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八十年代的手機是大哥大,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我們人手一部智能觸屏手機。近幾年來手機技術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觸屏手機顯得比較「高科技」,那麼,觸屏手機是怎麼一步步發展成現在這樣的呢?
1994年,IBM推出了Simo Personal Communicator,採用了壓力傳感黑白屏,來替代物理按鍵。這款手機配備了觸摸筆,可用於記錄文字。這款手機甚至還可以發送傳真。後來,觸摸技術開始在手機市場大行其道,觸屏手機更成為各大廠商競爭的焦點。
早期的觸屏手機屏幕是電阻式觸控螢幕,這種觸控螢幕由一層玻璃或有機玻璃作為基層,表面塗有一層透明的導電層(OTI,氧化銦),上面再蓋有一層外表面硬化處理光滑防刮、內表面也塗有一層OTI的塑料層,兩層OTI導電層出現一個接觸點,將觸摸轉換成XY坐標。電阻式觸控螢幕不受塵埃水汙物影響,但是容易被銳利物件所破壞,而且由於經常被觸動,表層OTI使用一定時間後會出現細小裂紋,甚至變型,最終導致觸摸失靈。
另外,這種觸屏技術體驗較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觸屏都需要觸摸筆,之後包括摩託羅拉、索尼愛立信、HTC和LG在內的廠商都在摸索更好的觸屏技術。2007年iPhone手機的推出成為觸控行業發展的一個裡程碑,同時也開啟了觸控螢幕向主流操控界面邁進的徵程。
iPhone作為觸屏手機最大的變化就是由電阻式觸控螢幕換成了電容式觸控螢幕。電容式觸控螢幕利用人體電場,手指與導體層間會形成一個耦合電容,四邊電極發出的電流會流向觸點,觸摸點的位置這樣被算出。電容觸控螢幕的雙玻璃不但能保護導體及感應器,更有效地防止外在環境因素對觸控螢幕造成影響。
如今,觸控螢幕越觸控螢幕技術也在慢慢發展,除了電阻式和電容式觸屏,現在還出現一種新的觸控螢幕,也就是壓感式觸控螢幕。
不過,壓感式觸控螢幕也分為壓感式電容屏和壓感式電磁屏,亦如電容式觸控屏和電阻式觸控屏的區別。壓感式電磁屏加入了電磁屏壓感技術,可以判斷出使用壓力的大小,不過需要專用筆才能對壓力進行精確識別,如果不使用專用筆,就只是普通的電容屏,例如三星的note系列手機全是採用電磁屏壓感技術。
而壓感式電容屏則可以不用專用筆就能感受壓力的有無,但是並不能對壓力的大小進行識別,例如蘋果的3D Touch,與三星比,壓力大小的判斷能力相差幾千倍。
觸屏手機發展到現在已經經過了很大的變化,從電阻屏到電容屏再到壓感電磁屏,我們的手機也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更方便了。在未來,一定還有更新更牛的技術,我們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