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崗城管自製口罩為一線環衛工人健康加道安全鎖
肖潔 記者 梁可心
2月6日早上,南崗城管一線的環衛工人收到了一批愛心口罩,這些口罩不是買的也不是捐助的,而是南崗城管局二線的機關工作人員們自己動手做的,只為在口罩緊缺的情況下,為一線工人健康加道安全鎖。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迅速傳播,防控醫療物資缺口加大,資金緊張採購困難,一線環衛工人的防疫口罩消耗巨大,怎樣做好一線環衛工人的保障工作?連日來,南崗區副區長孫明帶領區城管局群團工作人員通過上網查找、親自實踐,探索出一種簡易口罩製作方法,並通過職工親屬向各大醫院醫生諮詢,確認此方法可行後,向全局黨員和機關二線工作人員發出倡議,號召黨員幹部踴躍捐贈或者按照教學視頻,動手製作口罩, 用一個個愛心口罩,為一線環衛工人築起一道道堅實的堡壘。
倡議發出後,各基層工會積極響應,清掃保潔一隊更是在此基礎上借鑑全國各地口罩改造的好做法,錄製了製作小視頻,隊長劉浩帶領班子成員到各個小隊現場示範製作過程,同時傳授各小隊長使用和消毒方法。
今天,部分自製的口罩已發放到一線工人手中開始使用,即節約了購買資金,又緩解了防疫物資短缺的燃眉之急,「戴上同志們自製的愛心口罩,心裡感覺特別溫暖、特別安全,請領導們放心,疫情時期,我們一定會更加用心清潔消殺,為保護百姓健康出一份力。」環衛工人張麗莉對記者說。
58歲老黨員請纓當隊長林區「活地圖」排查人員有大用
徐釗 季守釗 記者 王東
「我是平林老人,是活地圖,我帶隊排查,一定不落一人。」尚志市葦河林區58歲老黨員劉貴君說。他是葦河林業局平林林場的行政管理員,疫情防控開始,他第一時間主動請纓,擔任疫情排查突擊隊隊長和後勤保障隊員。
不分晝夜、廢寢忘食,他帶隊經過三天緊張排查,全場在家320戶853人,無一遺漏全部精準排查完畢,共排查出外地返鄉人員24人,其中,去過武漢出差2人。隨後,他又馬不停蹄,主動包保了出差去過武漢現在回到林場的王某,24小時負責他的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任務。有人問他害怕嗎?他說,「我也怕,但這個時候,我這名老黨員得上。」
從春節前至今,劉貴君沒有休息過一天,進戶排查、觀察隔離人員、廣播宣傳、物資保障,他一人頂三人用,還連續打了一周夜班。有時一天只吃兩桶泡麵,工作量嚴重超負荷,場領導看到他憔悴的樣子,多次勸他回家休息,他卻說:「再堅持堅持,只要全場平安就值了。」
他的兒子和孫女打電話想讓他到葦河全家人吃頓團圓飯,他說:「今年特殊,別聚了,等疫情過了,我去看孫女。」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平林林場像劉貴君這樣的黨員幹部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彰顯了共產黨員的情懷。
阿城街道辦事處劃片封閉棄管小區
每天4班倒,114人次在崗值守,居民出行得預約
欒清玉 張玲 記者 康福柱
5日,阿城區通城街道辦事處按疫情防控要求,對轄區所有棄管樓小區實施封閉管理。
按集中連片的實際情況,包括平房區域在內,全街道共設置14個封閉小區,設置居民唯一出行口14個,設專人把守,每天四班倒114人次在崗,全天候進行核查登記工作,排查防控外來人員。
工作人員在每個出口處設置警戒線及路障,懸掛宣傳條幅,張貼防控宣傳畫;為每個出行口配備音響一套,每天8時30分至17時不間斷循環播放疫情防控知識和疫情防控相關規定。當天,向14個封閉小區發放「小區居民預約出行通告」1400份。
居民實行預約出行,各小區居民原則上不許外出,有緊急情況確需外出的必須提前一天預約(緊急情況除外)。預約出行時,如實填報個人信息,每家每次只許1人持證外出,2小時內必須返回。外出人員返回後交回出行證,遲回的不準入內或將控制出行頻次。
道裏區關停5800餘家餐飲企業
趙琪 記者 劉姝媛
2 月 3 日,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第 6號《公告》。令下雷動,連日來,道裏區市場監管局立即部署,迅速行動,全員上崗、堅持夜查。在全區範圍內開展巡查檢查,督促5800餘家關停到位。
