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多的哈佛大學圖書館,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哈佛凌晨4點半」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然而,這個「完美的勵志故事」,日前被證實純屬捏造。
據媒體報導,90後學生李柘遠今年8月底入讀哈佛大學商學院,他通過親身經歷和實地調查證明,網上熱傳的「哈佛凌晨4點半圖書館的景象」,只是一個不存在的想像。凌晨4點半的哈佛大學,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的大學基本一樣,無論是學生還是教職員工,都沉浸在睡夢中。
其實,之前早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哈佛凌晨4點半」是「假雞湯」,稍微動點腦筋,就不難發現其明顯違背教育規律和生活常識。但就是這等粗糙濫制的「假雞湯」,為何會流行一時並忽悠了很多人?表面來看,是因為世界名校的耀眼光環容易蒙蔽眾人的眼睛,「傳說中」的哈佛又距離普通國人太過遙遠,難驗真假;但從深層次來看,它宣揚的「要成為精英,必須拼命苦學」的教育觀,迎合了當下部分國人對教育的基本認知,才是關鍵。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類似的教育「假雞湯」,大有層出不窮之勢,成為教育輿論場一股不容忽視的暗流。一篇《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的文章最近走紅,再次印證了這一點。文中提到,新學期開學,作者的女兒感慨還沒玩夠,不太願意回學校學習,孩子的父親說:「孩子的快樂最重要」。身為母親的作者反駁道,「她現在快樂了,將來呢?」作者由此聯想到生活中遇見的一對母子,母親陪著兒子到處應聘,因為學歷低又沒有一技之長,那位兒子屢屢碰壁,後來有人告訴作者,那位母親就是以前太溺愛孩子,一味希望孩子「快樂」,才導致今天的窘境。於是作者大發感慨:就算讓孩子小時候不快樂,也不願她長大後活得沒有尊嚴。
應該說,這也是一篇典型的「假雞湯」文章。「假雞湯」通常以刺激人神經的故事、數據為引子,以地攤成功學為主料,以富有煽情色彩的文字為佐料,再以濃烈的個人情緒為爐火,「精心」熬製而成。它們的邏輯通常很簡單:社會競爭激烈,想要出人頭地,教育是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途徑;然後,教育的成功被直接簡化為考上一所好大學,要考上好大學就必須玩命學習,必須在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贏在起跑線上」,總之,必須一路「勤學、苦學、往死裡學」。
最近的幾條教育熱點新聞,都是新鮮例證:在武漢,家長花幾萬元讓孩子讀「天價」學前班;在成都,小學奧數題目難倒無數家長,有網友直言「這難道是要培養神經病人?」在南昌,學校忙著減負,課外輔導班卻人氣旺,教育專家表示家長需理性……想必這些家長「假雞湯」沒少喝,即便他們有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未必是受了「假雞湯」迷惑,但不可否認,他們奉行的教育理念,與「假雞湯」源出一脈。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勤奮、刻苦也是優秀的品質,家長希望孩子擁有成功的人生也是人之常情。但這絕不意味著家長可以無視基本的教育規律,習慣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任性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假雞湯」宣揚的是叢林哲學,販賣的是功利主義教育觀。其最大的問題,在於只看重眼前一時的教育成果,為了「考高分、上名校」,不惜以犧牲孩子的快樂成長為代價。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學習後勁不足、創新創造能力欠缺等當前國內教育廣受詬病的一些問題,與此都有一定的關聯。
哈佛學生李柘遠調查完「哈佛凌晨四點半」一事後,有一個感悟和總結:以學習時長衡量一個人刻苦與否是一個不太明智、甚至有點愚蠢的方法。在哈佛和耶魯,學生崇尚的是高效、多產。隨著這個「完美勵志故事」的破滅,希望那些喝慣了「假雞湯」的人們,可以從此少一點輕信與盲從,多一份理性與清醒。(楊國營)
(責編:洪芳芳(實習生)、熊旭)
郎平謙辭「女神」稱號 女排奪冠不是被餡餅砸中近日,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以校友和教師的雙重身份回到了母校北京師範大學與師生交流,首次談及女排今年奧運奪冠背後的煎熬與坎坷。【詳細】
杭師大校長:以馬雲校友為榜樣,拒絕平庸同學們,歡迎大家。你們踏入了大學的校園,必然要聽校長的訓話。每年這個時候,校長也要搜腸刮肚。今年,我選擇這樣一個題目:拒絕平庸、追求卓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