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壹心理創作部 ID:yixinligongkaike
我是一個特別怕拒絕的人,所以我長這麼大,有很多事情都沒敢去做。比如主動跟一個人表白,爭取一份可能性不大的工作,邀請一個朋友一起去參加活動,甚至是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因為「害怕被拒絕」,我錯過了很多好的機會,也失去了人生豐富的可能性。所以,我總是無比羨慕那些無所畏懼的人。
我最羨慕的一個人,叫蔣甲。他6歲時,老師為了讓同學們學會表揚他人組織了一次活動。每位同學都要找一位對象進行表揚,得到表揚的同學可以回到座位上。而蔣甲,是最後一個被剩下的。
「我死也不要再經歷那樣的時刻:在眾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絕。」
那之後,他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沒能完成自己的夢想。拒絕是他的惡夢,困擾了他一生。直到…..他決定主動尋找「被拒絕」的體驗。比如:
向一位陌生人提出借100美元
向漢堡包店店員提出「漢堡包續杯」
請求甜甜圈店幫他做個奧運五環形狀的甜甜圈
捧著一束鮮花敲開陌生人家的門,問是否種到主人家的後院裡去
對一位不認識的大學教授提出,想幫對方去上一堂課……
100多次被拒絕後,他終於不再懼怕「被拒絕」了。
他記錄「被拒100天」經歷的個人網站成為熱門網站,週遊美國做演講,還登上了TED的講臺,出版了自己的書。他的故事影響了數千萬美國人,幫助他們去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被拒創傷與「拒絕敏感度」
我們一定會需要他人的幫忙的時刻,但很多人會懼怕這件事。比如我第一次找一位同事幫忙,他沒有很熱情的回應,而是語氣「冷淡」,有點「迴避」,我就有種強烈的「被拒絕」的感覺。
「他是不想幫我吧」「我是不是煩到他了」「他是對我不爽吧」「他是不是……」內心的擔憂奔湧而出,一發不可收拾。
然後我會在心裡決定一件事情:「好,下次我再也不想找人幫忙了。」每個人特別懼怕拒絕的人,都可能有「被拒創傷」。
「被拒創傷」是遭到拒絕後形成的對拒絕行為的巨大無力感和恐懼感,它可能會導致一個人成為「拒絕敏感者」。
他人毫無意識的表情和舉動,「拒絕敏感者」都會認為他是在拒絕自己。而對於親密的人,他們則很容易從蛛絲馬跡推斷或憑空想像判斷對方的態度冷漠,將種種跡象解釋為:對方故意拒絕自己。
被拒創傷的傷與痛
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感到被拒絕」有關。
(1) 形成低自我價值感和自尊
「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跟別人交往時也低人一等」。
「當我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第一反應就是TA可能不會喜歡我,哦不,是他根本就不會關注到我。」
「他拒絕我,肯定是因為我不夠好。」
「被拒創傷」會直接打破我們的自我價值和自尊,讓人特別害怕被拒絕,讓人從根本上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以及自己被愛的可能:「我不值得被愛。」
(2) 恐懼親密關係
Lauren Howe在對拒絕對親密關係的影響研究中發現,那些傾向於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己的自我身份/自我形象聯繫起來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出現以下2種後果:
痛苦的持續時間會格外長
被拒絕後我們會責問自己「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會讓人拒絕」。而且,從此一想到拒絕自己的人時,仍然悲傷沮喪。即使那件事過去了很久很久。在一小部分人身上,這樣的影響甚至會持續10年以上。
對新的關係產生恐懼,開始質疑「愛」這件事本身
有一部分人單身的原因,是還沒有從「被拒絕」的創傷中走出來。當你因為被拒絕的經歷開始對自我的一部分產生懷疑,你會產生對愛的恐懼,會給自己砌一堵牆,對於進入新的關係感到更加戒備:「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關係都會再一次失敗。」
(3) 影響軀體感受
有一個人只要遇到難題就會莫名其妙地頭疼。通過自由聯想,他回憶起小時候,只要做不出題媽媽就在後腦勺「啪」地打他一下,這個記憶一直封存在那裡。從此,只要他碰到難題或沒有自信時,相同部位就會出現疼痛的感覺。
在那一刻,幼時被懲罰的感受重現了,變成了一種軀體的記憶。所以,有些人在被拒絕和害怕被拒絕時,身體會有相應的不適反應,這是因為創傷會影響我們軀體的感受。
Romero Canyas 等認為個體在早期成長中的拒絕經驗會使他們形成一種對他人會拒絕自己的焦慮預期。
(1)控制型,高壓型教養方式:「不準說不」
怕說「不」的人,在他過去經歷和人際環境中,一定存在「不許你」太多。這跟「獨斷專權」高壓型的教養方式有關。
如果父母或老師不許你自由思考,那你的所作所為無形中被一種勢力控制,總是聽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會…」的指引,腦海容納了與「不」相關的內容,為避免違犯「不」的懲罰,個性裡會漸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
