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石窟寺石窟中的神王、怪獸,造型奇妙,雕刻精湛,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高度的創造才華。
在石窟壁腳雕刻神王,始見於龍門賓陽洞,有十神王像。東魏武定元年(公元五四三年)駱子寬等70人造像石上,有十神王名為:獅子、龍、象、鳥、山、河、樹、火、風、珠。石窟寺各窟所雕神王與上述兩處神王相似,但形象上又增加了兔首、牛首、馬首等,總數超出了十神王之數,與敦煌北魏諸窟壁腳所畫神王極棚似。
神王的雕像都用擬人化的手法,如兔神王、象神王都是人身獸首;而珠神王、樹神王都是用人手所執之物來表示的;鳥神王人身,背後鼓羽翅,頭後有3隻小鳥。四窟中心柱基座浮雕的龍神王,尤為精湛,龍的雕刻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叱吒風雲,生氣昂然。
另外,猴神王的乖覺,象神王的粗笨,河神王的嫻靜,珠神王的穩健,兔神王的靈敏,都刻畫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
石窟中的怪獸題材,在敦煌285窟及北魏的一些墓誌中都曾見到過,其名稱則見於正光三年馮邕妻元氏墓誌。石窟寺所雕怪獸,形象多樣,超過了元氏墓誌,但也摻雜了十二宮等神像。以第三窟北壁壁腳為例,自西向東第四軀為蠍宮;第五軀怪獸雙臂拉弓,可能是弓宮;第六軀其像如獅,可能是獅子宮。
關於這類題材的來歷、內容,還有待於研究。它們在窟內的位置、布局.構圖,顯然是由龍門賓陽洞發展而來的,這類雕刻和伎樂供養人並列在一個位置上,其含義可能是佛前供養的性質。
這些怪獸赤身裸體,千奇百態,面目猙獰,其勢兇猛,顯示了北魏工匠們豐富的想像力。其雕刻刀法嫻熟,技巧高超,如四窟南壁腳下的幾個怪獸,肌肉發達,四肢伸展有力,雙目怒視,兇猛異常,作搏鬥狀。它使人感到恐懼,也使人聯想到人間任意作惡的醜類,有著諷喻的含義。按照佛教的教義,這些作惡多端的醜類,只要改惡從善,皈依佛教,亦能修成正果。這些藝術作品正表達了佛教的這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