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各種蟲子也開始活躍了起來。在古人眼裡,蝴蝶、蝙蝠、蟾蜍、蜘蛛也屬蟲類,故都是「蟲」旁。而且,這些「蟲」都有奇異之處,被視為「吉祥蟲」。比如,蝴蝶雙飛,象徵夫妻好合;蜘蛛織網,乃是喜樂之瑞;蝙蝠千歲,代表多福多壽;蟾蜍三足,寓意招財進寶……
蝴蝶又稱「彩蝶」,象徵夫妻好合
清代山東平度版畫《瓜瓞富貴》之「瓜瓞」,男孩手拿蝴蝶,腳踩瓜果(資料圖)。
在蟲蛾類家族中,最受寵的當屬蝴蝶,僅從其得名便能看出古人對蝴蝶的喜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虫部》「蛺蝶」條稱:「蛺蝶輕薄,夾翅而飛,枼枼然也。蝶美於須,蛾美於眉,故又名『蝴蝶』,俗謂須為胡也。」
漂亮的蝴蝶兩翼色彩斑斕,故又稱「彩蝶」,但是蝴蝶能成民間的「吉祥蟲」,並非僅憑好看。古人認為,蝴蝶為「蝶化」而來。一說是說仙人遺衣所化。《古今圖書集成·禽蟲典》引《羅浮舊志》稱:「羅浮山有蝴蝶洞,在雲峰巖下,古木叢生,四時出彩蝶。世傳葛仙遺衣所化。」另一說是蝴蝶為金玉所變。據唐蘇鶚《杜陽雜編》,唐穆宗時宮殿前種有千葉牡丹,花香襲人,每夜引來上萬蛺蝶,天曉方飛去,卻逮不到。唐穆宗不相信,「張羅於空中,遂得數百,於殿內縱嬪御追捉以為娛樂。遲明視之,則皆金玉也。」
顯然,這些都是文學虛構,意在說明蝴蝶出身不同尋常。而「蝶化」現象,在中國古代屢見不鮮,如《莊子·齊物論》記載:「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此即「莊周夢蝶」的典故。
「蝶化」傳說中最有影響的是「梁祝化蝶」。女子祝英臺男裝遊學,與梁山伯成為同窗好友。死後兩人變成一對蝴蝶,成雙飛出墓外。蘇州一帶則傳是「焚衣化蝶」,明馮夢龍《情史》「祝英臺」條稱:「吳中花蝴蝶,橘蠹所化,婦孺呼黃色者為梁山伯,黑包者為祝英臺。俗傳祝死後,其家就梁冢焚衣,衣於火中化成蝴蝶。」因為梁祝的愛情傳說,後世遂以「彩蝶雙飛」喻夫婦好合、情意深長。俗稱的做不成夫妻為一場「鴛鴦蝴蝶夢」也由此而來。
蝴蝶還是長壽的化身則與「蝴蝶」一名有關。古稱八九十歲為「耄耋(mào dié)」,耋與「蝶」諧音,蝴蝶因此成為傳統吉祥圖案長壽元素。「蝶」又與瓞諧音,吉祥畫「瓜瓞綿綿」繪的便是長絲瓜和蝴蝶。「瓜瓞富貴」,則是瓜、蝶、蝙蝠、桂花四物。
蜘蛛又名「蟢子」,被視為喜樂之瑞
明代《補遺雷公炮製便覽》插圖「蜘蛛炮製」(資料圖)。
早在漢魏時,蜘蛛已被視為祥物。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乾鵲(喜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三國吳人陸璣《毛詩草木鳥獸魚蟲疏》「蠨蛸在戶」條亦稱:「蠨蛸,長踦,一名長腳,荊州河內人謂之『喜母』。此蟲來著人衣,當有親客至,有喜也。」因此,古人見到蜘蛛最忌諱弄死。曹植《貪惡鳥論》稱:「放鳥雀者加其祿也,得螗者莫不馴而放之,為其利人也。」
蜘蛛有喜的說法流行於隋唐時期。據《太平御覽·蟲豸部五》「蜘蛛」條引《廣五行記》:「蜘蛛集於軍中及人家,有喜事。」唐權德輿《玉臺體》詩稱:「昨夜裙帶解,今朝蟢子飛。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描寫的是妻子一早上見到蜘蛛飛來,覺得這是喜兆,丈夫要歸來。
蜘蛛民間多稱「蟢蛛」、「蟢子」、「蟢母」,或許就是因為「有喜」的說法,古人才將「蟲」與「喜」組合,造出一個特別的「蟢」字。民間傳統吉祥畫「喜從天降」,繪的便是一張網,下掛一隻蜘蛛。南方人對蜘蛛尤為迷信。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陰曆七月七日晚,「(婦女)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七夕「蟢子符應」現象,宋朝人稱為「得巧」,此俗至今尚存。
