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旺季」時,迪卡儂門店自行車貨架一度售空。
記者日前探訪迪卡儂門店,各款自行車貨源充足。
文/圖 半島全媒體見習記者 呂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歐洲、北美的訂單增長非常快,海外訂單已經排到明年的8月份。」近日,上海鳳凰進出口有限公司一語激起千層浪,「歐洲瘋搶中國自行車」的微博閱讀量已經達到2.5億次,多家媒體表示:世界哄搶!
此前,網傳綜合性體育用品專賣店迪卡儂的自行車商品缺貨嚴重,記者日前探訪島城各大商超和迪卡儂門店發現,均不存在缺貨現象。
>>>門店
11月開始才不缺貨
今年第三季度,中國自行車出口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提供的數據,1月份至9月份自行車出口4166.3萬輛,同比增長3.9%;出口額24.34億美元,同比增長12.0%。其中,9月份自行車出口595.4萬輛,同比增長25.2%;出口額3.68億美元,同比增長59.8%。
同時,中國自行車主要出口市場保持增長。對美國出口1150.7萬輛,佔總出口量的27.6%,同比增長17.3%;對越南、韓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出口呈現強勁增長,分別同比增長63.6%、57.5%、51.9%和46.7%。
國外市場搶車火爆,國內市場卻明顯要淡定得多。「我們的自行車只供國內市場,目前沒有出現缺貨現象,更沒有出現訂單量排隊現象。」青島樂踏自行車有限公司高管孫先波告訴記者。熱議當下,這無疑是給擔心「一車難求」的市民餵了一顆「定心丸」。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目前島城各大商超均不存在缺貨現象。在網傳曾經缺貨嚴重的迪卡儂,記者12月3日在迪卡儂遼陽西路店看到,不同型號的自行車也已經碼滿貨架。「我們店現在各種型號都已經完全不缺貨了。」時隔半年,門店自行車銷售員蘭堃還是對今夏的「全民搶車」事件記憶猶新:「從今年的4月份開始陸續缺貨,到五一、六一期間缺貨量最大,最嚴重的時候連續兩周兒童車的貨架都是空的。」
與蘭堃一樣,經歷過那場「搶車浩劫」的還有青島威斯曼自行車有限公司高管王傑穎:「從4月份開始,陸陸續續的什麼型號都缺,6月到9月是購車旺季,之後也補過貨,進入11月份才開始完全不缺貨。」王傑穎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自行車需求量驟增的情況下,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產能。
據中國自行車產業大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9月份,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產量均實現兩位數增長: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產量3220.2萬輛,同比增長14.2%,自6月份轉正後繼續大幅增長;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產量2285.3萬輛,同比增長30.3%,較上年同期提升10.2個百分點。
>>>企業
新企湧入產能趨向穩定
「現在大大小小的國產自行車品牌加起來能有上千種,你去電商平臺上搜一下,能叫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都有。」這是孫先波對目前的國產自行車市場最大的感受。
在孫先波看來,海外市場「一車難求」、訂單排到明年,而國內的銷售市場卻在經歷了二三季度的「購車荒」之後,產能慢慢走向穩定,自行車生產企業的增加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我在這個行業很多年了,每年都有很多的同行加入,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大家騎車的意識增強,自行車的需求量加大,很多人都認為這會是一個商機。」
青島威曼斯自行車有限公司王傑穎表示,今年6月~9月份,自行車市場確實出現過缺貨現象,但進入11月以來,自行車市場進入銷售淡季,又加上國內產能提升,目前貨量穩定。
疫情形勢的變化,改變了人們對出行工具的選擇,很多人出門不喜歡坐公交、地鐵,自行車無疑成了最好的代步工具。「大家因為疫情被悶在家裡,好不容易有個出門的機會,又不能去人多的地方,很多人會選擇去戶外騎車。」王傑穎認為,這是騎車意識增強的主要原因。
意識的增強、需求量的增加,催生著行業規模的擴大。據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7月全國新增註冊自行車生產企業18538家,而8~10月份的增加數字分別是15540家、15730家和11024家。換言之,短短四個月,就有6萬家新增自行車生產企業。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成立年限不滿一年的自行車企業達到了157641家,其中山東省有13414家,青島市有2141家。
其實,從2010年以來的10年間,自行車相關企業註冊量就已出現逐年遞增。企查查數據顯示,2019年行業實現了一次大幅度增長,相關企業新註冊量達到10.75萬家,同比增長71%。
行業觀察
智能騎行提供新機遇,須防範飽和風險
5G時代帶來的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為自行車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劉素文表示,自行車產品中高端化趨勢明顯,千元以上自行車產量連年增長。「2019年以鋰電電動自行車為代表的高端產品,佔電動自行車總產量的比例為13.8%,年產量近500萬輛,產量再創新高。」
