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跟你聊起「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這個話題,腦子裡出現的是那個經常說錯話的「牛仔」布希還是整天掛著一張驢臉的「越戰英雄」克裡呢?那你是否覺得這兩位經常「霸佔」了電視報紙新聞頭條的總統候選人露臉頻率太高而讓你有了點「審美疲勞」呢?
其實,隱藏在二人背後還有一幫他們的智囊團,有些名字可能你根本還沒有聽說過,而他們才是這場驢象之爭好戲的真正導演,他們的決策將可能直接決定是布希多四年任期還是克裡成為白宮新貴。當中有絲毫不比男兒遜色的巾幗女英雄,也有縱橫政壇三十餘年的老將,還有……
到底誰會是最後的贏家?聽了他們鮮為人知的故事,你心裡對紅隊(共和黨)和藍隊(民主黨)的實力就會更有數了。
競選班子對對碰之「整形大師」篇
這裡的「整形大師」幹的可不是在手術臺上隆鼻、拉骨,而是在電視報紙等各大媒體給總統候選人策劃宣傳廣告,塑造他們「光輝高大形象」的媒體顧問。
紅隊「忠心叛將」:馬克·麥肯努 Mark McKinnon
他為布希而來
一次晚宴上與布希一拍即合,立馬從民主黨「跳槽」過來
喜歡戴牛仔帽,是前鄉村搖滾歌手和作曲家
支持布希是因為看上他的「新理念有遠見」
如今布希競選陣中得力的政治形象顧問馬克·麥肯努最為美國人所熟知的一點莫過於他多變的身份了。他曾經是一名德克薩斯州的民主黨人,而後投奔到了小布希的共和黨陣營裡。電視廣告一向是兩黨必爭的宣傳重地。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拉票活動日益火爆,這個戰場更是不容有失。如今,馬克·麥肯努已經是小布希總統身邊的親信,並成為了共和黨總統競選廣告策劃活動的高層負責人。他曾經擔任過一次重擊克裡的廣告總策劃。
邂逅布希 擦出火花
1997年,馬克·麥肯努在一次晚宴上與布希相遇,兩人談得很投機。他回憶說,正是這次宴會上的交談改變了他以往的政治觀點,決定轉變黨員的身份。他認為,布希所主張的是一套新的理念,而且有遠見。此後2000年大選時,他就已經以媒體戰略家的身份為布希立下了汗馬功勞,助其成功登上總統寶座。
馬克·麥肯努擁有一家媒體公司,在成立之初,是專為民主黨搖旗吶喊的宣傳工具。但是,跟隨小布希以後,他對朋友們說,他的公司要關注「布希所關注的事情了」,而且認為布希是他唯一支持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他想藉此向公眾說明,自己並不是「牆頭草」,易主的想法並不是跟隨當時在德克薩斯州颳起的「共和黨風」而見風使舵,而是純粹出於對布希個人魅力的崇拜。
借「獻金醜聞」表忠心
儘管如此表明心跡,儘管他已經進入了布希的競選決策層內部,但是仍然時不時有關於他和民主黨之間關係糾纏不清的傳聞出現。例如,5月8日,美國報章就爆出了他和他妻子曾向3位民主黨人士捐資14000美元的政治獻金醜聞。
隨後,麥肯努馬上向媒體作出澄清:他並沒有再為民主黨效力的意思。同時,他也向布希的競選班子的負責人卡爾·羅夫說明了事實真相。他說:「如果在這件事當中有些東西要弄清楚的話,那便是友誼和忠誠的關係。這(獻金事件)和政治沒有關係,完全是出於友誼,朋友有難,解囊相助而已。」
事情的結果表明麥肯努的做法是正確的。事後,卡爾·羅夫對麥肯努表現出了寬容和理解,也對美國媒體這種炒作的手法感到憤怒,並認為這是在大選前,有人想破壞共和黨內部團結的卑鄙做法。麥肯努對報導該事件的《華盛頓郵報》記者這番話更耐人尋味,他說道:「我認識到這次事件給卡爾和共和黨內部都造成了很多不便。我對朋友的幫助的本意並不是想發出任何錯誤信號。但事已至此,我只能對我以往的草率表示道歉。作為一個總統的代表,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更謹慎,要對我的行為負責。」
愛好也很「牛仔」
不僅在政治觀點上與布希不謀而合,馬克·麥肯努的生活風格也與布希很相似。這或許是因為他們「老鄉見老鄉」的緣故吧——都來自南部的德克薩斯州。所以,馬克·麥肯努非常喜歡戴牛仔帽,而且是美國鄉村搖滾音樂的「發燒友」,據說還是個不錯的歌手和作曲家。
