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閣陪您讀姜夔書論《續書譜》,致敬孫過庭,學寫有法度的草書

2020-12-17 曉閣書畫

南宋全能才子姜夔所作《續書譜》,挖掘了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書譜》之精要,對《書譜》進行了開發性的闡述,以更多實例,來佐證姜夔對書法的理解,是後世學習書法不可錯過的經典篇章。小編陪書友們讀一讀從《續書譜》中節選出來的這篇關於草書的文段,拋磚引玉,願書友們有所獲益。

姜夔書法作品

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pǐ yǒng釋義:形容極度悲哀),一切變態,非苟然者。

書論中以物象比擬書法之姿態自古皆然,「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這些都是情緒起伏很大的姿態,亦如草書,太過恬淡的情緒對草書的表達沒有太多的促進作用。

索靖書法作品

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右軍書「羲之」字、「當」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數十字,無有同者,而未嘗不同也,可謂從欲不逾矩矣。

以書聖王羲之舉例,重複的字雖多,但姿態各異,面貌上的有參差婀娜之態,但法度上如出一轍,無任何違逆,暗合書法與人生的最高境界:從心所欲而不不逾。

索靖書法作品

大凡學草書,先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則結體平正,下筆有源。然後仿王右軍,申之以變化,鼓之以奇崛。

開門見山的提出學習草書的正道,取法,結字,然後申之以變化,鼓之以奇崛,從而形成帶有自身藝術特色的書法風格。

索靖書法作品

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意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自大令以來,已如此矣,況今世哉!

指出學習草書的正途,也告誡別貪新求異,失去法度,而誤入歧途。

然而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湔([jiān]洗的意思)塵俗,若風神蕭散,下筆便當過人。

這裡講了一個技藝與道的問題,沒有灑落襟懷,悟道升格,僅僅是技藝上的廣博,終是難免落入流俗。所以,單憑技法並不能創作出草書精品,草書的創作還需要依仗書家的胸襟與領悟。

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屬連;累數十字而不斷,號曰「連綿」、「遊絲」,此雖出於古人,不足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復變化多端,而未嘗亂其法度。張顛、懷素最號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謂得長沙三昧,草書之法,至是又一變矣。流至於今,不可復觀

孫過庭書譜有云:「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所以使轉是草書入門與否的重要標尺。所以遊絲映帶,比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姜夔對這一點闡述的更加具體「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復變化多端,而未嘗亂其法度。」何處該重何處該輕,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草書法度之嚴尤甚於真書。張旭,懷素,黃庭堅這些以自由奔放的草書聞名於世,但依然在法度之內。

唐太宗云:「行行如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惡無骨也。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往復收。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

唐太宗說:「一行行像蚯蚓那樣屈曲,一字字像秋蛇那樣扭結。」是最沒有骨力的草書。而用筆有緩,有急,有露鋒,有藏鋒;有的承接上,有的啟下,看似遲緩,實則急速,行筆正酣,突然回鋒;淹留遲澀以摹擬古意,勁疾流暢以出奇觀;露鋒以顯示精神,藏鋒以見蘊藉。

孫過庭書譜

橫斜曲直,鉤環盤紆,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痴。以捺「ゝ」代「乀」,以發代「辵」,「辵」亦以捺代,惟「丿」則間用之。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

無論橫斜曲直,連環纏繞,都為得勢為主要目的,但點畫之間,不可彼此牽帶,牽帶就近於流俗。而橫畫不可太長,長了換鋒就不方便;直畫不可太多,多了精神就板滯。用「ゝ」代替「乀」,用「乚」代替「辵」,「辵」也有用「ゝ」代替的,「丿」只是有時用一用。如筆意已盡,那麼可用「懸針」結束,如筆意未盡而要另起新意,用「垂露」更為高妙。