在「管」上做到位。區市場監管局按照網格化模式,明確劃分了一個片區、一個網格,實行局領導包保片區、科室(執法中隊)包保網格,各所落實屬地網格,開展「地毯式」「循環式」不停歇、不間斷地檢查。對保障民生的道裡菜市場、中央紅小月亮超市等116餘家農副產品市場、商超以及449戶零售藥店進行了高頻率檢查,重點對營業場所落實防疫主體責任情況、保供穩價情況進行檢查督導。對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內52家商鋪,進行了分類指導,保留了8家藥店等生活必需門店,保障進出港人員防控需求。
在「關」上下功夫。按照「應關盡關、關停徹底」的工作思路,確保應關市場主體堅決徹底關停到位。5日晚,該局班子執法人員深入兆麟、中央大街、愛建、群力等重點商圈,實施夜查,先後勸退了已經停業,擬重新營業的小麵館、小餡餅店等 10 餘家店鋪。同時,配合社區對「九小」場所實時檢查,除保障生活必需品類外,其他業態一律關停。
目前,道裏區先後對5800餘家餐飲企業實施了關停,下線了42家不合規網絡供餐單位。通過約談警告,關閉了卓展哈爾濱店AB座。已實現除農貿市場、超市外,王府井、麥凱樂等大型商場、專業市場全部關閉,確保應關盡關、應管儘管。
「七聯七保」防控病毒入侵傳播哈西街道聯合各種力量保護轄區百姓安全
柏凡露 記者 梁可心
常住人口4萬餘戶,流動人口近8萬人,商貿企業1900餘戶……面對嚴峻的防控形勢和繁重的抗疫任務,南崗區哈西街道辦事處聚合轄區各種資源力量,創新實施「七聯七保」疫情防控舉措,通過搭建聯防聯控一體化防控體系,為轄區百姓構築起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
發現一輛湖北籍車輛!
10:30分,「書記,萬達物業發現地下車庫有一輛湖北籍車輛!」1月29日大年初五,正在社區檢查防疫工作的哈西街工委書記任彥春了解到緊急情況後,第一時間啟動防疫應急預案。
10:33分,「請交通部門配合立即核實車主信息,了解車主近期活動路線,第一時間反饋轄區派出所,查找入住地!」
10:40分,「請哈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合,立即到派出所給出的車主入住酒店了解情況,並對車主及其密切接觸人員進行健康情況檢查。」
10:45分,「請物業公司配合,對酒店所在小區電梯及樓梯扶手、樓道進行消殺,一定要做到沒有死角。」
10:50分,「請社區工作者對車主一家進行動態觀察,每天早9點、晚7點進行兩次測溫,隔離期間,及時送去必備生活用品和防護物資,並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大過年的,你們也很辛苦,我們一定會全力配合的。」街道工作人員耐心的溝通和解釋,換來了車主的理解和支持。
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為迅速阻擊一切病源,南崗區哈西街道辦事處創新打造了「七聯七保」防疫工作模式,使處置這一緊急情況時,從排查、入戶,到消毒、隔離,一系列工作在短短20分鐘內就全部安排完畢。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最大的力量也在基層。「單打獨鬥、孤軍奮戰已經不適用於此次疫情防控,我們必須凝聚起地區所有防控力量,攥成一個拳頭,才能打贏這場攻堅戰。」哈西街道辦事處主任于洋在抗擊疫情班子會上一錘定音,要一聯衛生中心、保專業防護;二聯公安部門、保秩序穩控;三聯物業公司、保消殺宣傳;四聯市場監督、保市場穩定;五聯城管執法、保環境整潔;六聯駐區單位、保資源儲備;七聯志願團隊、保幫扶到位。至此,「七聯七保」的核心工作理念開始在哈西街道疫情防控工作中推廣實施。
由哈西街工委、辦事處牽頭,成立了「七聯七保」防疫工作聯席會,將防疫聯席會成員單位的領導及工作人員納入到街道和社區2個層面15個領導小組,建立了哈西辦事處「七聯七保」防疫工作微信群,哈西街工委書記和辦事處主任擔任群主,規定微信例會制度,對需要配合的工作項目集中進行研究布置。
截至目前,街道社區、市場監督、派出所、城管執法共開展集中聯合執法6次,對轄區917家六小單位、九小門店進行了集中排查關閉,對1家藉機漲價的超市進行了罰款5萬元的處罰,維護了市場的價格經營穩定。24個小區物業確保樓棟每日至少消殺1次,對22個自管庭院由清掃保潔隊進行集中消殺,在小區庭院設置58個口罩回收點,張貼懸掛防疫宣傳條幅200餘幅,營造濃厚的疫情防控宣傳氛圍。
