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 | 朱力克
QQ音樂有個本地熱歌榜,支持切換不同的城市定位。在不同的城市間遊走,你會發現打開了自己從未了解的世界:在北京,搖滾音樂佔據了重要位置;在上海,歐美音樂大行其道;在廣州,粵語新老歌曲影響力巨大;而在西安,西北民歌位居榜單前列……
網際網路大數據放大了不同人群的音樂需求。在單一音樂平臺上,根據不同地域、渠道、音樂類型等等,可以排列出幾十個不同維度的音樂榜單。以前,我們每周守著榜單更新,看哪位歌手又拿了第一名;現在,榜單反映了不同群體的聽歌狀態,每個群體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第一名。
近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發起了UNI-浪潮聯創音樂榜,以專業人士視角每月推薦華語樂壇優秀的TOP10作品。新榜單和以數據為依據的由你音樂榜(UNI-CHART)並駕齊驅,力圖以「專業評審+大數據」雙視角,在當下的音樂市場中呈現華語樂壇更完整的流行面貌。
面對越來越多元化的音樂市場,我們是否還像過去一樣,需要一份權威榜單?這樣一份榜單又對當下的音樂市場有怎樣的參考意義?
01市場需求多元化,但榜單仍有空白
曾經,我們最早接觸的音樂榜單,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媒體出品方的審美,是自上而下的俯視。從音樂雜誌、音樂電臺到電視臺音樂節目,榜單由媒體或者專業人士評選推薦,這也是傳統媒體話語權最強的時代。
這期間榜單也會引入觀眾意見。像光線傳媒2001年開始做的《音樂風雲榜》,觀眾投票佔5%、評委會評選佔60%、唱片銷量佔20%、每周上榜成績佔15%,在當時被視作比較先進的模式。
但畢竟當年的統計渠道、技術和現在無法相比,普通樂迷的參與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榜單還是自上而下的推薦。
然而流媒體時代的到來,徹底顛覆了之前榜單製造的邏輯。無論是早期中國移動推出的移動夢網音樂頻道,並發布以客戶對無線音樂產品定製、下載量為數據依據的音樂榜單——無線音樂排行榜,還是各音樂網站按點擊率排名,在21世紀頭幾年,媒體突然發現往常在主流視野之外的網絡歌曲突然躍居前列。隨著數據越來越細緻地體現出大眾的審美喜好,以數據為依據的榜單越來越偏重流行性,榜單類型也越來越多元化。
也許大家都沒有錯,只是所站的視角不同。網際網路時代,選擇權下放,第一次讓大眾自下而上的意志,超越了專業人士自上而下的意志。尤其是進入到個性化推薦時代,每個人似乎都很容易找到自己中意的音樂,音樂的需求變得分散,評價維度也變得豐富。
相應的,如今的排行榜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各種機構、各種平臺,甚至某種單一的音樂類型都在發榜。雖然滿足了某個特定群體範圍的需求,卻鮮有穿透圈層的影響力。畢竟喜歡小眾音樂的群體,不太在意哪位時下流行歌手銷量情況,或者哪首網絡歌曲的排名又上升了。
這樣的結果一定程度是客觀的。網際網路時代的排行榜是基於用戶互動行為排列的,即便是粉絲打榜,也是部分用戶主動選擇的結果,真實、客觀反映了當下不同群體的流行喜好,只不過暴露了不同群體之間喜好和需求的差異。
但這樣的結果也並非完美。單一或多維度的數據,抑或用戶選擇,無法代表所有群體的喜好或需求。
看似多元化的音樂排行榜,其實留下了空白:在流媒體時代,能同時兼顧藝術性與傳播性,真實全面地反映當下樂壇全貌的排行榜,以單一榜單滿足所有群體需求似乎變得不再可能。
02權威的音樂榜單,記錄的是一個時代
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音樂唱片市場總規模已經達到5.909億美元,位於全球音樂市場排名的第七位。在全球市場中,中國的訂閱服務用戶數量排在第二位,僅次於美國。遺憾的是,這樣龐大的音樂市場,始終缺乏一個兼具大數據+專業評審雙視角的公信力的權威榜單。
既然流媒體時代需求已經多元化了,為什麼還需要一份不同視角的權威音樂榜單?