相關焦點

  • 孫過庭《書譜》:草書中「方折」與「圓轉」筆法,難在哪裡?
    《書譜》不僅是古代草書範本中字數較多者之一,且以草法嚴謹著稱,向來被認為是對王羲之草書比較忠實的繼承者。 《書譜》通篇章法參差錯落,頗具渾然天成之妙,加之其細微的起承轉合及提按頓挫之法所具有的典範意義,故後世學習草書者,莫不從孫過庭《書譜》中汲取營養。自孫過庭《書譜》產生至今的一千多年來,其在草書發展史上的標杆性意義,將一直延續下去。
  • 胡抗美:學草書有兩把鑰匙,一是晉人,二是孫過庭的《書譜》
    草書的技法水平如何提升呢?當然離不開臨帖。在選擇取法對象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胡抗美先生曾經說過:學草書有兩把鑰匙,一是晉人,二是孫過庭的《書譜》。胡抗美先生為什麼這麼說呢?簡單分析,有如下兩方面的原因:1、 草書的寫法要規範。
  • 孝經VS 書譜哪個更適合我們臨習草書
    一,書譜《書譜》,墨跡本,孫過庭撰並書。書於垂拱三年(687),草書,紙本。縱27.2釐米,橫898.24釐米。每紙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餘字。衍文70餘字,「漢末伯英」下闕30字,「心不厭精」下闕30字。
  • 孫過庭教你寫書法,《書譜》33種草書符號一網打盡,3天全學會!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孫過庭的《書譜》是我國歷史上一部書論傑作,也是一件精美的草書作品,是後世學習草書和王羲之、王獻之筆法的優秀範本,可以說是我們學習草書必學法帖。學習草書第一關就是認識草書。但草書靈活、多變、狂放而極具個性,歷代書法家在表現草書的時候風格各異,因而增加了草書辨識的難度。如果沒有掌握草書規律,盲目去辨認草書是比較困難的。
  • 孫過庭的這幅書法作品不如他的《書譜》經典,《草書千字文》欣賞
    孫過庭,字虔禮,吳郡人,也就是今江蘇蘇州一帶。嘗為右衛胄參軍、率府錄事參軍,生平不詳。大概生活於唐高祖武德年間至武則天聖曆元年之間。《書譜》以言簡意賅的文辭論述了孫過庭獨尊王羲之的書法取向,書法之體、書家的素質及主客觀條件,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問題。
  • 孫過庭草書《書譜》
    孫過庭草書真跡書法長卷《書譜卷》墨跡本,縱26.5釐米,橫900.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書譜》真跡,流傳有緒,原藏宋內府,鈐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題籤。後歸孫承澤,又歸安岐,後歸清內府,舊藏故宮博物院,現藏臺灣,俗稱真跡本《書譜》。有影印本出版。
  • 吳郡孫過庭撰《書譜序》高清欣賞
    唐 西元618-907孫過庭書譜卷 紙本 縱:26.5公分,橫:900.8公分孫過庭(活動於七世紀後期),一說名虔禮,字過庭本卷卷首題:「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卷為題:「垂拱三年寫記」。內容主要為書學體驗、書譜撰寫要旨及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原則。一般認為本(上)卷為「序」,宋元明時分為兩卷,入嚴嵩之手時,裝為一卷。下卷為「譜」,作者生前未能完成。著《書譜》2卷,已佚。
  • 孫過庭教你寫草書
    《書譜序》原大宣紙高清實拍千百年來傳誦廣泛的《書譜》,確切名稱應叫《書譜序》,在這篇序文中,孫過庭的書學觀點得到了酣暢淋漓地抒發,書法觀念的系統性在唐宋以前無人能望其項背。《書譜》其內容極其豐富博大,精深意遠。《書譜》在藝術主張、學書步驟、真草之辯證、書體的功用和特點都有獨特見解,而在學習態度、立身務本道德修養等方面也亦有宏論。這些藝術主張對於學書法者而言,乃是聖經一般的存在。一起欣賞孫過庭《書譜序》九米長卷:
  • 學習草書首選哪個字帖?《書譜》是最好選擇
    《三希堂法帖》用一整分冊刻錄了孫過庭《書譜》的「卷上」。《書譜》既是表達草書範式的「譜」,又是闡述書法學術的「譜」。《書譜》最入人心的感受是,書論傳承鍾(繇)張(芝)、推導二王(羲之、獻之);書藝則展現大氣與秀妍、質樸與灑脫、老成與雅致相得益彰。
  • 孫過庭《書譜》草書釋文與今譯對照!
    本卷卷首題:「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卷尾題:「垂拱三年寫記」。內容主要為書學體驗、書譜撰寫要旨及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原則。一般認為本(上)卷為「序」,宋元明時分為兩卷,入嚴嵩之手時,裝為一卷。下卷為「譜」,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 學好草書,不可或缺的14部經典,推薦收藏
