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被拒絕,所以選擇什麼都不做」

2021-03-01 紫色菩提

作者丨壹心理創作部 ID:yixinligongkaike

我是一個特別怕拒絕的人,所以我長這麼大,有很多事情都沒敢去做。比如主動跟一個人表白,爭取一份可能性不大的工作,邀請一個朋友一起去參加活動,甚至是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因為「害怕被拒絕」,我錯過了很多好的機會,也失去了人生豐富的可能性。所以,我總是無比羨慕那些無所畏懼的人。

 


我最羨慕的一個人,叫蔣甲。他6歲時,老師為了讓同學們學會表揚他人組織了一次活動。每位同學都要找一位對象進行表揚,得到表揚的同學可以回到座位上。而蔣甲,是最後一個被剩下的。

 

「我死也不要再經歷那樣的時刻:在眾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絕。」

 

那之後,他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沒能完成自己的夢想。拒絕是他的惡夢,困擾了他一生。直到…..他決定主動尋找「被拒絕」的體驗。比如:

 

向一位陌生人提出借100美元

向漢堡包店店員提出「漢堡包續杯」

 

請求甜甜圈店幫他做個奧運五環形狀的甜甜圈

 

捧著一束鮮花敲開陌生人家的門,問是否種到主人家的後院裡去

 

對一位不認識的大學教授提出,想幫對方去上一堂課…… 

 

100多次被拒絕後,他終於不再懼怕「被拒絕」了。

 

他記錄「被拒100天」經歷的個人網站成為熱門網站,週遊美國做演講,還登上了TED的講臺,出版了自己的書。他的故事影響了數千萬美國人,幫助他們去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被拒創傷與「拒絕敏感度」

 

我們一定會需要他人的幫忙的時刻,但很多人會懼怕這件事。比如我第一次找一位同事幫忙,他沒有很熱情的回應,而是語氣「冷淡」,有點「迴避」,我就有種強烈的「被拒絕」的感覺。

 

「他是不想幫我吧」「我是不是煩到他了」「他是對我不爽吧」「他是不是……」內心的擔憂奔湧而出,一發不可收拾。

 

然後我會在心裡決定一件事情:「好,下次我再也不想找人幫忙了。」每個人特別懼怕拒絕的人,都可能有「被拒創傷」。

 

「被拒創傷」是遭到拒絕後形成的對拒絕行為的巨大無力感和恐懼感,它可能會導致一個人成為「拒絕敏感者」。

 

他人毫無意識的表情和舉動,「拒絕敏感者」都會認為他是在拒絕自己。而對於親密的人,他們則很容易從蛛絲馬跡推斷或憑空想像判斷對方的態度冷漠,將種種跡象解釋為:對方故意拒絕自己。

被拒創傷的傷與痛

  

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感到被拒絕」有關。

 

(1) 形成低自我價值感和自尊 

 

「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跟別人交往時也低人一等」。

 

「當我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第一反應就是TA可能不會喜歡我,哦不,是他根本就不會關注到我。」

 

「他拒絕我,肯定是因為我不夠好。」

 

「被拒創傷」會直接打破我們的自我價值和自尊,讓人特別害怕被拒絕,讓人從根本上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以及自己被愛的可能:「我不值得被愛。」

 

(2) 恐懼親密關係 

 

Lauren Howe在對拒絕對親密關係的影響研究中發現,那些傾向於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己的自我身份/自我形象聯繫起來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出現以下2種後果:

 

痛苦的持續時間會格外長

 

被拒絕後我們會責問自己「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會讓人拒絕」。而且,從此一想到拒絕自己的人時,仍然悲傷沮喪。即使那件事過去了很久很久。在一小部分人身上,這樣的影響甚至會持續10年以上。

 

對新的關係產生恐懼,開始質疑「愛」這件事本身

 

