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裡害人的總是繼母,這大概是個心理學問題

2021-01-10 澎湃新聞

《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估計是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民間故事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兩個如此著名的童話具有全然一致的敘事內核:繼母迫害。再翻翻《格林童話》與《佩羅童話》的其他篇章,你會發現這個不擇手段欲將小主角除之而後快的繼母,簡直無處不在。她們有時候是個心懷恨意的普通人,如《灰姑娘》中;有時候則是個能施展各種邪惡法術、甚至熱衷於吃人肉的恐怖女巫。從《睡美人》到《長髮公主》,從《仙女》到《杜松子樹》,這種對主角造成過致命威脅的繼母—女巫形象幾乎成為頻頻現身的標配,真要讓人懷疑童話世界其實是個偽裝起來的女巫批發市場了。

隨著「初版格林童話」概念的普及,我們知道格林兄弟對自己一手整理的童話集進行過多達七次的改版,許多過於暴力和血腥的場景,以及不適合兒童閱讀的內容,在現今的《格林童話》中已經看不到了。被他們修改過的爭議內容就包括心狠手辣的繼母們——在初版中,她們可都被設定為了主角的親生母親。另一名篇《糖果屋》(又名《韓賽爾與葛萊特》)講述了樵夫一家四口窮到吃不上飯的生活境況,於是妻子提議說,不如把兩個孩子丟棄到森林深處任其自生自滅,總好過四口人一起餓死。這篇自然也經過了改動,但改得不夠徹底,留下了痕跡,導致讀者在這個妻子出場好一會兒之後,才看明白她的續弦身份。在後來反覆實施棄子計劃的過程中,她的態度也極為堅決,壓過了左右搖擺的樵夫。

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兩個被拋棄的小孩迷失了回家之路,誤入森林深處,於是被各種美味零食所搭建起來的「糖果屋」所誘惑,差點變成女巫的盤中餐。這篇童話在日本非常普及,多次改編為舞臺劇和影視作品。而每次上映時,繼母和女巫的角色都會由同一個女演員來飾演,更使得兩者成為了彼此互補的分身,讓小觀眾們驚呼:「原來媽媽拋棄孩子,是為了吃掉他們!」

真人劇《糖果屋》中,兩個小孩在誘人的糖果屋前遇見女巫

備受村上春樹推崇的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對童話研究頗有心得,曾在《童話心理學》中說:「童話故事是人類精神構造的反應」。這些一反常態的可怕母親之所以有機會登場,正是因為母親與孩子之間劍拔弩張的仇恨與迫害,確能引起讀者最為強烈的心靈反應,並有現實體驗作為根基。根據河合隼雄的分析,童話中經常出現的年長女性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慈祥善良的母親,或起到類似作用的「代理母親」,比如灰姑娘的仙女教母;另一類就是狠毒邪惡、行為乖張的繼母—女巫和合形象。

他認為,這兩種女性形象,恰好代表了「母性」這個概念中所包含的雙重性:滋長萬物的生命力,與摧毀一切的致死力,這也正是與大自然春榮冬枯現象有關的「大母神」(Great Mother)原型的由來。人們時常在生活中謳歌母性偉大與無私的一面,卻幾乎沒有勇氣來正視其中所潛藏的負性能量,這就形成了很多問題(比如母性對孩子的強大支配力,反過來亦可能將其逼入精神死亡的深淵)。而含有「繼母迫害」因素的童話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千百年不衰,就是因為它們能夠把讀者內心隱隱顫動的陰暗漣漪,化入到情節中,並通過劇情的推進而紓解掉,不用擔心給現實人生造成負擔。

「大母神」原型的結構(來自河合隼雄《童話心理學》)

這麼說來,有血腥重口之嫌的民間童話,其實頗具療愈功效,這對孩子來說也非常重要。美國心理學家卡什丹在其著作《女巫一定得死》中指出,年幼的孩童剛來到這世界時,必須得到大人的照顧才能存活下去,母親的養育與撫愛,成了他的生存必需品,也是世界上一切溫暖與善意的來源。但他們的認知水平極其有限,無法理解一個人身上可能具有的多面性,更無法理解的是,一個對著自己溫柔微笑的媽媽,為什麼轉頭就惡狠狠地訓斥起人來了呢?這樣一個兩極分化、難以保持恆定的養育者形象,常常令他們感到困惑、焦慮,乃至嚎啕大哭。最後,他們會把「母親"這個概念,據其「好」與「壞」的表現,分別存放在「好媽媽」與「壞媽媽」兩個完全不同的容器當中,並逐漸成為他們自我意識成型的原料。