「你在隔離點安心觀察,我們替你照顧爸媽」
「我去隔離點隔離了,我爸媽人生地不熟的,這可怎麼辦?」面對需要在隔離點隔離的範先生的擔憂,擔任萬達華府E3棟社區網格長的黨員志願者李可新馬上承諾「你在隔離點安心觀察,我們替你照顧爸媽」,大年初五,餃子、水果、豆油等食品,以及口罩、消毒水等消毒用品第一時間放在了範先生的家門口。
「此次疫情防控,我們充分發揮基層社區網格功能,將聯防聯控的力量全部下沉到一線網格開展工作。」任彥春說,按照有職有責、有崗有位、網內排查、網內幫扶的「一網通辦」原則,哈西街道辦事處採取分片、劃格、布點方式,在14個社區劃分424個網格,645名網格員、聯防聯控成員、志願者在網格內開展防疫工作,切實做到排查在網格、幫扶在網格、服務在網格,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覆蓋」的工作體系。
「叔,您要是缺什麼東西了,就給我們打電話,我們給您送過去」「阿姨,您最近這幾天要少出門,有什麼需要隨時找我們」……這一聲聲問候,一句句叮嚀,成為哈西地區居民不出門也不擔心生活的最好「定心丸」。
通過以網格為單位,對外來人口或返鄉探親人員進行地毯式排查。截至目前,以入戶訪、門鈴訪、電話訪、網絡訪4種排查方式,哈西街道轄區 44553 戶居民全部排查到位,詳細填寫《入戶排查登記表》,規範了與疫情有關的三類人員專項檔案,入戶發放溫馨提示單27713張,張貼防疫宣傳單26695張,按戶向居民發放消毒酒精24216瓶。
「七聯七保」工作模式堅持吸納各駐區單位、各類新興領域組織及廣大黨員群眾共同參與,不斷盤活社區內各方面資源,堅持賦能賦到「神經末梢」,哈西人大代表捐資3萬餘元用於防疫工作;轄區景陽物業在疫情防控開展的第一時間為小區居民免費發放口罩2000餘個;西城紅場黨組織購買宣傳用紙、墨、水等物品到社區一線開展慰問;河南商會黨委資助免費口罩……
有確診病人隔離在賓館,他們第一時間遞交請戰書
防控疫情阻擊戰的號角吹響後,哈西街道辦33個基層黨組織、15支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的1875名共產黨員衝鋒在前、勇擔使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用實際行動為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築起一道道鋼鐵長城。
「能為打贏這次防疫戰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我感到很榮幸。」在接到有1個確診病例人員隔離在哈西雙和盛泰賓館通知後,哈西派出所基層民警於東波、曹洪菲第一時間遞交請戰書,請求與廣大一線醫務工作者一道組成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應急隊伍,志願堅守在抗擊病毒的第一線。
「現在正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刻,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責任重於泰山。」這是哈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淑麗常說的一句話,從大年三十開始,她帶領服務中心全體人員,第一時間宣傳黨的政策和疫情防控知識,由於多日在一線疲勞作戰,從單位樓梯摔下來,膝蓋出現血腫、淤青,但仍帶病堅持上崗,毫無怨言。
「黨讓我上我就上,能幹點啥幹點啥。」哈西社區西溝街12組組長李曉惠擲地有聲的說道。疫情爆發後,60歲的李曉惠主動請纓,放棄了對自家80歲老父親的照顧,堅持每日在微信群內宣傳防護知識,身患腰間盤突出的她,每日還不辭辛苦地爬樓梯進行挨戶排查,為鄰居們發放酒精。
「積極參與防控工作,我們只是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事。」防疫期間,居民家下水道返水找不到維修人員,緊急情況下,鴻朗社區70歲小組長盧桂環和社區副主任王東松主動為居民修下水,雖然糞便汙漬濺到身上,卻沒有一句怨言。
「四門落鎖「他們緊守城市防疫「第一關」城市入口檢查站裡發生的故事