在競選廣告策略方面,馬克·麥肯努非常有自信,而且緊抓克裡陣營的弱點不放。他說,共和黨陣營的電視收視率節節上升,而且「已經在競選當中佔了上風」。民意調查已經顯示,「許多選民已經接受了我們在活動當中提出的鮮明觀點,反觀克裡卻不是一個有決斷的領導者,他們的觀點一直模糊不清,搖擺不定而且缺乏深度。他以往從政經歷當中有不斷加稅的先例,而且看來他當選以後也會這樣做。」
面對有人質疑說,共和黨花了8500萬的廣告經費,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麥肯努回擊道:「在這次競選過程中,我們的廣告支出和以往的總統大選時一樣,會對納稅人負責。」根據他的統計,60%多的廣告支出都在削弱克裡陣營上收到了明顯效果。
藍隊「老黃忠」:鮑勃·施魯姆 Bob Shrum
「大選災星」欲擺脫宿命
他是克裡陣中最老資格的競選助手
最擅長打親民牌和抓對手漏洞
當參議員顧問戰線不錯,總統大選從未嘗助選勝果
鮑勃·施魯姆算是克裡競選陣營裡資格最老的一桿槍了。這位經驗老道、從前總統甘迺迪競選參議員時開始就縱橫美國政壇數十年的民主黨人有資格稱得上是競選助手的「老字輩」了。這名老將從04年大選競選籌備一開始就忠心耿耿地跟著克裡東奔西走,四處遊說,用他多年拼殺的經驗為民主黨拉票。有他在,克裡陣營真的「如有一寶」了。
施魯姆是一位哈佛的法學高才生,早在他被人們認為是個撰寫演講稿天才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政界小有名氣了。早來的榮譽同時也讓他成了十分有性格的一個人。1976年,他為前副總統吉米·卡特工作僅僅十天就提出了辭職,並且在報紙頭版發表了一封措詞嚴厲的信,批評道:「我認為你(卡特)除了代表你自己,以外,不能代表任何東西。」他的主要從政經驗還是後來在愛德華·甘迺迪麾下工作的10多年中積累的。
以「親民+遠見」著稱
之後,他跟隨了約翰·甘迺迪,並且擔任了他的參議員競選助手和形象廣告顧問,為其最後成功當選立下赫赫戰功。這時,他顯出了與眾不同之處:打出了親民牌。親民的路線讓施魯姆取得不少成績。當中就包括了98年,他靠自己的宣傳本事把當時幾乎沒有名氣的律師、如今的克裡搭擋約翰·愛德華茲帶進了參議員行列。在克裡與威爾德競選參議員的活動中,他第一次出現在克裡的政治視野裡。
施魯姆的作用還顯現在他過人的遠見。他並不沒有為柯林頓工作過,但是後者和萊溫斯基的性醜聞傳出以後,他建議柯林頓在公眾面前承認錯誤並道歉,但是沒有被採納。後來柯林頓不僅只草草帶過是「錯誤的關係」而且還攻擊了獨立檢察官斯塔爾結果招致彈劾危機。
30多年的痛
雖然在幾次競選參議員中助選成功,但是施魯姆30多年來從未在一次總統大選中以助手或者顧問的身份幫助他所支持的候選人成功當選。這就成了遭對手攻擊的弱點和笑柄,甚至有人懷疑他應付「大場面」的能力。此外他的政治觀點和競選策略也經常與黨內的不少同僚意見不和而引來非議。在戈爾代表民主黨參加2000年大選時,當時的媒體宣傳專家克裡斯·雷哈恩就和他意見不和。雷哈恩要求戈爾攻擊「布希不具備一個總統應有的能力」這一弱點,但施魯姆則堅持他那句「人民反對強權」的口號。最後戈爾採納了後者的意見結果落敗。後來不少政治評論把施魯姆認定是大選的「災星」,他的策略也被冠以「施魯姆的詛咒」的綽號。
當克裡競選班子裡的助手一個一個被換掉時,施魯姆仍然還能緊緊地跟隨克裡左右,足見這個「老臣子」的中流砥柱作用。他想在這次競選裡用勝利的歡呼來回敬那些嘲笑他的人們。
喜歡給對手製造負面新聞
有人分析說,從施魯姆的競選廣告風格來看,他比較善於揭對手的短,在做對手的負面新聞方面他應該算是老手了,而且碰上的是在這方面經驗更老道的卡爾·羅夫,這下他們算是棋逢敵手了。
已經在白宮內部圈子摸爬滾打了30多年、現今已經60出頭的施魯姆能否還能展現他以往親民策略的魅力,為克裡搶到更多中下階層民眾的選票呢?而在樹立候選人正面形象,講述過去輝煌偉績的同時,他又能否逃得過白宮奸人的暗算呢?而施魯姆又能否在這次大選上改變他「逢大選必敗」的宿命呢?這些答案會在11月的大選之後見分曉。
競選班子對對碰之「大內總管」篇
「大內總管」者,競選班子「班長」也,負責統籌安排競選活動範圍之內的大大小小諸多事宜。因此,他們既要有全局觀,又要能調動好手裡的每一顆棋子,屬於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者。?
