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頂級的控衛都有誰?
這個問題應該不難回答,但誰都知道,肯定會有史蒂芬-庫裡。
在當今NBA的同位置球員裡,幾乎有沒人能與他競爭,甚至在所有球員裡,他也是唯一的全票常規賽MVP,要知道,這事連喬丹都沒做到哦。
他也有三個NBA總冠軍,雖然沒有FMVP是比較遺憾,但也無礙他是當代控衛位置上最成功的球員,本來想加上之一,但仔細一想,好像沒什麼理由。
那麼,事實誰都知道,但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庫裡能成為當代最頂級的控衛呢?
比較常規的說法一般是這些:
比如庫裡的三分球很跨時代,金州勇士的陣容是歷史級別,甚至他們也很幸運,選中了核心三巨頭,還能遇上科爾這位伯樂,一起把「投射」這項能力發揚光大,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庫裡也隨之發光發熱。
按照比較常規的說法,這一切就像是水到渠成,宏觀上就是因為陣容強,所以產生了良性結果,庫裡也成為了享受成果的受益者。
但是,除了這些常規說法,我們是否還有可能思考出一些更深層面的邏輯呢?
下面我們就來嘗試一下從庫裡個人的角度,但又不是常規性談「三分球」的角度,去詮釋一下庫裡的頂級控衛之路。
其實啊,庫裡很懂「抽離性思維」,我在上一篇文章「CP3」保羅,為啥莫名其妙成了「四不像」控衛?的結尾簡單說了一下,為什麼庫裡能作為一名控衛在這個時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而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思維抽絲剝繭。
抽離,更多是一種意識,它有什麼用處呢?
可以讓我們用意識去思考,而不是用表象去思考。
比如有些時候我們所說的「同理心」,其實也算是「抽離性思維」,因為這是我們抽離出自身去思考別人處於這種環境下的心理,那就能更接近對方的想法,從而更好完成自身與別人的交流。
庫裡的「抽離」,當然是更接近籃球層面。
很多人說他願意讓權,所以能成功,但有沒有思考過為啥他願意讓權呢?
在杜蘭特和湯普森面前,庫裡作為一名球隊領袖,卻時常願意成為那個無球跑動點,把持球進攻的機會讓給這兩位隊友,其實這就展現出了一種「抽離性思維」。
相比克萊-湯普森而言,庫裡在油漆區以外,三分線以內的持球進攻能力較為遜色,因為一般進入了三分線內,進攻講究的就是偏穩定性,庫裡在身體天賦上沒有優勢,所以我們時常能看到湯普森持球在中距離區域單打,庫裡則在外線無球跑動拉開進攻空間。
數據上的展現也比較明顯,湯普森職業生涯的中距離出手佔比是12.9%,庫裡職業生涯的中距離出手佔比是7.4%,這是很好的參考,因為兩人的NBA職業生涯幾乎一直在一起打球。
至於杜蘭特,只要他在勇士,幾乎取代了庫裡成為第一持球進攻點。
他相比較於庫裡的優勢是攻堅能力,其中體現最明顯的就是面框籃下進攻能力,杜蘭特在勇士進攻最巔峰的那個賽季,籃下出手佔比高達26.7%,籃下投籃命中率高達79.6%,這能讓勇士隊在季後賽中保持「浪」與「穩定」兼備。
這一切的選擇似乎都會讓勇士更有優勢。
說白了,庫裡作為一名控球後衛,他十分了解自己在身體天賦和打法上的弊端,還有自己的職能所在。
首先,能力上,他抽離了自己去看實際。
在靜態天賦上,庫裡遜色於杜蘭特和湯普森,這也意味著在一些特定位置的強攻點上,庫裡的頻繁單打成功率沒有杜蘭特、湯普森高,所以他看到了,也願意讓隊友去彌補自己的缺點,那樣的話,整體上看,別人就不會放大他的弱點。
因為總體來說,能贏球,球隊在那些特定強攻點的位置都能順利打進,別人的潛意識就不會放在庫裡的「弱點」身上,而是勇士整體打得真好。
借別人的手去彌補自身弱點,還能奪冠,這才是頂級控衛該有的大局觀。
其次,何謂「職能」?
作為一名控衛,職能的主旨似乎在於「助攻」,但淺顯點說,助攻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讓球隊整體的進攻更加舒適,這樣思考的話,其結果就不一定只有「助攻」這個起點。
我在上一篇文章也說到過,狀態的根基是觸球機會,因為觸球的機會越多,越有機會喚醒我們平時訓練時的肌肉記憶。
庫裡顯然也能在這方面抽離出自己去看實際,他並沒有像傳統控衛一般「粘球」,非得以自己為持球組織核心,然後去決定球下一步的走向。
他明白讓隊友直接持球去攻,喚醒肌肉記憶,尋找狀態,這才是正向發展邏輯,而不是自己持球喚醒肌肉記憶,然後傳給隊友去攻。
他能還利用無球跑動去拉開空間,為隊友創造更好的持球進攻機會,這一切都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組織進攻能力。
相比較於傳統控衛而言,庫裡的進攻與組織進攻都顯得更有深度,更有靈性,他總是能抽離出自身去看世界的真相,而擁有更清晰的思路,則是控衛一直以來的職責。
事實上,庫裡已經是當代頂級控衛,思維中,他更是改變了很多人對於控衛的傳統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