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有人,最最重要的關係是:依戀關係,起源於童年早期的「親子依戀」。
所謂親子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幼兒和他的主要照顧者(主要指媽媽)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聯繫。
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是建立親子依戀關係最最關鍵的黃金時期。過了這個時期進入幼兒園,那麼首先面臨的就是「分離焦慮」,並會由此影響到孩子人生的第一次社會關係模型的健康成型,那麼此後的一生,都會被這種缺陷帶來的影響所拖累。
所以有心理學家說,人一生中最初三年的重要性,超過了以後若干年的總和。
這不是誇張的說法,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大量的成年人,因為無法與父母建立真正的依戀關係,他們難以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愛和支持,也很難與其他人建立戀愛關係、夫妻關係,在這些人的世界裡,「朋友」是相對最親近的人,或者乾脆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交往成各種「利益導向」的聯合體,而內心難以體會到真正的「幸福」「甜蜜」的親情,整個人感覺沒有岸可靠,沒有人可以依託……
缺乏安全感的人在試圖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問題:
有的會使勁地討好別人,以為對方高興了,自己就安全了;但是又覺得自己沒有被對方照顧到,感覺自己一味的付出很不公平……有的會戰戰兢兢、疑心重重,隨時擔心自己被拋棄,小心翼翼的靠近,同時隨時準備逃跑;有的盲目期待天下會有一個不用自己說話,就完全懂自己、愛自己,無限包容自己的人出現。有的人客觀條件很好,口才、能力都不錯,但卻單身很久,原來他認為向他表白的異性不是對他不了解——他覺得對方是心血來潮不靠譜;就是覺得對方對自己太了解——而自己對別人不了解,卻又不行動去了解,反而覺得對方沒有誠意……七挑八選,其實是自己對發展親密關係存在著巨大的恐懼,不敢向前邁出一步。有的不斷挑剔和挑釁,一直在試探對方容忍的底線和邊界,就好像我那個朋友的老公,要通過不斷否定別人,通過證明自己比對方優越,才能確認自己的價值……親密關係對人的一生有多重要?
打個比方,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吃甜食,糖會帶來快樂的感覺,但是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對甜味的味覺,那不管多好的甜點對他來說都味同嚼蠟。
親密關係就是我們人生情感的「甜味覺」。親子依戀的質量決定了它的功能。
這麼重要的東西,我們怎麼會丟失它呢?
這些創傷就像是黑洞,不斷吸走孩子個人發展的能量,阻礙他們的人生向著幸福和成功的方向前進。
依戀理論的創始人鮑爾比在1981年去世前發布的重要結論中說:
如果一個人沒有與他人建立起依戀關係,將會終其一生尋找。但更要命的是,他還不一定能找得到……
如果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重複地經歷這些創傷得不到修復,隨著時間的累積,舊仇新傷會繼續增加孩子與父母重新建立好關係的困難,讓孩子在愛與恨之間撕扯,長期經受自我衝突的折磨。同時,兩代人長期處於一種無法相互理解的狀態,彼此相親卻又無法靠近,糾結而痛苦,成為「像敵人一樣的親人」。
就像有人所說:所有的父母都在等孩子的感恩,但孩子卻在等父母的道歉。
不僅如此,由於依戀關係的黑洞得不到填補,孩子長大以後不但自己的婚姻會出現嚴重問題,自己無法獲得幸福,其心理上的依戀創傷會被再傳遞給下一代。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發現,在一個家族中,婚姻失敗的問題會具備極強的遺傳性,這跟DNA無關,是家庭的親密關係模式被一代代複製下去,導致悲傷的結局一再重演。直到有人意識到這種模式的可怕,人為地阻斷它的代際遺傳。
有人說,所有的婚姻,到最後考驗的都是人性。而實際上,我們再往前捋一捋,所有的婚姻,到最後考驗的都是你老爹老娘。他們給了你什麼樣的親密關係,和你建立了何種質量的親密依戀?
怎麼來終止錯誤的輪迴?
我們首先必須承認,孩子的依戀創傷,是父母造成的,只有父母肯承認自己的問題,勇敢地站出來學習、改變,讓孩子的原始初愛得到父母給予的修復或重建,讓這個孩子體驗到不幸中的幸福,才有機會挽回人生路上的重要缺失。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之一,就是趁著他們還未成年、未遠離我們,盡最大努力通過重建高質量的親密關係,來幫他們進行心理修復和滋養,為未來面對挫折而使用的能量罐裡投入一抹親情愛的養分。
父母能及時止損,為孩子的未來做出改變,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那麼對於已經成年的人,還有沒有重建親密關係的機會呢?
幼年親密關係的缺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成年後建立的婚姻伴侶關係來重建。好的婚姻也能有效提升我們對人生的「甜味覺」。
以婚姻形式存在的依戀關係既是對過去最好的修復,也是未來幸福人生的最有力支持。
但這種重建並不是靠運氣就可以實現的。像我那位朋友的老公,他的種種猙獰行徑其實也是潛意識試圖修復創傷的表現,但是他做的一切都出於已經形成的病態模式,如果沒有人告訴他正確的做法,他不但修復不了自己,還會把愛人和家庭也拖進黑洞。
他需要首先建立新的觀念、有行動力、發展良性關係的模式……
他需要從某處「移置」來建立好的依戀(安全感)的系統方式。
在修復的過程中,專業幫助必不可少。
經國外心理學專家幾十年的研究,依戀理論作為基礎理論,普遍的被各種心理治療流派所廣泛使用,既是評估心理健康、心理問題的標準,又是進行治療,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治療的基本方法。
這個夏天,由我國資深心理專家非比老師親自帶領的依戀(安全感)工作坊,將為所有受到依戀關係創傷困擾的人帶來修復親密關係、提升生命質量的重大契機。
FCPI 非比兒童心理創始人非比老師本人及專業課程得到英國特許兒童心理學家和 (英國倫敦)PIC 機構認可。FCPI 非比兒童心理是國內第一個被外國兒童心理專業機構認證的中國單位。非比依戀(安全感)重建工作坊通過3天(理論+訓練+自我分析)+2天(重建修復+模式再建+示範),由非比老師親自帶領團體,開啟全新的人生鍛造之旅,引領大家進入心理成長的神奇世界,為您帶來立體化心理建設,幫您找到幸福人生的密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