紅隊「布希的大腦」:卡爾·羅夫 Karl Rove
製造共和黨領袖的明星
他是一個天性樂觀的政治家,曾幫助布希父子參加過三次總統大選。
有人對他的影響力這樣評價——「如果沒有卡爾·羅夫,就不會有布希總統。」 「他或許是胡佛政府以來權力最大的總統顧問。」
布希則贈予了他「天才小子」的美稱。
簡單小事讓他與布希家族結下不解之緣,關係異常密切
有敏銳的政治嗅覺,為求達到政治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惹爭議
今年49歲的布希政治顧問卡爾·羅夫有一大堆令人羨慕的外號,例如「布希的大腦」、「天才小子」、「華盛頓政治圈最有頭腦的人」……他與布希家族關係親密策劃了「共和黨的德克薩斯化」和布希家族重返白宮,毫無疑問是白宮最強有力的政治顧問。美國媒體認為,羅夫是布希最信任的政治戰略家。
到底是誰在管理美國?
如果有人問現在誰是美國最有權力的人,可能很多人會回答說是現任總統布希,但深知華府運作內幕的人可能會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這個人或許應該是布希的政治顧問卡爾·羅夫。羅夫目前身兼白宮政治事務辦公室、公共聯絡辦公室及戰略策劃辦公室主任之職,被認為是歷屆總統身邊權力最大的政治顧問,不管是布希駕戰機降落到航空母艦上,還是布希與少數民族人士一起現在電視鏡頭上,都是他一手策劃的結果。
作為布希的政治顧問,只有中學文憑的羅夫現在已經成為了布希口中的天才。布希如此褒揚羅夫主要是因為羅夫幫助布希從一個無能的政治新人成長為德克薩斯州的州長,直至最後入主白宮。一名前布希政治顧問說:羅夫的權力非常大,我想他或許是胡佛政府以來權力最大的總統顧問。而羅夫之所以能隻手遮天,正是源於他的敏銳政治嗅覺以及布希對他的充分信任。
有兩位美國記者曾寫了一本關於羅夫的書,書名是《布希的大腦:羅夫如何讓布希成為了美國總統?》該書在序言裡是這樣形容他的:「如果沒有卡爾·羅夫,就不會有布希總統。羅夫是美國並列總統之一。」該書說,在每一個成功的政治家背後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幕僚,是他們讓政治家的夢想成為了現實,而羅夫則是布希幕僚中最出色的人,是他將布希推上了總統寶座。該書還說,羅夫對布希的幾乎每一個重大決定都有影響力,不管是提高鋼材關稅,還是擴大反恐戰爭。該書甚至還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到底是誰在管理美國?
羅夫的盟友則說人們過分誇大了羅夫的作用。一位共和黨政策顧問說:「人們把什麼事都算到了可憐的羅夫頭上,就連下雨也說是羅夫的問題。」他認為羅夫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是因為他的影響,因為很少有人像羅夫那樣對總統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借送鑰匙之機攀上小布希
羅夫和布希家庭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73年,當時22歲的羅夫為時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的老布希工作。有一次,老布希派他將家裡的鑰匙送到兒子布希那裡。羅夫對和布希的第一次見面印象深刻。後來他對《紐約客》雜誌說,他一直記得布希當時的穿著:牛仔靴、牛仔褲、飛行員夾克。他驚嘆說,布希渾身散發著任何人都不具有的魅力,他認為自己等來了夢寐以求的機會。
不過,羅夫真正開始為布希工作是在16之後,當時他試圖幫助布希從民主黨人那裡奪回得州州長職位,為此他指導布希與共和黨資助者進行了多次會面,但布希後來決定4年後再來爭奪州長寶座。1994年,布希在羅夫的幫助下終於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出任州長,從此倆人就再也離不開對方了。
「大國野心」畢露
同時,羅夫又是一位出色的政治謀略家,對各種政治遊戲了如指掌,往往舉手之間就能讓對手跌下萬丈深淵,是一位讓朋友和敵人都又敬又怕的人物。