記者 葉勇
疫情襲來,全民防疫。為了讓我們這座城市免受侵害,讓這裡的百姓平安健康,在鼠年除夕即將到來之際,大批民警開始全天候集結到城市的大門口,對過往車輛、人員進行檢查。那麼,他們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呢?那裡又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5日,記者來到哈阿高速檢查站,走近這群為我們守護平安的人。
檢查站民警「渴望「被隔離
為了便於工作,哈阿高速檢查站設置在距收費站還有一公裡多高速公路上。「這裡每天通行車輛都在1.2萬臺,3.5萬人左右。為了做到逐車逐人檢查,從臘月二十九開始,市公安局就抽調了60名警力前來支援。」檢查站副中隊長王珅介紹,一小時換次崗,24小時倒班,根據車流,隨時機動出勤,這就是檢查口的工作。
由於距收費站還有段距離,檢查點旁停了幾臺大客車,這裡就是大家休息、取暖、吃飯的地方。走上大客車,十幾位民警們個個一臉疲憊,靠在座椅上打盹,兩位年輕民警,通過微信,和家人、朋友交流著。但沒一會手機掉落到一邊,他們也睡著了。
檢查站的人如果想上衛生間,那就得步行到一公裡外的收費站去解決。一日三餐,區政府會送到卡點,大家謙讓著輪班吃。
「按規定,大家是上24小時,休24小時,但車流太多,11條通道,每條道上設置一組兩個人,再加上在車上備勤的,人手根本就打不開點,幾天不回家成了常態。」王珅介紹,這幾天,隨著防疫管控力度的加強,高速路上的車流越來越少,民警在車上休息的時間也多了。於是,有人開玩笑稱:人、車的流動少了,疫情也應該快結束了。到時候能不能讓咱們也回家隔離14天啊?王珅說,聽著想哭,這那是隔離啊?分明是大家熬累了,渴望休息。但在責任面前,他們選擇了義無反顧的繼續衝鋒。
一場特殊的邂逅
採訪中,27歲的香坊輔警吳佳根總是笑呵呵的,同事們說,他今天有好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小吳是臘月二十九正在家裡吃飯時接到「返回崗位,執行特勤」命令的。直到正月初六,小吳才回家換了一次衣服,沒有見到愛人,便又回到崗位上。
小吳的愛人杜雨,是建成廠醫院的護士。大年初二,小杜也聽從召喚返回工作崗位,由於有同事去了外地,小杜也一直堅持上班、替班。十幾天了,夫妻倆就一直沒見到面。
「明天,我到檢查站工作,咱們能見面了。「4日,小吳收到愛人發來的信息,即高興,又有些牽掛,原來,建成廠醫院是定點抽調醫護人員到檢查點進行測溫、檢查的醫院,5日20時至6日8時,是小杜的班。
小杜從家裡帶來了厚衣服,再叮囑愛人「注意好防護「。夫妻見面後,說的最多就是讓對方注意身體。小吳說,這是結婚後和愛人分別最長的一次,能在工作崗位上邂逅,一定會相互鼓勵,共同完成守護任務。
警嫂為檢查站送來家的溫暖
正逢春節,又整天守在檢查站,人們難免會出現對家的期待,民警也不例外。
1日上午,正在執勤的香坊公安分局巡警大隊民警郎彥碩遠遠地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向自己走來。「是愛人李娜,她咋跑來了呢?「這是郞彥碩大腦裡的第一反應。
自從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 小郞就和戰友們全天24小時配合衛生防疫部門依法對進出我市車輛及人員實施疫情排查防控,和家人的溝通太少了。李娜想念、惦記愛人和他的戰友,便幾乎買光了樓下倉買店的水果、飲料、即食食品等,獨自開車,來到檢查點。
李娜說,在和愛人溝通時,得知堅守在一線的民警們特別辛苦,有時忙得都顧不上吃飯。卻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敬業精神讓人感動。作為民警家屬,理應盡一份責任,給疫情防控一線人員送上家的溫暖。
警嫂的到來,著實讓檢查站熱鬧了起來,畢竟春節、團圓、平安、和諧才是我們生活中永遠不能更改的主旋律。
「待打贏戰疫時,我陪你續寫美麗「
已經訂好大年初三去雲南拍婚紗照的機票,也訂好了三月份舉行婚禮的酒店……對於2020年的春天,33歲的哈阿公安檢查站的輔警韓澤,本來有著太多好的打算,但疫情襲來,他選擇了衝鋒到防疫第一線。
接到集結命令那一刻,小韓就感到自己和未婚妻的完婚計劃的要泡湯。誰知,打過去電話,在音樂廳工作的未婚妻程玉婷卻格外支持。「沒有大家的好,那有小家的幸福。「程玉婷唯一對小韓的要求是,注意防護,保證健康。