原來,童話中正與邪的兩方人物,對峙起來有斬釘截鐵之感,有些地方在成人看來太過直白,有些地方又太過殘忍,卻恰好契合了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事實上,童話故事就是從童年早期分裂幻想衍生而來的、關於母親的戲劇。其中對正邪雙方力量對抗的描寫,不僅潛移默化地幫助兒童處理內心負面傾向,也肯定了母親在兒童建立自我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我們不能只看到女巫這個角色的表面意義。她並非真實的人,而是一種心理力量的表徵,是自我罪惡部分的化身。」卡什丹說。童話故事常常能夠為無法表達感受的孩子提供情緒出口,在這種時候,邪惡力量不得善終的結局就非常重要了,因為這象徵著「自我」中的正面力量始終可以絕處逢生,穩操勝券。為了達成這個一以貫之的心理任務,女巫們會在故事落幕時呈現出各種駭人的死狀:《白雪公主》的王后被命令穿著燒紅的鐵製舞鞋跳舞至死;《牧鵝姑娘》中,邪惡女僕最後被裝在釘滿釘子與刀片的木桶裡拖過街道;佩羅版《睡美人》的收梢,妖女太后跳入裝滿毒蛇與蟾蜍的大水缸中,死於非命……這些過於恐怖的場景會嚇到小孩子嗎?其實不用擔心,他們關於「死亡」和「痛苦」的理解還不深刻,甚至可以說是迥異於成人。這些場景對他們來說,只是保證邪惡力量氣數全盡、再也沒法出來作祟的必須手段。

一幅《白雪公主》插圖:王后被迫穿上燒紅的鐵製舞鞋

不過在童話中,一定得死的人物除了女巫之外,恐怕還有小主角們的親生母親。並且親生母親總是死得很早,故事剛一開頭她們就離世了。除了前述的「改版說」,好讓繼母代替生母完成作惡多端的使命,減弱家庭角色間的衝突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層心理效用。因為親生母親角色往往承載著孩子心中「好媽媽」的那部分形象,象徵著世界上善良美好的一切,如果被迫正面遭遇威力強大的女巫,就可能會受傷,甚至被殲滅。所以讓她缺席或者離世是不得不為之的選擇,是一種「殘忍的溫柔」。為了彌補這種缺憾,故事往往會安排一位同樣溫柔慈祥的代理母親(仙女教母等),並把守護小主角的正向職責賦予給她。

而這種孤兒般無所倚靠的悽涼處境,使得小主角們顯得分外柔弱,總是會三番五次陷入困境,不得不離開一個已無法再給予自己保護的家庭,進入到未知的外部天地中去。當然,一眼望去,此處風景開闊,其實依然被覆於被家庭矛盾所投下的無形陰影之下。這是一段險象環生的旅程,好在他們總能調動起自己未曾預料過的力量,逢兇化吉。有的主人公勇敢迎接挑戰並獲得成功,有的知難而退也同樣保全了自身,有時會經歷極為不幸的遭遇,後來卻被證明是塞翁失馬。在通過了各種各樣的考驗之後,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歷練成了更加強大且獨立的人,還往往能夠贏得一位盡善盡美的佳偶。

結尾處王子與公主舉行的盛大婚禮,同樣是一場演給讀者看的成人禮,象徵著故事主角終於獲得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全面成熟,這與《聖經》中關於個人成長的教誨是高度一致的:「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同時,它具有某種補償性意味。婚禮一旦舉行,就意味著儘管傷害與殺戮曾經連番上演過,但均已化為昨日煙雲,恩怨對錯從此時起被徹底地放下,一切身心創傷也都在這個時刻得到了治癒。從這個角度看,婚禮其實是一場了不得的淨化儀式,亦將人渡向另一段未知旅程。至於之後的劇情該怎樣延續,人生是不是另存著難以言傳的乏味無趣部分,也許是該留給另外的書本、另外的故事所探討的話題了。