如此行業態勢之下,新興事物的產生必然擁有著更加廣闊的藍海。島城專注於智能科技產品研發的邁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抓住這個新機遇,推出一款智能騎行產品——頑鹿智能單車。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讓全球範圍內室內騎行需求都產生了指數級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關注到室內騎行尤其是智能騎行。」邁金科技CEO於鋒向記者表示,該款智能騎行單車相較於傳統的跑步機和單車等健身器材,
添加了智能調阻、功率監測、虛擬騎行等功能。「配合我們的App使用,能在室內模擬室外不同的真實路感。」於鋒介紹道。
供不應求,是邁金科技目前的經營現狀。於鋒告訴記者,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居家健身器材銷售火爆,公司訂單量直線上升。「疫情發生以來,公司產能已經提升了一倍多。現在工廠已經開足馬力,每月產量達到近萬臺,已基本相當於巔峰狀態。」
於鋒表示,目前除了國內市場,邁金科技的智能單車還出口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年銷售額突破2.5億元。
中國自行車協會副理事長霍曉雲曾透露,今年1~9月份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產量322.2萬輛,同比增長14.2%,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產量2280.3萬輛,同比增長30.3%。
目前來看,國內自行車市場已經進入了平穩期。雖然,與「訂單排到明年」的海外市場相比,作為二輪產量主陣地的國內市場,在產品供應上確實擁有更多底氣。但值得注意的是,自行車不是日常消耗品,一旦疫情期間堆積的需求釋放完成,二輪市場將會面臨飽和的風險。
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自行車年產量8000多萬輛,電動自行車年均產量超3000萬輛,在社會保有量上,自行車社會保有量近4億輛,電動自行車近3億輛,自行車的家庭保有量十分有限。
此前,代理了尚好捷、愛瑪等多個電動車品牌的經銷商就曾表示,整體來看,雖然今年5月份至今二輪電動車的銷量同比增長30%,但11月份環比卻有所下滑。
供過於求、產品過剩的情況下,這些新增的自行車企業又該何去何從,同樣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 幕後故事 ]
國產變速器帶動行業「變速」
「我們公司1500元以內的部分中低端自行車和1500元以上的高端自行車,使用的變速器是日本品牌SHIMANO(禧瑪諾),但後來這個牌子一直缺貨,我們就都改用國產變速器了。」孫先波一句話點出國內自行車產能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外的工廠產量跟不上,導致禧瑪諾變速器一直缺貨,不光我們缺,全世界都缺。」孫先波表示,這是今年行業內面臨的普遍難題。「產量下降、訂單增加,價格就會上漲,現在能買到的禧瑪諾變速器價格基本都已經漲了一倍。」綜合考量之下,孫先波決定將中低端自行車全部改用國產變速器。
「今年情況特殊,一開始大家還不是很願意嘗試國產品牌,但是沒有辦法,進口的一直沒貨。」孫先波表示,用戶更多還是心理的問題,從質量上來說,中低端的國產變速器如微轉、藍圖等,已經完全可以替代中低端的禧瑪諾變速器。
無獨有偶,在海外自行車變速器嚴重緊缺的情況下,尋求國產市場的不只是孫先波一家。記者調查了解到,上海鳳凰牌山地車已將799元以下的中低端產品改用國產微轉變速器;迪卡儂也將部分中低端變速器調整為藍圖、順泰、微轉等國產品牌。
此前據經濟觀察報報導,珠海藍圖控制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圖科技」)已與國內某三十年知名老品牌達成合作,為其提供國產替代變速器。
「自行車變速器是自行車傳動系統最核心的部分,相當精密和複雜,佔到了整車價格的40%左右,也是產業鏈利潤最大的一部分。這個市場大約有95%是被日本禧瑪諾和美國SRAM長期佔據,變速器是他們的頂級旗艦產品。」藍圖科技創始人劉春生告訴記者。
2018年,頗有先見之明的劉春生就和同事們開始研究國產替代變速器,一直到2019年10月份,完成所有的國產替代。今年3月份,該品牌帶著一兩萬套的訂單找到劉春生,開啟雙方的第一次合作。「我們以前是30個工人,後來加到60個,現在是300個工人,訂單是每個月翻倍地下,現在每個月是30萬套左右。」劉春生介紹道。
儘管國產變速器已經完全能夠接棒進口品牌,但替代的仍然只是中低端市場,高端變速器還是依賴進口。
「專業入門級以上的高端車主要還是用禧瑪諾變速器,只不過從受眾上來講,購買高端車的畢竟在少數,所以即使貨源緊俏也造不成多大影響。」孫先波坦言,在高端領域,國產變速器和禧瑪諾變速器在產品質量、使用壽命、市場認可度上都還有一定的差距。記者調查中也發現,像捷安特一樣的頭部自行車品牌,即使是最便宜的低端車,使用的變速器依然是日本禧瑪諾產品。
對此,某知名老自行車品牌高管陳文華給出更詳細的解釋:「在中低端,我們是有突破的,但是在高端市場,還需要一個漫長的市場推廣,以往也有一些替代,但整個行業的進度是很緩慢的。」他表示:「國外的那些製造商,他們的品牌形象非常好,成本控制也做得非常好,並沒有過度追求利潤,佔有了大量的市場,這種情況下,國產替代是非常困難的。」
陳文華稱,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大部分國外客戶依然是不太願意接受國內的零配件,覺得還是日本、美國的好一點。「現在國外的零件供不齊,又要保交期,他們就願意試試替代。」陳文華說,在國內自行車行業,前期有一些廠商已經很努力,做到了技術上的突破,但一直沒機會得到市場的認可:「有點像十多年二十年前的『白電』,那時候還是國外的LG之類是主流,但現在中國的海信、格力、美的已經很厲害。」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