在未婚妻的理解與鼓勵下,小韓推後的拍婚紗照的日程,並取消的婚期,義無反顧的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崗位上。他答應小程:「待打贏戰疫時,我一定陪你續寫美麗。「
5日下午,小程還特意跑到檢查點,在黨旗下和小韓拍了一張照片。她說,這就是咱們的結婚照,讓祖國見證,比什麼都珍貴。
為了守一城之安全,護人民於健康。在我市周邊有十幾個和哈阿檢查口同樣的檢查站,那裡有數以千計的醫護和民警,他們渴望回家,卻要守護大家,正如韓澤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國若不在,家之焉附,待到春暖花開,我們一定不再彷徨……「
打仗親兄弟,防疫得夫妻「我們多付出一點,人民就安全一點。」
侯憲嶠 記者 張勵志
疫情的突然來襲讓大家措手不及,為了保證人民的安全,防疫一線的工作者們都是舍小家為大家。丈夫是「藍衣衛士」、妻子是「白衣天使」,夫妻均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例子也不在少數。王景林同劉豔麗便是這警醫伉儷中的一對。
2月6日,通河縣防疫檢查組鳳山卡口對過往車輛一一進行著仔細的檢查,民警攔車、醫護人員測量體溫,這看似平常的一幕卻藏著一份溫馨。原來攔車的民警王景林與測量體溫的醫護人員劉豔麗是一對夫妻。兩人一個攔車,一個測量體溫,不敢有一絲馬虎。
據檢查站的工作人員介紹,王景林是通河縣公安局鳳山派出所的民警,劉豔麗是鳳山鎮衛生院的工作人員。自從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二人便一直工作在防疫一線,「我們都說他倆是夫妻攜手作戰,伉儷共同抗疫。」
「家裡也有點放心不下,孩子剛回來、老人有心臟病,可是沒辦法,我倆都是職責所在,我身著警服,就要守護一方安寧,她身穿白衣,戰疫就是職責所在,我們多付出一點,人民就安全一點,再說了,同其他都在一線奮戰的夫妻相比,我倆還是幸運的,至少每天還能待在一起。」 王景林說。
市場監管人「逆向前行」,飯店、藥店、商超都是他們的「戰場」
朱大治 記者 李佳琪
疫情就是命令!連日來,哈市市場監管局黨員幹部選擇逆向而行,始終堅守在市場監管的崗位上。哪裡有任務,黨旗就飄揚在在哪裡,黨員就帶頭衝鋒在哪裡,他們的身影始終活躍在餐飲飯店、藥店、商超等監管第一線。
「退役老兵」監管崗位站好最後一班崗
市市場監管局企業信用監管處副處長劉銳今年7月即將退休,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接到任務後,他主動擔當,組織小組成員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日常巡查工作中,嚴格排查,督導商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強協調、準確統計監管情況。在戰「疫」面前,他帶頭工作在第一線,以實際行動站好最後一班崗。
送給同事的不僅僅是口罩,而是「保護」
由於防護口罩缺乏,很多執法人員在執行任務時把一次性口罩反覆佩戴。智慧財產權保護處副處長韓宇濤把自家僅存的幾隻防霧霾口罩全部拿出來,分給每一位組員。他說:「大家做好自我防護,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韓宇濤稱,市場監管靠執法人員,絕不能讓他們倒下,「要讓同事們健康地上崗,健康地回家,這樣才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平時的口頭語特殊時期說得更頻繁——「讓我來!」
質量發展處一級主任科員陳睿也是一位軍轉幹部,日常工作中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他的口頭語永遠都是「讓我來」。防控疫情期間,陳睿沒有完成不了的工作,協調溝通、排查督導、報表匯總、接送同事都是他那句「讓我來」。
舍小家為大家,「夫妻監管組」撇下孩子毅然上崗
盧大勇、李小奇夫妻二人均為市局工作人員,接到返崗上班通知後,他們把年幼的孩子交給已不再年輕的父母,雙雙返回工作崗位。