羅夫對政治具有天生的敏感性,既有把握全局的能力,又不放過任何細節。《布希的大腦》一書的作者之一摩爾說他從沒有見過像羅夫這樣的人,他能透過事情表面看到將來局勢的發展,並主動創造下一步的環境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有人指責羅夫在對付對手時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還有人指責他做一切事情都優先考慮贏得選舉的需要。1986年,德克薩斯州的前州長克萊門斯決定再次競選州長,羅夫擔任他的總諮詢顧問。就在兩位競選人的電視辯論開始前約三個小時,民間安全專家在羅夫的辦公室裡找到了一個竊聽器!另外一名候選人懷特的政治命運被徹底改變,他一直領先的支持率突然開始下滑。結果,羅夫的主人順利地登上了州長的寶座。但後來的司法調查顯示,這個竊聽器很可能是共和黨人自己裝上去的。雖然羅夫的政治名聲並不好,但他卻能成功的幫助僱主達到自己的政治目標,這或許也是布希父子對他言聽計從的原因之一。在2000年布希與其他共和黨人爭奪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時,有人懷疑羅夫散布了不利於對手的謠言導致布希勝出。此外,還有人認為,去年參議院共和黨領導人洛特因發表不當種族言論被迫辭職也和羅夫有關。
最近一位保守的政府發言人大作中已透露這位布希的首席政治顧問對倒薩問題的態度和他的「大國野心」。羅夫警告美國人說,美國人應該認識到,如果美國不能得到其他國家的愛戴,那它應該主動尋求、甚至用強權獲得別人的尊重。
競選廣告的「天才小子」
羅夫的競選天賦最早體現在1970年,那時他只是一個戴著眼鏡的,看似天真的少年。當時他發了一個廣告,聲稱伊利諾斯財政部長候選人迪克遜在位於芝加哥的民主黨總部向選民提供免費的酒、食物和漂亮的姑娘,這讓迪克遜尷尬不已。雖然最後迪克遜贏得了選舉,但羅夫製造的混亂卻也讓他名聲鵲起。
羅夫對如何利用電視提升布希的形象有獨到的見解。他曾告訴一位共和黨顧問,他們在安排任何政治活動時都應想像人們看電視時都沒有打開聲音,因為觀眾們更注意的是圖像,他們更願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有人認為,布希的「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者」形象也出自羅夫的設計,他會安排布希出現在黑人和其它少數民族學生中間,以營造布希關愛少數民族學生的形象。愛給別人起外號的布希則贈予了他「天才小子」的美稱。
只有中學文憑
總統顧問
羅夫在美國西部長大,據說他9歲就成為忠誠的共和黨人。
1971年
羅夫大學沒畢業就離開猶他州大學,成為「大學共和黨人」組織的執行理事。雖然他沒有大學文憑,但他卻是一個自學成材的歷史學家。
1980年
他成為老布希競選班底的第一人。
1981年
他開辦諮詢公司,專營競選顧問業務。他的第一個客戶是比爾·克裡蒙斯,此人後來成為共和黨在德克薩斯州100年以來的第一位州長。
1984年
他又幫費爾格萊蒙在參議員競選中打敗民主黨的領袖。同年,他為裡根和老布希的競選連任出謀劃策,使之再次獲勝。
1988年
他幫助湯姆·菲利普成功獲得德克薩斯高級法院法官席位。
2000年
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羅夫運籌帷幄,先是幫助布希戰勝了黨內的對手獲得共和黨提名,後又協助他在得票總數少於對手的情況下戰勝民主黨候選人、當時的副總統戈爾,成功入主白宮。
藍隊國會山老手:瑪麗·貝絲·卡西爾 Mary Beth Cahill
低調的助選女強人
她是克裡競選智囊團高層裡的唯一一位女性
她被人稱讚是「管理界的天才」
她不愛在記者面前出風頭,甚至很少在採訪裡談及自己
在克裡遠遠落後時,正是她大膽改造了競選陣營,化腐朽為神奇,讓克裡贏得民主黨候選人提名
這個顧問很神秘
「在競爭激烈的總統大選活動裡,候選人的新聞總比他們的顧問團更多新聞,而且知名度也比他們的要高。」克裡競選班子總負責人瑪麗·貝絲·卡西爾總是這麼認為的。生活中的她是個相當低調的女性。不但極力迴避記者的糾纏和採訪邀請,而且平時也很少在媒體面前談到自己的情況,只有不得不提的時候才蜻蜓點水般輕輕帶過。
她幾乎沒有怎麼透露過自己的個人資料,也極少接受電視採訪,更從來不提自己的「威水史」。她總是默默地「藏」在競選主角的背後,冷靜地給他出謀劃策。在美國大選裡,候選人身後的智囊團越來越引人關注,而統籌策劃大選的負責人名氣更是會越來越大。但卡西爾卻不看重這一點,她不斷地把身邊的鮑勃·施魯姆等顧問團成員培養成政治明星,讓他們在這場宣傳戰當中盡情展示自己的光芒,而她自己卻堅守在幕後。
巾幗不讓鬚眉