真人電影《灰姑娘》劇照:灰姑娘與王子終成眷屬

童話是能夠滿足孩子好奇心與安全感的他方彼岸,同時也蘊藏著一份關於個人自性發展的心靈版圖。很久很久以前,如果你曾經到過那裡,親身見識過我所講述的一切,那麼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你還將再度與它靠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原版《格林童話》結局不童話,小紅帽最後死了,灰姑娘也殺死繼母
    小時候,我們最熟悉的童話書籍,莫過於《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了,其中《格林童話》是格林兄弟將各種民間傳說故事進行加工、修改而成的一本故事集,可見,《格林童話》有很多故事並不是原版,經後人發現很多童話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美好,而是有點殘酷的。
  • 重讀童話:為什麼童話中的公主都沒有媽媽,只有繼母?
    童話故事中的女主角,不是父母雙亡就是生母去世。像是生母去世的白雪公主、灰姑娘,被父母送給巫婆的萵苣姑娘,甚至還有父母主動扔孩子的,像韓賽爾與格萊特。
  • 跟著《灰姑娘》,細數民間童話的5個特點
    當類似「從前」、「很久很久以前」這樣的字眼出現在童話開頭時,映入我們腦海的總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時間和世界。仿佛通過這幾個簡單的字眼,我們立刻從眼前的現實世界穿越到童話故事裡。不需要媒介,也不需要絮絮叨叨地闡述,更不需要無盡的情節上的起承轉合,一切似乎是被施了魔法般,順其自然。
  • 惡毒「繼母」加害白雪公主的故事,不只是停留在童話裡
    惡毒「繼母」加害白雪公主的故事,不只是停留在童話裡,亦存在於現實社會中,比如4歲凡凡(化名)被毆打昏迷一案。目前凡凡仍在昏迷,她的「繼母」曲某某和生父於某龍因涉嫌故意傷害罪,被黑龍江省墾區公安局建三江分局刑事拘留。
  • 長大了才發現:「你哭著對我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是真的
    故事裡還說,她一開始就被人看出有殺人傾向。然後,她成功誘殺了繼母。她想辦法引誘繼母去看一口舊箱子,然後讓沉重的箱蓋倒下來,壓斷了她的脖子。繼母屍骨未寒,她就說服自己的父親,讓他娶了保姆。但這並沒有讓她的好日子持續多久,因為,保姆和保姆帶來的6個女兒,主宰了這個家。至於小姑娘,就被打發去做清洗等雜活了。
  • 《格林童話》中「白雪公主」的原型被繼母欺負終身未嫁!_遊俠網...
    近日有外媒報導稱,德國的一加博物館正在展出一個18世紀德國貴族的墓碑,據稱這位貴族的人生經歷就是格林童話中的《白雪公主》的創作靈感來源,而這位貴族也和「白雪公主」一樣深受邪惡繼母之害。在那裡它成為當地人焦點,他們為自己的居住地可能與格林兄弟1812年出版的著名童話故事有密切關聯而感到自豪。
  • 成人的世界,總是需要童話故事的點綴!
    時尚與童話,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總是糾纏不清。這幾年在時尚行業,除了二次元和科技運動風之外,賦予自己時裝童話故事形象中人物靈魂的設計師也大有人在。「對於我來說,生活是有它格林童話(Brothers Grimm fairytale)的一面的。」李·亞歷山大·麥昆(Lee Alexander McQueen)曾經說道。
  • 《格林童話》原來是成年人看的!童年記憶,原來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下面挑選五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跟大家分享一下。01白雪公主童話裡原本為我們講述的真相是,白雪公主被身為女巫的繼母所殺害,這是從小就聽到大的睡前故事然而,真正的殺人兇手並非繼母,而是白雪公主的親生母親。之後的第二版開始殺人者的身份,才從生母變成了繼母。在第一版的故事中,美麗的白雪公主死後被有戀S癖的王子看見。王子就帶著白雪公主回到自己的城堡裡,天天都要在她的身體旁邊進餐。
  • 格林童話裡的公主,其實在當時的德國也就是個村長家的閨女
    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一起,並稱為世界兩大童話名著。其流傳範圍之廣,可以說在當今這個世界上,如果有個人連「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魚」這些名字都沒有聽說過,那絕對是個怪物般的存在了吧?
  • 童話裡殘酷的現實:小矮人有7個,白馬王子卻只有1個!
    今天陪女兒聽故事,聽到《白雪公主》,這個我小時候也曾聽過的童話故事。聽著聽著突然有一種非常荒誕的感覺,為何小矮人有7個,白馬王子卻只有1個。其實就像歌裡唱的那樣,童話裡的故事都是騙人的……每個故事都是有原型的,或者說每個故事都來源於真實的生活,童話故事也不例外。歷史學家巴特爾思稱白雪公主也是有歷史原型的,歷史原型是1725年生於德國西部美茵河畔洛爾城的瑪利亞·索菲亞·馮·埃爾塔爾。