盧大勇主動承擔了全組中路途最遠、最偏僻的網格,承擔起道裡片區各小組每天工作情況的收集匯總工作,同時,還肩負著市安委辦安全生產節日大檢查情況的綜合統計上報工作。李小奇在辦公室負責文電運轉工作,越是大戰面前,文件、通知越多越急、工作量越大、要求越嚴,10餘天來,她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7、8點鐘,孩子經常打電話找媽媽。他們在疫情面前放下了小家,扛起了守護市場的責任。
食品協調處劉家龍是第7小組組長,組裡共4人,只有他1名男同志,他既是小組負責人也是組裡的「護花使者」,事事為他人著想,衝在前面,幹在前面,把最苦最累的工作都攬在肩頭。
既當組長又當隊員,每天驅車40多公裡實現巡查全覆蓋
張曉輝和姜小娣兩位組長,在做好組織指揮工作的同時,還主動承擔巡查監管任務,把道路最難走,地處最偏遠、情況最複雜的片區都留給了自己負責。排查督導最遠的臨港經濟區太平鎮、新農鎮,每天要驅車40多公裡,實現巡查督導全覆蓋,宣傳引導無死角。
戰「疫」以來,市市場監管局每名幹部職工都在自己的崗位盡職盡責,恪盡職守。」面對疫情,每一位市場監管人都是抗「疫」戰士,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阿城區平山鹿苑關停全市共關停18處野生動物展演場所
記者 王辛娜
記者從市林草局獲悉,2月5日,市林草局關停了阿城區平山鹿苑,截至於目前,全市18家野生動物展演展示場所全部處於停業狀態。
市林草局指導各地對468家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所按照「五做到」「五到位」要求,做好隔離、封控、消毒、檢疫等疫情防控工作,嚴禁野生動物交易和轉運行為。
森林公安部門指導依蘭縣對1起非法獵捕鳥類案件進行查處。當日,全市共組織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查93次,累計開展巡查1445次。2月5日,全市野生動物疫情零發現、零報告。
巴彥縣有線電視節目全部免費升級二百多個臺隨便看
記者 羅彥坤
5日,巴彥縣廣播電視臺元申廣電巴彥分公司發布通知,為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宣傳工作,豐富百姓居家文化生活,黑龍江省廣播電視傳媒網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哈爾濱元申廣電網絡有限公司決定,在疫情防控期間,巴彥縣有線電視節目免費升級收看,加密節目包全部免密解碼播出。
巴彥鎮及興隆鎮元申廣電數字標清用戶可觀看201個電視頻道,高清用戶可觀看267個電視頻道,巴彥縣農村無線地面數位電視用戶可收看到70個電視頻道。
「若有戰,召必回」絕不是口號雙城退役軍人組建「抗擊疫情服務隊
記者 王東
近日,在雙城區城鄉各路口多了一道防護病毒的「人工屏障」,每一道屏障上都有幾個穿著舊軍裝的老兵,他們用在部隊練就的過硬素質,在疫情阻擊戰中,真正體現出了「若有戰,召必回」的英雄本色。雙城區人武部發出了「退伍不褪色 黨員上一線 築牢疫情防線」活動倡議,退役軍人們組建了一支「抗擊疫情服務隊「。
雙城區承恩街道一支部委員退伍軍人劉雨新接到群發《通知》後,立即報了名。他說,「我曾是軍人,更是黨員,面對疫情,我必須衝鋒在前,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他整理行裝,安頓好家屬,告別父母,驅車從幾十公裡外鄉下第一時間趕到街道報到。
他主動請纓要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還在自己的私家車上安裝一個車載喇叭,懸掛醒目的宣傳標誌,和村(社區)幹部、鄉村醫生走街串戶全面排查摸清流動人員、近期返鄉人員的相關情況,做到排查、防控無遺漏。
在雙城區每一處交通要道執勤點,都幾名退伍軍人同交警、交管、公安、醫護人員組成聯合工作小組,投入到抗擊疫情的工作中,用行動詮釋「退伍不褪色、轉業不轉志」的錚錚誓言。
雙城81歲老奶奶說話大家都聽村裡戰「疫」,年輕人找到榜樣
王立春 記者 王東
「我不累,我也不怕,能為抗擊疫情出力是應該的。」有人來勸,雙城區希勤村81歲的劉孝珍老奶奶就這樣回答。疫情來襲,老奶奶每天都在村裡宣傳疫情防範安全知識,她說話大家都聽。