卡西爾是克裡競選陣營裡的唯一一名女性,也是美國民主黨在總統大選歷史上第三位成功進入政壇高層的女性競選顧問(前兩位是分別出現在1988年和2000年大選活動中的蘇珊·埃斯特裡奇和堂娜·布拉吉勒)。以往的總統競選班子裡大都是男人的天下,女性是不可能在政界有那麼高的地位的,尤其在總統大選這樣的緊要關頭。然而,這次約翰·克裡卻把一位這樣的女性招至帳下並封她為總管全局軍師實屬不易。但這並不是出於什麼政治壓力或者想耍小伎倆,而是與那些把他競選計劃搞得一團糟的男子漢們相比,這位女士的特點和優點實在太突出了。
力挽狂瀾 扭轉敗局
2003年11月,在約翰·克裡參加的競選活動上,卡西爾發現了一些旁人無法看到的情況。當時克裡在與麻薩諸塞州參議員霍華德·迪安的較量中,後者遙遙領先,支持率甚至拉開了近30個百分點。許多政治評論家都不看好克裡,而當時《新共和報》刊登5篇談論誰會是總統候選人的時候,竟然沒有提克裡的名字。當克裡決定對他的競選陣營進行重組改革時盛情邀請卡西爾加盟,她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她說:「我一路看好克裡會勝出,我的不少朋友還笑我沒有眼光。」事實也證明了卡西爾的決定是正確的。
在競選籌備之初,民主黨內氣氛並不團結,許多人心裡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卡西爾去年帶著她新組的班子上任以後,情況馬上有所好轉。她很快就把競選班子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許多,使得競選活動得以順利地開展。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她不僅幫助民主黨扭轉了支持率下跌的勢頭,而且讓克裡在伊奧瓦州的初選當中大獲全勝。
「管理天才」真有一套
卡西爾在管理上的才能才真正叫人令人佩服。她是那種全心全意在工作上拼命的女人。大到幾百萬的競選預算,小到租車的安排,她樣樣都處理得井井有條,不緊不慢。
此外,她處理與同事的關係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給人的印象總是留在國會山裡的競選總部,在裡面有條不紊地安排著競選計劃。這個辦事果斷的負責人總是能讓事情順利地向自己設想的方向發展,會把最恰當的人選用作最合適的地方,人盡其材。卡西爾知道怎樣才能讓這個團隊機器高效率地運轉起來,她也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份子,事事以身作則。她除了自己全心全意工作以外,還會讓部下懂得忠誠和團結的重要性,並藉此激發他們的鬥志。她認為,她從政就是為了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如今的總統競選規模越來越大,要能夠指揮好一支隊伍打贏選戰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卡西爾這個管理天才向我們證明了什麼叫舉重若輕、揮灑自如。她懂得如何發揮手裡每個棋子的最大作用,她才是大選裡的真正指揮官。因此,她也被人譽為「管理界的天才」。
她讓克裡變了很多
卡西爾加入克裡陣營以後,裡面的面貌從小到大都有了明顯改觀。首先是克裡展現了他運動時尚的裝束,連頭髮也剪短了,整個形象頓時顯現出精神與活力,但是卡西爾一直否認這裡面有她的功勞。而推出克裡越戰英雄形象大打反戰牌絕對有她的一份功勞。另外,卡西爾的作用還在於把克裡從許多有關選舉的日常決策的繁瑣事務當中解脫出來,那樣後者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面對選民做演講、巡訪之類的事,減輕了他不少壓力。
內柔外剛的女強人
在工作之餘,她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女人了。在花園裡澆花剪草是她為數不多的休閒項目之一。如果有時間,她有時還會和丈夫一起在院子裡種菜。
但是工作起來,卡西爾就變成另一個人。「我們一起討論研究策略,決定方案,付儲行動。之後再認真研究選民的反饋情況。這一系列步驟很重要,勝利和失敗就差那麼一點。」卡西爾嚴肅地說。
最近,布希的支持率又再超過克裡。面對這一不利局面,卡西爾冷靜而肯定地說:「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誰也沒有絕對的勝算。但是我相信克裡會贏回來的!我們的團隊很團結也很有實力,我們已經對將來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有了很好的準備。所有人都明白,克裡隨時準備好迎接對手的挑戰。」
