌多樣性:與植物多樣性和生產力的關係
    譯名:青藏高原天然草地土壤真菌多樣性:與植物多樣性和生產力的關係期刊:New PhytolIF:7.299發表時間:2017本文利用轉錄內間隔2(ITS2)區的Illumina序列對青藏高原60個草地的土壤真菌多樣性、植物多樣性和生產力之間的內在關係進行了研究。當考慮到環境驅動因素和地理距離時,真菌α和β的多樣性分別最好地解釋為植物α和β的多樣性。
  • 高原鼠兔——保護西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性物種
    這裡我們重點討論該生態系統的一個方面,即把高原鼠兔作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關鍵性物種,並說明其與整個高原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良性運轉的關係。儘管鼠兔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這個物種正面臨著一場以消滅它們為目的的毒殺運動。作者認為有意地消滅鼠兔對於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和維持高原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是有害的。
  • 我國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研究獲新成果
    中國園林網9月8日消息:9月2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唐明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菌根真菌對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的作用機制」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成果鑑定。
  • 水生所在藍藻多樣性特徵影響生態系統功能方面取得進展
    生物多樣性如何決定生態系統功能水平是生態學領域長期以來的核心議題之一。物種多樣性概念由多維度的特徵組成,除物種數量(豐富度)以外,還包括群落組成、系統發育進化及相互作用關係等諸多方面。目前,生態學家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如何從多維度的角度來預測生物多樣性下降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的影響,因為不同層面的多樣性特徵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相互疊加或者相互抵消。這個問題限制了基於生物多樣性理論指導生態修復等實踐的努力與成效。
  • 「視草為寶」的青藏高原守護者
    這位「視草為寶」的科學家,多年來紮根青藏高原,默默從事草地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的研究與實踐,為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不懈努力。「只要能讓大家都重視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問題,多一些環保意識,一切辛苦都不算什麼。」他說。  1991年,18歲的董世魁考入甘肅農業大學。因為覺得「在草原上騎馬很有趣」,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草原科學」這個冷門專業。
  • 青藏高原所發現森林更新可以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在青藏高原南緣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橫斷山(H2N)一帶,許多冰川的末端都延伸到了森林之中。例如,西藏林芝地區的阿扎冰川,末端海拔約2530米(2016年),是整個青藏高原末端海拔最低的冰川。這主要是因為這一地區有大量的降雪,為冰川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積累。然而,隨著氣候變暖,該地區冰川的消融也在加劇,呈現出大範圍的退縮現象。伴隨著冰川的退縮,森林開始在冰川退縮跡地上更新。
  • 美國普度大學教授莊欠來訪問青藏高原所
    報告中,莊欠來簡要介紹了全球變化背景下研究北極地區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性,進而圍繞氣候變化背景下北極生態系統甲烷排放對氣候的反饋,從多個角度詳細闡述了其研究組利用綜合系統模型得到的研究成果,認為北極自然生態系統甲烷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全球氣候影響有限。隨後,莊欠來與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就凍土的模擬與甲烷排放、植被參數的輸入、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相對重要性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 青藏高原的地氣雲雨及其對下遊天氣的影響
    在近期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綜述文章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雲飛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員與國內多家單位的知名學者一起,對近年來國內外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雲和降水特徵,及其對下遊天氣影響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總結和展望,要點結論如下: 1) 揭示了陸氣相互作用關鍵參數中的動力學粗糙度比熱力學粗糙度大一個數量級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召開
    青海新聞網訊 7月26日,由科技部社會發展司、青海省科技廳主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部礦業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西寧召開。會議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清華大學教授李建保等作專題報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彭生、清華大學副校長岑章志等出席會議。  青藏高原的形成及演化一直是國內外科學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 青藏高原所揭示樹木形成層活動的低溫閾值是冷溼環境下
    以中國科學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為依託,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爾源課題組(論文第一作者為李曉霞)及其合作者,以藏東南色季拉山天然急尖長苞冷杉樹線為研究對象(圖1),在2個樹線樣點開展了連續3-4個生長季的形成層活動和微氣象的同步監測研究。
  • 關於發布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重大研究計劃...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深入,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的重要性越來越顯現,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氣候研究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前沿。加深青藏高原對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將提升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報能力。
  • 國家環境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重點實驗室落戶我省
    近日,生態環境部下發批覆同意以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為依託單位,建設國家環境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重點實驗室(下稱重點實驗室),建成後將全面提升我省在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領域的科研實力,彌補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環境基礎和應用研究短板。
  • 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被改寫—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論文獲評國際環境期刊2019年度最佳
    中新網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完成的關於青藏高原含氮氣溶膠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環境領域頂級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S&T)近日公布的2019年度最佳論文名單中,從1500
  • 青藏高原中南部4000萬年前古高度低於2300米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 該數據集基於「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餘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戈壁、荒漠草原、高山森林及高原湖泊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什麼樣?科考團隊新發現: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
    來自中科院科考團隊的消息,經多年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這一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和地形地貌協同演變過程,提供了全新證據。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權威科學刊物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