  • 用榮格心理學探索童話世界 用榮格心理學探索童話世界
    ,更是童話心理解讀的權威性代表人物。她一生致力於發展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將跟隨榮格所學習到的概念與方法運用於童話分析中。她一生著作頗豐,有多達20餘部作品,《解讀童話》是她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她還創立了蘇黎世榮格學院,心理學家申荷永、呂旭亞及河合隼雄等人都曾在該學院學習和深造。   說起童話,人們總覺得它是屬於孩子的文體。
  • 8個著名童話故事背後隱藏的小細節
    我們很少考慮通常的童話故事中隱藏著什麼含義,因為看起來簡單易懂,為了讓人看懂,這樣的設定似乎也是理所應當。但是,如果你深入研究情節,你可以會發現不一樣的童話故事,例如,長髮公主是一個關於不幸的愛情的故事,白雪公主沒有繼母,匹諾曹應該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如果你越深入研究歷史,就會變得越有趣。而今天,安迪就將為你介紹,8個著名童話故事背後隱藏的小細節。
  • 從孟晚舟章子怡,看繼母的修養
    因為母親和繼母的友好,所以孟晚舟和繼母的關係大概也不會差。但伊萬卡專注於女性問題,梅拉尼婭就專注於兒童問題,分工十分明確,也從未聯合倡議或主辦過什麼活動。去年另一本梅拉尼婭的傳記,把這對繼母繼女的關係形容為 「親切,但不親近」,算得上很中肯的評價了。我鬥膽猜測一下,梅拉尼婭面對野心勃勃的繼女,作為第一夫人也不想被人看了笑話,家裡家外處處被伊萬卡排擠的吧?
  • 232年前的今天《格林童話》的收集者出生 這是一本黑暗童話?
    1812年,這些故事結集成《兒童和家庭童話集》的第一卷,於聖誕節前夕在柏林問世。此後,直到1857年,格林兄弟不斷補充故事並一再修訂,共推出7個版本。第7版後來成了我們熟知的《格林童話》。關於這本童話集,一直有傳聞說它其實是「黑暗童話」,來看幾個出自《格林童話》的故事細節。《灰姑娘》中,王子拿著水晶鞋在全國尋找能穿上它的女孩。為了穿上鞋子,灰姑娘的一個姐姐切掉了自己的腳趾,另一個則削掉了自己的腳後跟。
  • 安徽亳州16歲少年殺死嬸嬸:孤獨,是害人害己的毒藥
    這個季節玉米長得比人還高,躲在玉米地裡不好找。警方已經發了懸賞通告,村民們通過網絡知道嫌疑人的長相,也提高了警惕,但附近幾個村莊的人都很緊張,都不敢下地幹活了。遇害者是嫌疑人王凱的遠房嬸嬸,30多歲,兩家同村,住的不遠,村民們沒聽說兩人有什麼過節。
  • 詳解格林童話,內容細思極恐!這幾則童話故事,不適合學齡兒童!
    :《白雪公主》,原版中的白雪公主漂亮倒是不假,但其實她是一個非常殘暴和自負的人,而王子則是個有不良癖好的人,真正想置白雪公主於死地的並非白雪公主的繼母,而是白雪公主的親生母親……原版中,白雪公主這個故事,其實講述的是因國王稱讚白雪公主的美貌,向白雪公主求歡,結果導致國王和皇后感情破裂的故事。
  • 很久以前,人的自我完成之路已在童話里舖開
    他用象徵手法分析了十五個講述老年生活的童話故事,在童話世界裡為成年人解讀了老年人的心理任務:自我分析、自我超越,依然可以為社會做貢獻,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更加成熟。不同於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的《童話的魅力》和日本心理分析師河合隼雄的《童話心理學》,知念著眼於成年人該如何從童話中汲養,反思當下,尋求人生不同階段心理任務的完成與困境突圍。
  • 白雪公主童話故事的背後,是真正的童話還是暗黑童話?
    文/速遞君作為1937年上映的迪士尼首部長篇動畫影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裡面的主角,白雪公主備受人矚目。她是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第一個公主,也因此,大家記憶最深刻的白雪公主形象就是迪士尼出品的白雪公主。
  • 帶你見識兒時童話的「真面目」,現實遠比童話更殘酷
    網上也流傳著各種各樣禁忌的版本:白雪公主的父親與白雪公主產生了不倫之戀,引起了繼母的嫉妒(也有說是引起了生母的嫉妒);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不清不楚;王子有戀屍癖……童話故事版本眾多,據《西方文明另類史》的作者稱,這是因為所有的童話編輯者一向都是隨便改動故事的——這樣做全都是為了孩子。
  • 為什麼童話裡王子和公主總是會在一起呢?
    早期的童話會有許多令人驚悚的情節、會有大量心知肚明的性暗示——這些成人元素預示著民間故事的受眾,大多是成年人。卡爾維諾整理的《義大利童話》中有一篇《三個老婦人》,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從前有三個姐妹,三人都很年輕:一個六十七歲,另一個七十五歲,第三個九十四歲……」瞧,這就像是馬三立講單口相聲似的,一開口就把包袱抖得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