面對布希陣營對克裡陣營越來越犀利的的攻勢,卡西爾意識到自己已經和共和黨以卡爾·羅夫為首的顧問團的交鋒也日趨激烈。面對有記者問她:「你覺得你在民主黨的身份跟共和黨裡的卡爾·羅夫一樣嗎?」她回應道:「我認為克裡並不需要卡爾·羅夫。我們黨內的合作氣氛很好,每個人都能在這裡發揮他獨特的天賦,而不是光靠一個人單打獨鬥的功勞。」
柯林頓舊將成克裡新寵
1999年
2月,卡西爾被柯林頓總統指派為總統助理和公眾聯絡處的負責人。在此之前,她是愛米麗名單的執行主席,愛米麗名單是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性的民主黨政治行動委員會,支持民主黨的婦女們在這裡為民主黨人競選總統、參議員和州長的活動籌措資金和提供政治援助。
2003年
11月卡西爾辭去了麻薩諸塞州參議長的職務,隨後便進入了克裡的競選班子。
2003年
11月10日,卡西爾正式代替吉姆·喬丹作為克裡2004年大選運動的主要負責人。
競選班子對對碰之「師爺」篇
「紹興師爺」專指古代衙門一群幕後智囊人物,他們專門為官府大人出點子、想主意,充當軍師角色
紅隊: 凱倫·休斯 Karen Hughes
她是布希肚子裡的蛔蟲
她最高的天分是清楚總統想說什麼,以何種方式
和總統相處時間最長,陪伴布希從得州州長到入主白宮
被美國媒體稱為「痴迷權力而變化無常的白宮女人」
凱倫·休斯是布希最信任的人之一。她是布希2000年參加總統競選時的新聞秘書,也是將布希送入白宮的德克薩斯顧問團鐵三角之一,鐵三角另外兩人就是布希的競選班子負責人羅夫和競選活動主管喬·阿爾包夫。2002年,休斯離開了布希的顧問團,而今年的選戰開始後,她也開始慢慢又回到了布希的競選班子核心層之中。
休斯今年47歲,1.89米的大個,和布希差不多高。她出生於軍人家庭,父親帕菲特擔任過美國陸軍少將,曾是美國駐巴拿馬運河區的最後一任統治官。她出生在法國,中學時代在南部的達拉斯度過,1977年從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畢業,獲得英語和新聞學學位。大學畢業後,她當上了達拉斯一家地方電視臺的記者,對共和、民主兩黨的頭面人物沒少批評。在當記者的同時,休斯對共和黨特別感興趣,於是就參與了共和黨的黨內事務,由於她幹得出色,1991年被任命為德克薩斯共和黨的執行主席。從此,她在共和黨內嶄露頭角。
布希的「政治拳擊手」
休斯在布希的政治生涯中毫無疑問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自1994年布希首次參加得州州長競選以來,休斯就一直追隨著布希,為他出謀劃策,是布希最信任的助手之一。在休斯的幫助下,布希曾兩度登上得州州長的寶座,並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在2000年總統大選中,休斯又成了布希競選的新聞主管,對外宣傳一切事務由她打理。然而布希入主白宮沒多久,休斯卻打起了「退堂鼓」,為了相夫教子,回到了得州老家。經過兩年的修整後,休斯再度出山重回華盛頓政治圈的第一線,幫助布希在第二個總統大選中勝出。
愛給人起綽號的布希總統曾經把自己的助手休斯稱為「颶風卡倫」和「高明的預言者」,甚至由於休斯堅持在並非共和黨傳統關注的環境問題上進行遊說而叫她「利馬青豆」。而在2000年總統選舉期間,休斯還由於對各種信息反應迅速而獲得了「政治拳擊手」的綽號。
在布希政府中保守派佔絕對優勢的決策圈子裡,休斯也被視為一個進行平衡的人物。而且她的溫和態度,也幫助布希在2000年總統選舉中樹立起了「富於同情心的保守主義者」的形象。在這一點上,她和布希的主要政治顧問卡爾·羅夫是相差很遠的。不過在她的書中,休斯表示這種差別並非個人原因,而是由於工作與觀點的不同而產生的。
休斯與布希有四「最」
在白宮,休斯享有與布希關係「之最」:她和總統相處的時間最長,是布希最親密、最信任的助手,也是最了解總統想法的人。布希的很多演講都要經過她親筆修改和潤色。拿白宮首席「撰稿人」麥克·格爾森的話說,休斯最高的天分是她清楚總統想說什麼,而且知道如何用總統的方式表達出來,休斯時常會對一篇演講稿作出與布希完全相同的修改。
