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大多數地區的高考裡,語文數學英語3科都是主科,每科的總分都是150分,都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對於一部分人來說,英語是特別難學的科目,然後畢業後,工作生活中也有意無意的很少用到英語,所以邊緣化英語、弱化英語的呼聲一直不斷。比如有些想法是把英語改成選修科目,或者把英語的分數降下來等。
高考賦予英語跟語文數學同等的地位,有一部分原因應該是考慮到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學習工具的必要性。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優秀的書籍期刊、文獻資料都有英文版本,甚至是只以英文形式呈現的。學會英語,掌握了這門語言工具,才能更方便涉獵各種資訊,方便翻閱各種期刊雜誌資料,對研究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反,如果不懂英語,則只能查閱已經被翻譯成中文的文獻資料了。這在時效方面就落後於人,而且還會受制於翻譯作者的眼光、觀點、專業水平以及翻譯準確性等問題。所以,越是優秀的人才,越是要掌握英語為佳。而高考是選拔優秀考生的,自然應該重視英語的地位了。
但是對於某一部分人來說,語言天賦本身就不佳,加上缺乏語言環境,英語的學習非常刻板、機械。完全靠死記硬背來完成學習,佔用的學習時間、精力非常多。有些家庭還進行各種課外補習,投入的金錢也不少。而這些學生畢業後選擇就業,也很有可能會潛意識的避開英語,最終英語慢慢被淡化,被淡忘。
因為學生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有部分觀點認為,與其把時間精力花在這些不擅長的不喜歡的科目上,磨滅了學生的鬥志和銳意進取精神,最後變得庸庸碌碌,還不如把時間精力花在自己擅長的科目上,保持自己的敏銳性、創造性和洞察力,可能將來做出的成就會更大。
所以有一種聲音是把英語科目改成高考選修科目。那些打小就喜歡英語的,或者家裡爸媽都會講英語的,有英語的學習環境,有學習資源的,或者在英語方面有天賦的,可以選修英語,而那些在英語方面實在是一竅不通的,可以選修,也可以不學。就像有些女生物理方面比較弱,硬逼著學物理的話,最後只能是厭學了。
還有一種聲音是繼續保留英語的主科地位,但是降低英語的分值,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分量和地位,比如說提高語文數學兩科的分數,降低英語的分數等。這樣既可以保證考生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不至於說完全不學英語,不懂英語,又可以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能力,有所取捨的學習,不至於說完全悲觀絕望。
其實有個省早在2008年就開始實行這種政策,他就是江蘇省,已經執行了12年。他的高考設計是這樣,文科生語文200分,數學160分,英語120分;理科生語文160分,數學200分,英語120分。是不是很驚喜呢?文科生甚至連數學都可以不「那麼」重視哈。不過可惜,今年已經是最後一年了。明年開始,語文數學英語3科都是150分,大家怎麼看呢?
(說明:網絡配圖,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