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北京大學畢業典禮上,鍾南山院士作為校友代表發言。
在這場雲畢業典禮上,他對2020年的北大畢業生提出諸多忠告,最要緊的是終身學習。他原話是這樣說的:
「大學畢業,是一個階段學習的句號,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我現在也在學習。我已為祖國健康服務60年了,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另外的60年,但我起碼要為祖國再服務若干年。畢業生要有熱情和激情,用努力迎接祖國更美麗的明天!」
網友在視頻底下貼出很多熱情感恩的留言:「聽鍾老的,活到老學到老」,確實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常學常新,能保證即使年齡增長,也跟時代不脫節!
終身學習有什麼好處?
臺灣腦科專家、教育家、心理學家洪蘭十分推崇讀書學習,她以一個腦科專家的身份告誡老年人,不要在退休後就滿足於電視節目做沙發土豆,要主動多讀書學習。
因為他們在實驗室通過核磁共振實驗發現,當一個人讀書學習的時候,大腦的海馬回整個區域都是亮的,而當一個人坐在沙發裡看電視的時候,海馬回發亮的區域很小,甚至會萎縮。
大腦的生物學機制是用進廢退,一個保持學習慣性的大腦,更加強健有活力、年輕態,大量實驗也證明,有讀書學習習慣的老人更不容易患老年痴呆。
終身學習的好處,當然不止是推遲大腦和人體的老化程度。對於這個變化加速、日新月異的時代,終身學習的態度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讓一個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保持領先優勢。
羅曼·羅蘭有句話非常著名: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
如果一個人在學習這件事上,敢拿一當十,拒絕學習,裹步不前,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最先遭到碾壓和淘汰的便是這一類人。要想時刻保持不被社會拋棄,活到老學到老,此言不虛。
如何讓孩子自覺自愿終身學習?
作為家長,如果能培養出一個熱愛學習的孩子,那孩子成年後的路就不用擔心了。學習力,是未來時代一個人最核心的競爭力。
擁有學習力,自然就具備了終身成長的思維,科學研究還表明,缺乏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很早就達到自己的邊界,他們所取得的成就遠遠低於他們真實的潛力。換句話講,就是他們還沒成長到自己原本能夠達到的高度,就自動喊停了。
如何培養一個愛學習的孩子?家長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家。這個觀點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已經被反覆論證提及,孩子自打出生後,就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無時無刻不在用他們的方式去探索和學習。
然而,很多父母卻對孩子的學習方式一無所知,武斷打擾孩子的學習,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導致後來很多孩子討厭學習,甚至逃避學習。孩子是通過不斷體驗、模仿去理解這個世界,孩子最初的學習就是遊戲。
培養愛學習的孩子,父母先掃除觀念裡的障礙
大部分父母一提到學習,就會有一些刻板的認知:比如,這個行為主要發生在學校,要有專門的老師組織指導;比如,學習是個很嚴肅、很認真甚至很有難度的事情,需要專心致志,集中精力才能夠做好。
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認識。學習不應該局限在學校和嚴肅的場合裡。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是學習的開關,父母要想讓孩子熱愛學習,首先就是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當孩子提問的時候,不管問題在大人看來如何稀鬆平常,也要忍著對待孩子的發問,鼓勵孩子繼續追問下去。
在保護孩子求知慾這件事上,把三個兒子都送進史丹福大學的陳美齡簡直做到了極致,哪怕她正在廚房燒飯,兒子跑來問她「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她也會關掉火,先是誇張地稱讚兒子提了個好問題,然後拉著他去查找資料,事後還要感謝兒子,讓媽媽也一起跟著學到了新知識。
陳美齡的這種做法,讓孩子體會到了求知的樂趣,感受到了來自媽媽的鼓勵和讚揚,這樣的正向反饋機制一旦建立,他就會不斷從中獲取動力。
培養愛學習的孩子,關鍵是幫助孩子建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安德烈與精神病學家弗朗索瓦·勒洛爾合作寫出一本心理讀物《前如其分的自尊》。這本書探討了跟自尊有關的方方面面,因為自尊影響著我們的很多選擇和決策。其中,父母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幫助我的孩子考上名校?
孩子的學業成績是父母關心的大事。很多研究指出,事實上,父母輔導孩子學習並不會對孩子的學業成績有多大影響,反而是一些不相關的事情,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績。
比如,傾聽孩子的想法,鼓勵他表達自己的觀點,家裡大事徵求孩子的意見,給孩子可自由支配的零花錢等。因為這些事兒,在培養孩子的自尊,孩子的自尊水平越高,學習成績就會越好。
在學習這件事上如魚得水的孩子,會從學習裡獲得他們想要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以及來自同輩和老師長輩們的肯定讚賞目光,那麼他們就會更加專注於學習這件事本身。沒有一個有成就的人物是靠他人管控制約才學習的,他們往往自律到可怕的是熱愛學習的領跑者。
自尊的養分有兩大來源:感覺自己被愛+感覺自己有能力。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給孩子恰如其分的教育養分。只有這樣,孩子才有力量去發展自我意識,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實現。
熟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人不難發現,培養孩子的自尊水平,恰好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五個發展階段,只有滿足了孩子的生理需求,愛與歸屬感的需求,被人尊重的需求,孩子最後才能走到自我實現的臺階。
如果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裡,主觀臆測,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問題,不把孩子當獨立完整的人來尊重對待,孩子像個寵物或者奴隸,不被允許犯錯嘗試,不被允許自主探索和表達想法,那麼他們就會膽怯行事,或者乾脆對探索學習失去興趣。
培養終身學習的孩子,讓孩子早早意識到知識的巨大力量
臺灣著名腦科專家、心理學家洪蘭,1969年去美國讀書,那一年正好趕上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全美學生停課,美國老師把他們這些外國專門召集起來,怕他們英語不好,專門開闢一間禮堂,給他們講解電視直播。老師提醒他們看貴賓席上坐著一個人,飛行員查爾斯·林白。
這讓洪蘭非常驚訝,1927年,飛行員林白駕駛飛機從紐約飛到巴黎,中途並無著陸,他成為跨國大西洋的第一人。她沒有想到這個人居然還活著,並且看到了人類登上月球。在洪蘭的認知裡, 人類從飛機不著陸橫跨大西洋到飛上月球,這中間應該有一個巨大的時間差,沒想到人類居然能進步這麼快這麼大。
這件事情給洪蘭的震撼,超越了她過去高中寫作文讚美知識的力量等等超級多冠冕堂皇的話。人類有文字傳承,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省去了很多探索試錯的成本。因此,洪蘭勸孩子們讀書學習,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走得更遠,攀登更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如果想要孩子對學習孜孜不倦,首先父母就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孩子也會模仿大人,對學習這件事足夠重視,教育孩子要終身學習,教學相長,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應該是一場收穫滿滿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