美國新聞界曾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休斯對布希的思路了解得一清二楚,布希有的話沒說完,休斯可以原汁原味地接上。雖然這個傳說有點挖苦的味道,但表示出休斯對布希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在布希所有幕僚中間,休斯最為引人注目的特點是敢講真話、實話,她從不會把別人認為是壞消息的事情向布希隱瞞,她也不害怕當面指出布希的錯誤和缺點。每當布希遇到難堪的議題時,都是由休斯作為「推進器」來主導將這些難堪的議題付諸討論。
當2003年5月1日布希駕乘飛機抵達航母甲板宣布「伊拉克大規模戰事已經結束」時,就有一位共和黨人曾這樣說:「如果休斯還在白宮的話,他(布希)就不會這麼做。」此外,休斯還是去年3月份美國對伊拉克開戰前,布希發表的電視講話也是由休斯親筆擬定。
為戰爭抹上「人道色彩」
去年「9·11」事件後,布希起初的反應有些遲緩,受到不少批評。但隨後立馬變了個人,在休斯的包裝之下,一個「果斷」、「堅定」的布希很快出現在公眾的眼中,布希的支持率也是直線上升。
美國攻打阿富汗後,國際社會對美國強權頗有微辭。休斯建議布希要強調解放阿富汗婦女的重要性,同時給戰爭加進了不少「人道色彩」,為改變美國形象起到了一定作用。直到今天,布希一提到阿富汗,總是忘不了捎上那裡的婦女和孩子們。
但是,休斯也得罪過不少美國記者,不少人認為,她太了解新聞行業了,對記者們想得到的消息,往往比布希封鎖得還嚴密。《今日美國報》曾發表文章,指稱休斯是「痴迷權力而變化無常的白宮女人」。
休斯和賴斯被稱為白宮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女人,但對布希來說,哪個女人更重要?
休斯
生於軍人家庭
曾在電視臺擔任時事記者
家庭比事業更重要的賢妻良母
布希最信賴的發言人
2001年布希入主白宮的功臣
擔任總統顧問
賴斯
丹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曾任史丹福大學教務長
只要事業的女強人,目前單身
俄羅斯問題專家
和布希從「師生」到「拍檔」
任國家安全顧問
藍隊: 卡梅隆·克裡 Cameron Kerry
除了老婆,克裡最信任弟弟
他是哥哥的「傳聲筒」:全權代表克裡發表意見
默默無聞出謀劃策30多年,克裡仕途全賴有他
極度「親以色列」立場幫助克裡拉攏猶太人選民
眾所周知,克裡身邊最重要的顧問之一是他的妻子特雷莎·海因茲·克裡,如果不向太太諮詢一下,克裡是不會做出任何重大的政治決定的。但除了特雷莎以外,克裡還有一個作為「秘密武器」使用的家族成員是克裡的弟弟——卡梅隆·克裡,而這點或許許多人都並不知道。
娶妻後皈依猶太教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幾乎一有政治事件發生,克裡就會找到在波士頓當電信律師的卡梅隆探討一番。自從克裡正式宣布競選美國總統後,卡梅隆就在原公司停薪留職,坐鎮紐約競選總部為哥哥出謀劃策,並在競選班子中擔任重要角色。
除了能提出精闢中肯的意見外,卡梅隆對於哥哥克裡的作用主要在於拉攏猶太人選票。卡梅隆原本是天主教信徒,但是他在1983年娶了一位猶太人為妻,從此隨妻子皈依猶太教,並且與出入上流社會的猶太人交情頗深。自從哥哥參加大選以後,卡梅隆也做了不少努力,他多次安排哥哥與猶太富商或者政要聚會,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
53歲的卡梅隆居住在波士頓,他對克裡的對以政策影響甚深。克裡曾經在公開演講中指出,隔離牆是「巴以走向和平的障礙」,對以色列的措辭並不是特別友好,但曾聲稱假如自己當選,將派遣在猶太人中很不受歡迎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和前國務卿詹姆斯·貝克擔任中東特使,卡特和詹姆斯在巴以問題上一直偏向巴勒斯坦,因此克裡這一言論發表後,馬上引起猶太人團體的厭惡。但隨著競選大仗越打越激烈,克裡開始意識到必須爭取少數族裔的選票,而在美國社會財雄勢大的猶太人團體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之前曾給猶太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克裡,此時只能依靠「親以」的弟弟卡梅隆來替他圓場了。
遊說沙龍支持克裡
隨後,克裡的對以政策發生360度大轉變。7月中旬,為了表明自己在以色列問題上的立場,給在美國的猶太利益集團一個滿意的交代,克裡決定讓弟弟出馬,造訪以色列,同時轉達他本人的一些態度。
在以色列期間,卡梅隆首先與以色列總理沙龍、工黨反對派領袖佩雷斯舉行會晤,卡梅隆表示,克裡一直支持以色列政府對當前一些問題的態度,其中包括拒絕進行巴以和談及拒絕拆除隔離牆等等。