這樣的人在遭到別人說「不」時,就會感覺非常痛苦。
(2)不安全依戀水平越高,拒絕敏感性越高
Erozkan(2009)發現安全依戀的水平越高,即親子依戀的質量越高,拒絕敏感性越低。不安全依戀的水平越高,人們拒絕敏感性越高。
如果幼時我們處在不安全的依戀環境中,父母對孩子正常的、必須的心理需求是一種淡漠、忽視或不恰當的拒絕態度,那孩子長大後會轉化成對他人拒絕的焦慮性預期,即焦慮於被對方拒絕。
久而久之,這種焦慮性預期會內化為我們自己的一種工作模式,在後續的社會交往中逐漸得到強化,變得越來越害怕拒絕。
(3) 文化影響——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受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影響,原本就自卑的人,在一個講究面子的環境裡會備受人際焦慮折磨。
他們習慣於是活在別人的印象中,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評價上的,在人際交往時他們會高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反應,他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
一旦遭遇拒絕的行為,就會覺得非常「傷自尊」,從而害怕被拒絕。
培養「心理彈性」,利用行為改變一切
(1)梳理自己的「創傷事件」
找到創傷的根源,這是療愈的開始。
蔣甲感受到自己「害怕拒絕」時就意識到,童年經歷大部分造成的他的「被拒創傷」。
之後他開始在網絡上尋找解決辦法他搜索「怎麼克服被拒絕的恐懼」查閱了大量心理文章,了解到關於恐懼和痛苦的來源,這些都幫助他之後克服「被拒絕」的恐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拒絕敏感度高的人,在童年經歷和成長過程中肯定遇到很多被拒絕的痛苦體驗,我們要試圖去仔細梳理這些製造創傷的體驗。
(2)學會向外歸因
史丹福大學Lauren Howe等人的研究把人們在面對拒絕時的反應分為了兩類:一類人會傾向於向內歸因,他們會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我認同聯繫起來,會認為「拒絕」事件某種程度上定義了他們。
另一種人則認為,被拒絕這件事和自己的關係並不大,傾向於從外部歸因。面對拒絕,向內歸因會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Lauren Howe讓891名參與者反思自己被親密的人拒絕的經歷。結果發現,一部分人覺得,是對方發現了自己身上某種非常不受歡迎的「缺點」而拒絕了他們。然後他們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甚至質疑自己的基本價值。
「我猜是我太粘人,所以才把Ta給嚇跑了。」
「是我過分敏感,所以在他推開我之前,我已經推開了他。」
「自私、貪婪、佔有欲太強——是我個性中的某些東西毀掉了我的幸福。」
「我這樣的人不配擁有幸福。」
我們要學會按照客觀事實向外歸因,弱化被拒絕這件事和自己的關係。因為,某些情況下,被拒絕的確是一件不可預測的、受外力控制的事情,並非是由一個人決定和改變的。
(3)行為改變——多嘗試被「拒絕」
就如賈甲做的一樣,他發現那些認知療法或心理暗示對自己有太大用處時,他開始用行動去「習慣」被拒絕。 不斷的練習後,他對「被拒絕」的抗拒和恐懼的反應會越來越小,直到最後完美克服。
以前,他遇到一點小小的拒絕,就會撒腿就跑。但後來他在遭到拒絕之後可以把「不行」變成「行」。
(4)培養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的英文是「resilience」,跳回、彈回的意思。
APA HelpCenter(2002)提出「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它意味著從困難經歷中「恢復過來」。
心理彈性會使逆境對個體的消極影響最小化,使個體適應和成長最大化。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人生經歷裡積累了一些「被拒創傷」,並且深受其擾。但這個問題並不可怕,就像蔣甲一樣,我每天都在尋求機會去「被拒絕」。
例如,上周我主動的請一個人幫我修改稿件,主動的邀請一個朋友來家裡聊天,也主動的報名了一個藝術項目的志願者……..
直到有一天,我相信我們都能克服「被拒創傷」,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因害怕「被拒絕」在人生裡錯過、後悔和遺憾。
就如我最喜歡的一段話:
「唱歌吧,就像沒有人聆聽一樣」
「跳舞吧,就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去愛吧,就像沒有受過傷一樣」
可關注微信公眾號後回復相應數字:
153-療愈之聲:用聲音和歌唱來療愈傷痛,獲得寧靜
167-我是誰?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
168-心理的黑洞是靈魂的重生
179-取悅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181-不要試圖去了解別人,試著了解你自己
專注於身心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