「蜘蛛」一名咋來的?宋王安石《字說》稱:「設一面之網,物觸而後誅之,知乎誅義者,故曰『蜘蛛』。」宋陸佃《埤雅》即稱:「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蛛珠在腹。」
蝙蝠又稱「飛鼠」,代表多福多壽
清代河南朱仙鎮版畫《天仙送子》,上面繪有蝙蝠和牡丹花,寓意大富大貴(資料圖)。
蝙蝠能成為吉祥物,或與「千歲蝙蝠」的迷信說法有關。晉醫藥家葛洪稱:「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
蝙蝠由於怪異的體形和飛行方式,生活中並不受歡迎。古人認為蝙蝠為老鼠所變,故其身首類鼠而有翼能翔。而在民間看來,蝙蝠是奸滑之物,其形狀奇詭,兩頭無著,進退維谷,所以曹植《蝙蝠賦》稱:「籲何奸氣,生茲蝙蝠。形殊性詭,每變常式。行不由足,飛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族。」
正因為這些說法,蝙蝠還有「服翼」、「飛鼠」、「仙鼠」、「 鹽老鼠」等多種別稱。在秦漢時,只有今陝西、甘肅一帶才稱之為「蝙蝠」。此即西漢揚雄《方言》所云:「自關而西秦隴之間謂之『蝙蝠』。」
如此不受待見的蝙蝠為何能成為吉祥物?討巧在其名字,「蝠」諧音「福」。清孟超然《亦園亭全集·瓜棚避暑錄》稱:「蟲之屬最可厭莫如蝙蝠,而今之織繡圖畫皆用之,以與『福』同音也。」清蔣士銓《費生天彭畫<耄耋圖>贈百泉》詩稱:「世人愛吉祥,畫師工頌禱。諧聲而取譬,隱語戛戛造。蝠鹿與蜂猴,戟磬及花鳥。」
古人視蝠鹿為「福祿」、蜂猴為「封侯」,再加上「千歲蝙蝠」之長壽說,蝙蝠可謂既有「福」又有「壽」,所以過去民間含「福」的吉祥圖案如「福在眼前」、「五福臨門」、「百福圖」、「福壽圖」、「福壽雙全」、「納福迎祥」……都以蝙蝠形象入畫。
蟾蜍又稱「仙蟲」,寓意招財進寶
清代山東濰坊楊家埠版畫《劉海戲蟾》,上繪三足蟾(資料圖)。
蟾蜍的樣子很難看,但它在古人眼裡是「仙蟲」。蟾蜍又名「詹諸」、「蛤蟆」、「蝦蟆」等,還是俗語裡「想吃天鵝肉」的「癩蛤蟆」。
蟾蜍是先被神化後才被古人喜歡的。古傳蟾蜍為「月精」,出現在「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中。《淮南子》記載,蟾蜍是奔月仙女嫦娥之化身:「羿妻妲嫦(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在後世流傳的神話中,「月精」蟾蜍也被神化與日精一樣是三隻腳,叫「三足蟾」。正常蟾蜍都是四條腿,如果不是畸形不可能是三足的。
古人對蟾蜍的喜愛更多的是因為「三足蟾」。過去民間認為,「三足蟾」代表財富,得到了便能發財,至今民間都有在家中擺放「三足蟾」物件的風俗。傳統吉祥年畫《劉海戲蟾》中的「蟾」便是三足。劉海是五代時期的人,號海蟾子,得道成仙后被奉為「財福之神」。《劉海戲蟾》圖中,海蟾子手持繩索,上串銅錢,戲「三足蟾」,象徵招財進寶。
因為蟾是「月精」,仙女所化,又是仙蟲,食之還能延年益壽。晉郭璞《玄中記》稱:「千歲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有一種「蛤蟆丸」最靈驗,《太平御覽·獸部十九》引《樂府歌詩》稱:「採取神藥山之端,白兔搗成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因為蛤蟆丸得之不易,人稱「仙藥」。
(據《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