有一部分人單身的原因,是還沒有從「被拒絕」的創傷中走出來。當你因為被拒絕的經歷開始對自我的一部分產生懷疑,你會產生對愛的恐懼,會給自己砌一堵牆,對於進入新的關係感到更加戒備:「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關係都會再一次失敗。」

 

(3) 影響軀體感受 

 

有一個人只要遇到難題就會莫名其妙地頭疼。通過自由聯想,他回憶起小時候,只要做不出題媽媽就在後腦勺「啪」地打他一下,這個記憶一直封存在那裡。從此,只要他碰到難題或沒有自信時,相同部位就會出現疼痛的感覺。

 

在那一刻,幼時被懲罰的感受重現了,變成了一種軀體的記憶。所以,有些人在被拒絕和害怕被拒絕時,身體會有相應的不適反應,這是因為創傷會影響我們軀體的感受。 

 

Romero Canyas 等認為個體在早期成長中的拒絕經驗會使他們形成一種對他人會拒絕自己的焦慮預期。

 

(1)控制型,高壓型教養方式:「不準說不」

 

怕說「不」的人,在他過去經歷和人際環境中,一定存在「不許你」太多。這跟「獨斷專權」高壓型的教養方式有關。

 

如果父母或老師不許你自由思考,那你的所作所為無形中被一種勢力控制,總是聽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會…」的指引,腦海容納了與「不」相關的內容,為避免違犯「不」的懲罰,個性裡會漸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

 

這樣的人在遭到別人說「不」時,就會感覺非常痛苦。

 

(2)不安全依戀水平越高,拒絕敏感性越高

 

Erozkan(2009)發現安全依戀的水平越高,即親子依戀的質量越高,拒絕敏感性越低。不安全依戀的水平越高,人們拒絕敏感性越高。

 

如果幼時我們處在不安全的依戀環境中,父母對孩子正常的、必須的心理需求是一種淡漠、忽視或不恰當的拒絕態度,那孩子長大後會轉化成對他人拒絕的焦慮性預期,即焦慮於被對方拒絕。

 

久而久之,這種焦慮性預期會內化為我們自己的一種工作模式,在後續的社會交往中逐漸得到強化,變得越來越害怕拒絕。

 

(3) 文化影響——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受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影響,原本就自卑的人,在一個講究面子的環境裡會備受人際焦慮折磨。

 

他們習慣於是活在別人的印象中,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評價上的,在人際交往時他們會高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反應,他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

 

一旦遭遇拒絕的行為,就會覺得非常「傷自尊」,從而害怕被拒絕。 

 

培養「心理彈性」,利用行為改變一切

 

(1)梳理自己的「創傷事件」

 

找到創傷的根源,這是療愈的開始。

 

蔣甲感受到自己「害怕拒絕」時就意識到,童年經歷大部分造成的他的「被拒創傷」。

 

之後他開始在網絡上尋找解決辦法他搜索「怎麼克服被拒絕的恐懼」查閱了大量心理文章,了解到關於恐懼和痛苦的來源,這些都幫助他之後克服「被拒絕」的恐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拒絕敏感度高的人,在童年經歷和成長過程中肯定遇到很多被拒絕的痛苦體驗,我們要試圖去仔細梳理這些製造創傷的體驗。

 

(2)學會向外歸因

  

史丹福大學Lauren Howe等人的研究把人們在面對拒絕時的反應分為了兩類:一類人會傾向於向內歸因,他們會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我認同聯繫起來,會認為「拒絕」事件某種程度上定義了他們。

 

另一種人則認為,被拒絕這件事和自己的關係並不大,傾向於從外部歸因。面對拒絕,向內歸因會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Lauren Howe讓891名參與者反思自己被親密的人拒絕的經歷。結果發現,一部分人覺得,是對方發現了自己身上某種非常不受歡迎的「缺點」而拒絕了他們。然後他們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甚至質疑自己的基本價值。

 

「我猜是我太粘人,所以才把Ta給嚇跑了。」

 