    我們要學好草書,不僅僅要多寫,更要多看多讀;而這14部帖,經典的不能再經典,若我們要學好草書,斷然不可或缺。01《平復帖》意到筆不到。04孫過庭《書譜》: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今人學《書譜》的,很多很多,更有專門學《書譜》的培訓機構,不乏寫的很像《書譜》的人,但細細體會,我們總感覺沒有抓住《書譜》的精氣神。《書譜》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需我們深挖學習。
  • 書譜解讀之八,草書緣何成為大眾眼中的另類?
    其實這只不過是因為人們不了解楷書和草書的特點所形成的誤讀罷了,而在孫過庭所著的《書譜》中,關於楷書和草書的論述精彩紛呈,至情至理。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書譜中這一段關於楷書與草書特點的論述被後世書家奉為圭臬,他明確指出真書,草書皆有法度。
  • 方放:《書譜》臨習技法四步走
    信筆而書,如有滯礙,必成 「墨豬」,筆畫也難見精準表達,如焦竑云:「餘謂《書譜》,雖運筆爛熟,而中藏軌法。」(《書林藻鑑》)「爽利」的前提是對筆法的了悟和嫻熟運用。這 一方面說明孫過庭對王字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又說明「二王」法度在他筆下的 精準性把握以及他書寫時的自信程度。古人云:「落筆喜急速,議者病之,要是其自得趣也。」
  • 把草書當做潦草字,隨意杜撰字形,這春聯鬧出的笑話太有趣了
    草書不是楷書的潦草快寫,它有嚴格的法度,一曰字法,二曰筆法。字法(字形)不是書寫者隨意杜撰的,它要遵循約定俗成的草書字形。寫草書遇到不會寫的字,要查《草書字典》之類的工具書,隨意杜撰的是潦草字,隨意杜撰會鬧出笑話。
  • 24歲的林散之,楷書寫《四時讀書樂》,這功夫,您看怎麼樣
    很多人不太喜歡林散之的草書,或者說,很多人欣賞不了林散之的草書。之前分享過這麼一幅林散之的草書,有朋友看了之後會評論說:好在哪?美在哪?看不出有什麼筆法啊,寫個楷書試試?既然有朋友想看林散之的楷書,今天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24歲的林散之楷書寫的《四時讀書樂》,這功夫,您看怎麼樣?整體看,可能還看不清楚用筆細節,咱們可以放大了看局部。比如下面這個片段,點畫之中,你能看到林散之的楷書功底。如果你是第一看林散之的楷書的話,你肯定會感慨:原來擅長草書的林散之,也有如此精到細膩的一面。
  • 草書就是隨便連筆?
    書法的定義有很多種,有一個比較直白的定義就是「漢字書寫的法度」,草書不是潦草的書寫,草書是中國書法五種書體之一,是中國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是書法,就有著固定的書法方法和法度,所以說「草書就是隨便連筆」這種觀點肯定是不正確的。
  • 學習草書有多難?克服4大難點,可以輕鬆入手
    孫過庭《書譜》(局部)其三,草法的豐富與嚴謹。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表達得越深刻、越強烈,藝術的境界就愈高。把握這些關鍵如果你真的想要寫好草書,應該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系統學習,從正書元素出發,來提高對草書技法的提升和筆墨精神的解讀,而且一定要立足於唐人草書的法度,努力往魏晉高度升華,這是學習草書的必經之路。
  • 魏晉草書與唐代草書之比較
    學書法的人都知道,草書應該從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千字文》、孫過庭的《書譜》入手,米芾說草書若不格徒從下品,草書的傳承怎樣,究竟魏晉唐宋各自的好處和差別在那裡,學書者未必真正看得清楚,往往後人只重優點,而忽略其不足。
  • 動不動讓人用楷書來證明的,真不懂楷與草的關係,肯定沒讀過書譜
    有一種人,在斷定別人的書法好與不好時,有一個殺手鐧就是:把你的楷書拿出來看看。一種是在評論草書的美醜時,說人家沒有功底,算醜書。急了眼,就會把這句話搬出來。還有一種是說,別人指出他的楷字呆板無神,像印刷體一樣時,也能得到這麼一句:能寫得這樣工整是有功底的,不行把你的楷書拿出來看看。
  • 草書:詩意的生命跡化
    所以沒有內心飽滿的情緒和良好的生命狀態是無法進行草書創作的。孫過庭在《書譜》「五乖五合」的闡釋中將影響書法家書寫的因素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尤其是書寫場景和創作主題心理因素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可見在書法創作中,人的精神狀態對書寫技法的準確運用、發揮及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草書的創作。難怪草聖張芝說:「匆匆不暇草。」草書自誕生以來,它的法度就比較成熟。張芝對自己要求「下筆必為楷式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