劉孝珍曾榮獲黑龍江省勞動模範、黑龍江省三八紅旗手,參加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老奶奶在村裡那是相當有威望,特別受大家尊重,她說的話大家都很信服。現在,老奶奶每天都為村裡防疫的事操著心,怕鄉親們大意,老奶奶每天都要把自己掌握的防疫知識、疫情防控信息給大家說一說,真別說,大喇叭裡老奶奶一發聲,大家都認真地聽著。老奶奶為村裡操心,家人都很支持,只是兒子、兒媳準備好飯菜不知要熱多少遍,才能等到老人回家。
村黨支部書記羅正龍說,在劉孝珍老奶奶帶動下,村裡的黨員自發向黨支部提出申請,成立了黨員宣傳服務隊,又有一批年青上進的力量湧現出來,退役軍人、大學生等組成了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他們幫助村幹部穩控重點人群,還協助雙城區希勤鄉嚴防嚴控嚴排查。
呼蘭區在主城區設立35個卡點嚴防死守築牢疫情防控線
紀雲鵬 白銘波 記者 尹明
為全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呼蘭區緊急行動,精準設卡、嚴防死守,築牢疫情防控線。
2月5日,呼蘭區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指揮部向全區人民群眾發布了《關於呼蘭區主城區及相鄰區域實行道路交通管制的公告第3號》和《關於呼蘭區全域實行人員流動及聚集活動管控的公告第4號》。連夜抽調了70名街道社區工作人員、210名機關幹部、105名公安幹警和黨員、團員志願者450名,在主城區5個街道設立35個卡點。
依據卡點分布全區成立了35個管控工作小組上崗執勤,每個小組配備15人,其中街道(社區)工作人員2名、機關管幹部6名、公安幹警3名和志願者4名。各個工作組每天早上7點至晚上20點在崗,通過共同值守、共同管理,做好做實人員登記和居民勸返工作,區分安分局實行警車街面巡邏管控以及警車廣播,在主城區5個街道轄區巡迴流動宣傳公告內容,擴大群眾防疫知曉率。同時,充分發揮群防群治工作力量,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實行街長、網格長、樓長包保責任制,進一步做好社區、居民單元樓的封閉式管理,禁止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
經過各個防控工作組嚴防死守和共同努力,居民防範疫情意識明顯增強,城區街道行人和車輛明顯減少,為切實維護治安秩序,築牢防控疫情的良好環境創造了安全堡壘。
一家三口齊上陣 著不同制服打同一場戰役
紀雲鵬 記者 尹明
藏青藍遇上天使白,不同的顏色,相同的使命。他們是疫情防疫的捍衛者,他們是人民健康的守護神,他們是父子、母子、夫妻,他們更是共同抗擊疫情、並肩作戰的戰友。2020年新春伊始,一場讓人始料未及的疫情席捲全國當呼蘭區實施全區域人員流動管控時,作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楊海洋一家三口共同踏上了抗擊疫情的一線戰場,堅守在防控巡邏的崗位上。
楊海洋,中共黨員,呼蘭團區委工作,妻子陳蕾,中共黨員,呼蘭區供銷合作社工作,兒子楊雨辰是一名在校高中生,共青團員。在疫情暴發時,一家三口,主動請戰參加防控巡邏,迅速投入到一線的抗擊疫情的戰鬥中。
黨員要主動站到最前線!這是楊海洋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作為一名共產黨黨員,他和妻子在每天既要照顧好家裡的老人,又要按時到卡點巡邏、執勤,每天不間斷對所在區域內的人員進行勸導,夫妻兩一邊照顧家一邊輪流上崗,在巡邏中他們總會不厭其煩地提醒,提醒群眾外出佩戴口罩,除特殊情況外儘量不要外出。兒子楊雨辰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呼蘭區青年防疫志願者招募公告後,便主動報名參加防疫巡邏工作,決定為區域疫情防疫奉獻青春的力量。
這個春節,對於中國來說是特別的,偌大的中國,來自四面八方的心緊緊相連;而對於這個小小的三口之家,更加顯得獨一無二。今年少了一份團聚的溫馨,但多了一份堅守的責任。他們奮鬥在不同的崗位上,只為了一個同樣的目標:打贏這場艱難的疫情狙擊戰。時刻以一個黨員、團員的先進性嚴格要求自己,扎紮實實,無怨無悔投入到防疫工作中,為黨旗添彩,為團旗爭光!