「是我過分敏感,所以在他推開我之前,我已經推開了他。」

 

 「自私、貪婪、佔有欲太強——是我個性中的某些東西毀掉了我的幸福。」

 

「我這樣的人不配擁有幸福。」

 

我們要學會按照客觀事實向外歸因,弱化被拒絕這件事和自己的關係。因為,某些情況下,被拒絕的確是一件不可預測的、受外力控制的事情,並非是由一個人決定和改變的。

 

(3)行為改變——多嘗試被「拒絕」

 

就如賈甲做的一樣,他發現那些認知療法或心理暗示對自己有太大用處時,他開始用行動去「習慣」被拒絕。 不斷的練習後,他對「被拒絕」的抗拒和恐懼的反應會越來越小,直到最後完美克服。

 

以前,他遇到一點小小的拒絕,就會撒腿就跑。但後來他在遭到拒絕之後可以把「不行」變成「行」。

 

(4)培養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的英文是「resilience」,跳回、彈回的意思。

 

APA HelpCenter(2002)提出「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它意味著從困難經歷中「恢復過來」。

 

心理彈性會使逆境對個體的消極影響最小化,使個體適應和成長最大化。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人生經歷裡積累了一些「被拒創傷」,並且深受其擾。但這個問題並不可怕,就像蔣甲一樣,我每天都在尋求機會去「被拒絕」。

 

例如,上周我主動的請一個人幫我修改稿件,主動的邀請一個朋友來家裡聊天,也主動的報名了一個藝術項目的志願者……..

 

直到有一天,我相信我們都能克服「被拒創傷」,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因害怕「被拒絕」在人生裡錯過、後悔和遺憾。

 

就如我最喜歡的一段話:

 

「唱歌吧,就像沒有人聆聽一樣」

「跳舞吧,就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去愛吧,就像沒有受過傷一樣」

可關注微信公眾號後回復相應數字:

153-療愈之聲:用聲音和歌唱來療愈傷痛,獲得寧靜

167-我是誰?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

168-心理的黑洞是靈魂的重生

179-取悅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181-不要試圖去了解別人,試著了解你自己

專注於身心靈成長


相關焦點

  • 「我不願意,所以我拒絕.」
    一次也就算了,但往後卻接二連三地都這樣推給小A。小A終於發現,很多時候他們只是在一味地逃避作業罷了。但當小組的成員們又對她說道:「我最近有點忙,可以幫我做嗎?」或者「我這part好難,幫我做一下。」的時候,小A的回答依舊是:「好」。於是,小A又因為小組作業連著幾天熬到半夜,做著別人的part,交上寫著所有小組成員名字的作業,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 你,害怕被拒絕嗎
    害怕被拒絕就會讓自己陷入一種總是什麼事都不好意思說出口的困境一個問題或請求還沒問之前心中總有個聲音隱隱約約地告訴自己「不行」當你顫顫巍巍地說出口果然如你所料被拒絕了 當年6歲的他,經歷的那件事,始終在他的心裡隱隱作痛,讓他一直害怕被拒絕。縱然在14歲的時候有雄心壯志,卻因為恐懼而一步步錯失機會。 終於在妻子的鼓勵下,他決定給自己6個月的時間去創業,向夢想踏出第一步,沒人知道當時他心裡有多忐忑!這麼多年,他早已習慣選擇不會被拒絕的路,此時的他如同一個盲人,要摸著路前行。
  • 品讀《心靈捕手》影片中的內涵,你說害怕凋零,所以拒絕開始!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一直擁有永恆的快樂,如果為了避免而放棄幸福那是得不償失的,這樣的我們會漸漸迷失在冷漠和孤獨之中,成為漂泊世界中的一枚精緻的鏡子,面對著赤裸裸的自己,不痛不癢、不喜不悲,這樣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而言?
  • 真正優秀的人,從不害怕被人拒絕
    但是這種擔憂又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會讓你相信別人因為各種原因,不會接受你。比如,想邀請喜歡的女生出去看電影,但是害怕他不喜歡你,所以沒有去邀請;又比如,在工作中,你跟同事共同完成一個項目,然後害怕別人覺得你說的不對,你並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更有甚者,害怕別人覺得自己穿新衣服不好看,所以連剛買的新衣服都置之高閣。
  • 生過寶寶以後,我對自己的身材非常失望,所以每次都拒絕同房
    導讀:生過寶寶以後,我對自己的身材非常失望,所以每次都拒絕同房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生過寶寶以後,我對自己的身材非常失望,所以每次都拒絕同房!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因為害怕被拒絕,我變成了一個不敢認真的人
    被拒絕時,有的人感到被否定,有的感到被冷落,有的感到被冒犯,有的感到被排斥……被拒絕會帶來千百種感受,絕大部分都讓人覺得不!舒!服!如果我們經常停留在舒適圈中,這恐怕也是害怕被拒絕的體現之一。在新事物和新體驗面前,我們不了解新的環境,同時也是不被了解的個體——空氣中的不確定性意味著被拒絕可能性增大,且更不可控。
  • 你害怕被拒絕嗎,一個被拒絕一百天改變命運的故事
    我敢肯定的說,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害怕被拒絕的恐懼中,這和地位權勢無關,可能源於更深層次的人性,這種害怕被拒絕的恐懼極有可能讓我們錯失許多機會和美好,如果能改變這種心態,一定會改變我們的命運。這個道理以前我也模糊的知道,遇到心儀的對象或者好工作,因為害怕拒絕而不敢開口行動,這樣的經歷可能很多人都有,但讓我發出以上感慨的是最近看到的一個被拒絕100天的實驗,從這個實驗中,我受益良多,相信你也一樣。
  • 維埃拉:我不害怕失敗,我確信自己想做什麼
    「我很喜歡這裡。儘管就結果而言,這肯定不是我之前預計的。」維埃拉談到了目前的情況,「從積分榜上看,我們做的不夠好。但我從不害怕失敗,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俱樂部,而我自己也是。我確信我想做什麼,改變什麼。」「阿蘭(聖-馬克西姆)需要大家的支持。其他人需要在後場能夠出球。」維埃拉補充到。
  • 夜讀| 你什麼道理都懂,所以一事無成(有聲)
    網際網路時代,海量的信息和資訊每天都撲面而來,天文地理,醫學養生,學習方法,娛樂八卦,人生道理,只要你想,你可以隨時獲得最全面,最權威的資料,我們仿佛一下子變成了通曉萬物的人。聽到什麼觀點和道理,我們都不覺得新鮮,別人一張嘴,我們早已準備好「那個我知道」,「這個我聽說過」,「你說的我都懂」 來回應對方。
  • TED演講:我從被拒絕的100天裡學到了什麼
    而且這種尷尬一點都不好笑。電視上演的那些尷尬時刻,非常好笑。但那天一點都不好笑。所以那是一個版本的我,我死也不要再次經歷這種事情——在眾目睽睽下被拒絕。這是一個版本。時間快進8年。比爾·蓋茨來到我的家鄉——中國北京——做演講。我看了他的演講,就被他深深迷住了。我想,哇,我找到了人生目標。
  • 我和「害怕」做朋友
