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梁思焜
市面上的藥物品種林林總總,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相信你都使用過。但是,你是否能夠準確地區分中藥與西藥呢?乍一聽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確實,對於黃芪、甘草等中藥飲片,以及青黴素、布洛芬這些化學藥物來說,這個問題確實不難。但隨著製藥工藝的日新月異,中成藥與複方製劑的出現讓一些藥物的歸屬問題變得複雜。接下來就讓藥師來給你支幾招,讓你輕鬆區分中藥與西藥。
第一招:看藥名
我國藥監局規定,藥品的商品名不得有暗示療效的作用。而中成藥一般都直接使用通用名,這就導致了中藥能以「功效」命名,西藥不可以。類似活血止痛膏、麝香保心丸、牛黃解毒片等屬於中藥,而美林(布洛芬混懸液)、嗎丁啉(多潘立酮片)、西力欣(頭孢呋辛片)等屬於西藥。另外,一部分中藥會以所含主要成分命名,如小柴胡顆粒、參苓白朮散、杞菊地黃丸等。
第二招:看國藥準字
只要是正規生產的藥品,外包裝上都會有一個批准文號,以國藥準字開頭。國藥準字後面的字母常見的有「Z」、「H」、「S」、「B」等,這裡的「Z」表示的就是中藥,「H」表示的就是化學藥,即西藥。順便提一下,「S」表示生物製品,常見於各種疫苗、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而「B」則表示保健品。溫馨提示: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哦。
第三招:看成分
藥品的說明書或者外包裝上都會註明其主要成分,這是斷定藥品是中藥、西藥或中西結合的最直接證據。如複方甲氧那明膠囊的主要成分鹽酸甲氧那明、那可丁、氨茶鹼、馬來酸氯苯那敏,為西藥。如新康泰克的主要成分對乙醯氨基酚、氫溴酸右美沙芬、鹽酸偽麻黃鹼和馬來酸氯苯那敏,為西藥。如三九胃泰顆粒的主要成分為三叉苦、黃芩、九裡香、兩面針、木香、茯苓、白芍、地黃,為中藥。如參松養心膠囊的主要成分為人參、麥冬、山茱萸、丹參、酸棗仁(炒)、桑寄生、赤芍、土鱉蟲、甘松、黃連、南五味子、龍骨,為中藥。
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許多複方製劑是同時含有中藥與西藥的成分,其中不乏一些是我們容易買到的OTC藥(非處方藥)。比如維C銀翹片的主要成分為山銀花、連翹、荊芥、淡豆豉、淡竹葉、牛蒡子、蘆根、桔梗、甘草、馬來酸氯苯那敏、對乙醯氨基酚、維生素C、薄荷素油。如複方甘草片的主要成分為甘草浸膏粉、阿片粉、樟腦、八角茴香油、苯甲酸鈉。我們要警惕這些藥物與其他藥物合用的時候可能帶來的用藥過量的問題,因為這可能會增加我們的肝腎負擔以及引發更多的副作用。
我們暫且不討論中藥與西藥各自的優劣,但藥物濫用肯定是有害無益的。藥師的建議是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應該仔細閱讀說明書後使用。另外,我們不應該擅自聯用藥物,儘量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降低用藥風險。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魏理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