「感謝街道幹部為我們這些老弱病殘送來米麵菜!」
記者 張焱
「我正發愁呢。沒想到,你們送來這麼多食物。謝謝!」 松北區松浦街道北岸啟程社區低保戶老宋感激地說。老宋常年臥病在床,與年邁的母親一起生活。社區幹部閆國臣和辛晶為他們送去了消毒液、口罩、白面、豆油及蔬菜等生活用品,並叮囑他們非常時期,有困難找社區。
哈爾濱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第8號公告發出後,松北區松浦街道在嚴守小區(村屯)關的同時,要求各社區、村屯對有困難的居民群眾時刻關注,在排查中重點關注低保、失獨家庭、孤寡老人在防疫期間是否存在困難,要關心他們的生活、身體健康狀況。
「太感謝了,我家的菜確實松浦街道松浦街道松浦街道黎明村五保戶老王年老病重,村黨支部書記李文廣第一時間帶領兩委成員前往老王和其他五戶低保戶家中送去米、面、油,在這防控的特殊時期為他們送去黨的溫暖。並叮囑他們現在是冠狀病毒傳播的非常時期,不要出門,有什麼事都可以聯繫村裡。
針對受疫情影響生活不便的困難村民,紅星村黨支部書記趙文川帶領兩委成員逐一排查本村的低保戶、五保戶,詢問他們是否有困難。老黎是紅星村孤寡老人,老伴已過世,年歲較大體弱多病,村裡為老黎這樣的困難群眾送去生活必需品,並且告訴他們現在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千萬不要出門,不要聚集,村裡也會派專人定期為他們解決困難。
這些困難群眾表示,在疫情肆虐的時期,黨和政府格外關心他們,他們感覺無比溫暖。
阿城確保「街長制」巡控無死角,各責任區外出人員人人必檢、無證車輛全面禁行
劉祿新 記者 王鐵軍
6日11時,利用勤務間隙,阿城公安分局對當前「街長制」社會面巡控工作進行再部署,全局各科隊責任區「街長」參加會議,以紮實推進「街長制」疫情防控社會面巡控模式,有效阻斷病毒傳播渠道,確保阿城區240餘個居民小區全部有效封閉管理到位。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嚴峻形勢,自2月3日開始,阿城公安分局創新勤務模式,3大警種,19個派出所,15個機關科室,320餘名警力,在全區30餘條一、二、三類街道和小區巷路,鄉鎮村路,設立120餘個動態巡控點位,各單位一把手擔任「街長」,全力開展巡邏防控工作,並率先對240餘個居民小區實行24小時封閉管理,無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通行證人員、車輛全面禁行。
各責任區「街長」要緊緊圍繞轄區實際情況和特點,採取針對性措施,動態巡控與定點值守相結合。重點部位、關鍵節點,採取警戒帶隔離與物理封控相結合,確保每個責任區只留一個出口,外出人員人人持證人人必檢,無證車輛全面禁行。各責任區要與社區密切聯動,充分發揮群防群治作用,確保「街長制」社會面巡控無死角、全覆蓋。
由於近日阿城區遭遇入冬以來最強寒流,夜間最低溫度跌破零下30℃,為全力夯實「街長制」社會面巡控模式,區局黨組又為「街長制」各責任區購置並發放了棉衣、棉帽、手套、反光衣、停車牌等禦寒和警用裝備。
戰嚴寒、抗疫情,舍小家、為大家,一線全體參勤民警、輔警將繼續發揚不怕艱險、連續作戰、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為最終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貢獻公安力量。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劉祿新 紀雲鵬 朱大治 柏凡露 侯憲嶠 趙琪 欒清玉 張玲 徐釗 季守釗 肖潔 記者:梁可心 王東 康福柱 劉姝媛 葉勇 張勵志 梁可心 李佳琪 王辛娜 羅彥坤 張焱 王鐵軍
編輯:劉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