    儘管我知道,那不過是個意外。」 害怕還像一個巨大的屏障,把小女孩緊緊抱在自己懷裡,把旁邊的同學都隔離開。 害怕看起來是在保護小女孩,卻也讓小女孩與同學們疏遠,失去了交流和交朋友的機會。 對於剛剛到陌生環境的孩子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只會加劇他們的緊張和不安情緒。
  • 每天都恐懼上班,害怕被領導罵,害怕工作做不好?這是什麼心理?
    你是否每天上班都很害怕去上班,害怕今天被領導罵,害怕工作做不好等等?初入職場的人無不是是感同身受,這種如履薄冰、誠惶誠恐的現象,是不少職場人士最真實的寫照。然而這種情況,會為職場人士帶來極為負面的影響,如何緩和化解這種心理情緒尤為關鍵。
  • 因為害怕結束,就拒絕所有的開始!你是這樣的人嗎?
    這就是耳熟能詳的,「因為害怕結束,就拒絕所有的開始」。這一方面與我們的文化有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愛字是不可以輕易說出口的,愛的表達,常常與輕浮與色情掛上鉤,所以,即便是在親人之間,表達愛的情感時,也更多的會被採用一些比較間接的方式,比如給所愛的人買禮物,或是做美食,但很難鄭重的告訴對方「我愛你
  • 我喜歡你啊,所以不想只跟你做朋友
    在這個世界上,被追求的人永遠都不會知道,那句「我喜歡你」需要花費多少的勇氣開口,多堅強的心來承受。所以你要麼接受我,要麼拒絕我。千萬不要跟我說「我們只做朋友。」告白的時候,很多人都告訴自己「喜歡就要告白,大不了連朋友都做不成。」可我根本就不缺朋友,我只缺你。我們所有人都會害怕,告白之後,連朋友都沒得做了。但我很認真的問你。如果在告白之後,ta不想接受你,只想和你做朋友,你會答應嗎?
  • 害怕失敗,是拒絕成長的開始
    長大後的我們開始拒絕「摔跤」,因為我們懼怕「摔跤」後的醜像遭人恥笑,我們更害怕狠狠「摔跤」後卻是一無所得。我們拒絕外界的傷害,用保護膜將自己包裹起來與外界隔絕,但殊不知這層防禦雖然暫時保護了你的「安全」,但也徹底阻礙了你的成長。李嘉誠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
  • 因為怕鬼,我被送進精神病院:怕鬼的人,潛意識都在害怕什麼?
    有這樣一個來訪者:他在職場上,害怕和領導溝通,不懂得拒絕他人,不敢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心裡有想法也不敢說出來,害怕別人對自己有看法。就算遇到不懂的問題,因為害怕被責怪被質疑,都會隱瞞不說,最後捅出大簍子才後悔不已,所以,自己一直是最吃虧的一個......當被問到他到底在害怕什麼時,他只回答了 3 個字:不知道。經過諮詢師剖析才發現,這是他的潛意識在作祟:小時候,父母嚴厲要求他,打他,罵他,他對家裡的父母,是害怕的。
  • 做讓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會消失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沒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斷培養的信心,這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別為失敗找理由,多為成功找方法,行動是治癒恐懼最好的良藥,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養恐懼,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時間是最不費力的事。
  • 我最害怕的事:臨死前,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
    如果連這個都不知道,那你每天折騰這些,都算什麼事,有什麼意義和必要呢?想到這些,我突然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不得了,迫切想知道原因。因為一旦自己想不明白,我就會喪失所有動力,什麼也不想幹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 我害怕做會計的人——小霞會計
    面對那些數字和表格,我好似不知道冬天從哪天開始,只會感覺夜的黑越來越漫長。我害怕做會計的人。一和他們談天,我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隱藏我的無知,他們用一張張數據透視表和一幀幀傲人的數理邏輯擊碎了我的自信。而我,是個只學會了幾個快捷鍵的菜鳥。我所擁有的內涵是什麼?
  • 追女生老被拒絕是什麼原因?自負自卑是關鍵
    追女生被拒絕是很正常的,畢竟現在男女比例失調,女生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但如果追女生老被拒絕這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追女生老被拒絕是什麼原因呢?1、不敢嘗試很多人都有這個心態,就是我們走在大街上,遇到喜歡的女生不敢上前打招呼,遇到比自己高的條件好的就覺得別人一定看不上自己,遇到有比自己更好的男生在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就會自卑。其實我們分析一下,這就是害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