此後,卡梅隆又接受了當地多家媒體的採訪,他在採訪中指出:「他(指約翰·克裡)在聲明中已經清楚地闡述了他的立場:以色列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以色列需要進行自我保護。」
對於全球關注巴以關係問題,卡梅隆表示,他代表克裡支持以色列政府的態度,即拒絕與巴勒斯坦進行和談。他說:「現在(在巴以問題上)不需要巴勒斯坦參與。美國不會對以色列施加壓力,不會強迫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達成什麼協議。」
這些完全偏向以色列的言論馬上奏效,卡梅隆也因此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出訪任務,讓以色列人重新對克裡刮目相看。可不,卡梅隆從以色列回來後不久,在美國的猶太人富商馬上紛紛捐資贊助克裡的競選經費。
把他和甘迺迪弟弟相比較
其實早在競選總統之前,克裡的仕途上就一直有弟弟卡梅隆的在旁指點和幫忙。從1972年克裡競選國會議員失敗,還有後來各種大大小小的政治鬥爭,卡梅隆都一直充當軍師的角色。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卡梅隆在美國政壇上也算得上是一個重要的腳色。
卡梅隆為哥哥的政治前途可謂不遺餘力,在克裡競選國會議員那年,卡梅隆因為以不法手段助選的罪名被警方逮捕。一直以來都有不少評論對比克裡與甘迺迪的相似之處,除了兩人的名字縮寫都為J.F.K外,他們身邊都有一個非常得力的弟弟。《紐約時報》曾經有一篇文章比較卡梅隆與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之間的相似之處。羅伯特曾在甘迺迪成功競選1960年美國總統中立下汗馬功勞,擔任甘迺迪競選班子的總管。
不過和克裡相識30年的深交詹姆斯·塞格爾卻對這種比較不以為然:「羅伯特·甘迺迪素以強硬冷酷聞名,相比之下,卡梅隆·克裡也算強硬,但比較有同情心。我認為兩人惟一相似之處,就是他們的哥哥都對他們同樣倚重和信任。約翰對他的弟弟羅伯特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而克裡對卡梅隆也同樣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敢於提意見不會只拍馬屁
卡梅隆為人沉著冷靜,他對政治形勢有很好的判斷力,而且從不滷莽行事,克裡對卡梅隆的意見常常言聽計從。塞格爾甚至把卡梅隆稱為克裡的「眼睛」和「耳朵」,克裡依靠它們收集信息,反饋意見。「卡梅隆就像一個諫臣,他不像其他顧問一樣,只說老闆愛聽的話,他會忠實、中肯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美國媒體還有一種形象用來比喻克裡和卡梅隆,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蝙蝠俠和羅賓」。比克裡年輕7歲的卡梅隆看上去就像少年版克裡,長著一副娃娃臉的卡梅隆雖然比哥哥還要高上幾釐米,但看上去男孩氣十足。而且卡梅隆評論哥哥克裡時的語氣,像極了羅賓評論蝙蝠俠時的語氣。
克裡對弟弟的倚重在公開演講時也溢於言表,他曾經說過:「隨著大選進程日益深化,你們將會看到最願意和我並肩作戰的人是誰。假如我在以後大選中遇到最難度過、最險惡的環境,我最希望站在我身邊的人是我的弟弟卡梅隆。」同在克裡競選陣營共事的人形容卡梅隆是一個思維細密、樂於自我奉獻的人,他從來不要求站在鎂光燈下最前沿。
卡梅隆和猶太人的人脈關係同樣深入其事業中。卡梅隆所在的公司一共擁有450名律師的大型律師事務所,專門為在波士頓營生的猶太人提供各種法律諮詢和處理法律糾紛的服務,它成立於1933年,由當時的猶太人律師所創立,在美國的上層猶太人中威望甚高。
而克裡從弟弟的公司中也撈取了不少油水,該公司的僱員成了美國大選第一階段時第二大政治捐款來源,他們捐給兩名候選人的政治資金達到113500美元。
作為一個出謀劃策的「師爺」,卡梅隆為克裡籌劃競選過程中最引以為豪的一步策略是收緊戰線,他把競選班子本來兼顧全國的策略轉為集中火力「攻下」愛荷華州,對於某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州進行有的放矢的重點搶灘。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