好音樂的影響力從來不止停留在音樂層面。一首歌之所以能引起廣泛的關注和共鳴,是因為能把握時代的脈搏,直接反映了當下現實。回頭看當年「神仙打架」時代的音樂榜單,至今大家看到榜單不但不會產生質疑,內心還充滿懷念。
這樣一份具有公信力的榜單,不僅是音樂排行,為行業把握當下趨勢提供參考,也是一份歷史記錄,能夠反映行業的發展進程、青年心態的變化,具有更長久的社會意義。同時,為其他文化了解當下國內樂壇的發展提供窗口。就像我們通過Billboard和格萊美了解歐美樂壇動態、通過Oricon公信榜了解日本流行文化一樣。
一份真正有價值的榜單,必定會順應用戶聽歌的變化,順應這個時代的變化,能夠真實地反映當下這個時代多元化的流行趨勢。
首先,這樣一份音樂榜單,可以營造一個公平的行業環境。榜單的成績是對所有音樂製作人和歌手產出歌曲成果和效應的最佳體現,代表著作品受到更廣泛層面的認可,而不是小圈層的自嗨。
其次,對行業端來說,唱片公司、音樂人可以通過榜單了解不同音樂類型的發展趨勢,判斷市場整體需求,借鑑同行的經驗。對有好奇心的歌迷來說,榜單提供了新的工具,讓大家有機會接觸到更廣泛的音樂類型,聽到更豐富優質的音樂。
具體到中國,當下的音樂環境複雜,已呈現多場景、多元化、多價值的評價維度,或許新的絕對的榜單標準一時難以誕生,但是否已經開始我們自己的創新探索,以兼顧專業性和流行度的評價,更為全面地記錄時代中音樂文化的全貌呢?
03數據榜單+專業評審,音樂排行榜的未來?
建立適應當下需求的榜單規則並不容易,但好在依然有人願意嘗試。
數據型榜單與專業評審型榜單並駕齊驅,是TME 在多元化市場需求下提出的解決方案,試圖以此塑造不同維度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力圖做到兼具熱度與質量本身,在流行與品質之間找到了平衡。
由你音樂榜(UNI-CHART)和Billboard榜、Oricon公信榜都屬於數據型榜單,展現了當下華語樂壇的流行熱度,且數據可追溯,清晰地反映了當下用戶的選擇和需求,也為行業觀察趨勢變化提供參考。
而UNI-浪潮聯創音樂榜本質上則更接近格萊美或金曲獎,屬於評審型榜單,更側重關注作品的專業性和音樂性,意在樹立行業品質標杆,提升大眾音樂審美。
數據型榜單反映的是歌迷的欣賞偏好,代表著當下的流行趨勢;評審型榜單則代表著專業人士在技術和審美層面的判斷,預示著音樂創作的可能性。兩者照顧到不同側面,互為補充。既使得大眾喜愛的熱歌被人聽見的同時,也不忽略高品質歌曲,去努力做到真正的讓「好音樂被更多人聽見」。
在當下的環境中,由TME 牽頭造榜有其自身的優勢。畢竟,在C端,TME整合了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全民K歌四大平臺,擁有超過8億月活用戶,其中有超5000萬的付費用戶,覆蓋了各城市、階層的人群;在B端,TME也擁有包括微博、貓眼等在內的合作夥伴,以及大量的原創音樂人資源。
因為體量足夠大,TME為搜集多維度的行業數據奠定了基礎,內部的數據也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行業客觀的數據。從2018年Q4首推季度報告,到發布《2019華語數位音樂年度報告》,由你音樂榜(UNI-CHART)展示出來的價值已得到業內肯定,也為如今打造UNI-浪潮聯創音樂榜做了鋪墊。
從已公布的陣容看,UNI-浪潮聯創音樂榜截止目前邀約近120位行業資深音樂創作人及原創音樂人參與評審,其中既有臺灣金曲獎入圍/獲獎的音樂創作人,也有像李海鷹這樣的內地資深音樂創作者,以及宋黛霆、張尕慫等新晉年輕音樂人。評委的覆蓋面廣,堪稱目前華語樂壇最強專業評審陣容。
兩份華語樂壇目前最具信息量的榜單組成矩陣,無疑可以平衡市場上多元化的訴求,同時為樹立一份具有公信力的榜單探索未來的標準。
更為理想的狀態是,隨著審美的鴻溝被填平,數據榜和專業評審榜的審美能日趨接近。而未來,當我們回顧如今的華語樂壇時,我們可以很自豪地回顧這兩份榜單,感謝他們為大眾和行業記錄了一個更客觀、完整的華語樂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