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高粱頭狀花序檢測和計數的弱監督深度學習框架 | SPJ專遞

2021-02-08 ScienceAAAS



2019年6月,Plant Phenomics刊發了由來自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撰寫的題為A weakly supervised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for sorghum headdetection and counting的研究論文,介紹了一種用於高粱頭狀花序檢測和計數的弱監督深度學習框架


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等穀類作物的產量取決於頭狀花序在不同分枝結構中的分布。因此,如果育種家要在具體的育種領域進行基因型變異的相互關聯,計數單位面積的頭狀花序至關重要。然而,手工測量這些表型性狀是一個非常耗時費力的過程,並且存在人為錯誤和效率低下等問題。此外,這一過程幾乎不可能用於大規模育種種植園或大規模實驗。基於機器學習的方法[如基於深度卷積神經網絡(CNN)的目標檢測器]是進行目標檢測和計數的有前景的方法。然而,這種基於深度學習的方法的一個顯著局限是,它們通常需要大量手工標記的圖像來進行訓練,這仍然是一個繁瑣的過程。


在此,本文提出了一個主動學習啟發弱監督深度學習的框架,在無人機圖像中進行高粱頭狀花序的檢測和計數。研究人員證明,使用半訓練的CNN模型(即,用有限的標記數據進行訓練)進行綜合標註,可以顯著減少人工標註工作而不損失最終的模型性能(人工計數和機器計數之間的R2為0.88)。此外,研究人員還可視化了網絡學習的技術參數。這些改善可以使用戶更好地理解和信任經過訓練的深度學習模型所做出的決策,從而提高可信度。


RetinaNet: the deep learning architecture adopted in our framework.


從此研究中總結出的結論如下:

本研究提出的弱監督方案顯著提高了訓練數據的生成效率,否則這將是一個極其繁瑣、昂貴和耗時的過程。

只需很少的手工標記的數據樣本(40張圖像)就可以得到理想的結果。

本研究提出的深度學習模型對於不同位置和不同光照條件下獲得的圖像具有足夠的魯棒性。

在本研究的1260張圖像測試集上,mAP(平均精度均值)為0.94,IoU(交並比)≥0.5,且實現了高精度計數(在小區水平上R2= 0.8815)。

通過這項研究,一個直觀且有趣的觀察是,對於農業領域的目標檢測,標記相似的圖像不會增加模型的準確性。這裡的「相似」圖像是指具有相同高粱基因型實例的兩個不同的圖像樣本,即圖像具有的高粱頭狀花序形狀,大小和顏色非常相似。


未來的研究方向將包括(但不局限於):

將目前的弱監督方案演變為功能完備的主動學習方法。

通過在無人機/地面機器人和智慧型手機上部署訓練過的模型實現實時計數。

將更多樣性的圖像(如白高粱的頭狀花序圖像)納入訓練數據集。

開發一種基於知識域的方案,自動且智能地選擇「不同」的訓練圖像。


本文數據作者團隊已經開源開始深度學習比賽使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與,一等獎獎金1500美元,也歡迎參加討論會議。https://www.register.extension.iastate.edu/mlcas2019/competition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Sambuddha Ghosal, Bangyou Zheng, Scott C. Chapman, et al., 「A Weakly Supervised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for Sorghum Head Detection and Counting,」 Plant Phenomics, vol. 2019, Article ID 1525874, 14 pages, 2019. https://doi.org/10.34133/2019/1525874.



《植物表型組學》(Plant Phenomics)是由南京農業大學和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合作創辦的英文學術期刊,於2019年1月正式上線發行,是Science合作出版的第二本期刊。採用開放獲取形式,刊載植物表型組學交叉學科熱點領域具有突破性科研進展的原創性研究論文、綜述、數據集和觀點。具體範圍涵蓋高通量表型分析的最新技術,基於圖像分析和機器學習的表型分析研究,提取表型信息的新算法,作物栽培、植物育種和農業實踐中的表型組學新應用,與植物表型相結合的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理學、統計學、作物模型和其他組學研究,表型組學相關的植物生物學等。

點擊「在看」,助力傳播 

相關焦點

  • AAAI 2020論文解讀:商湯科技提出新弱監督目標檢測框架
    該團隊提出了一種端到端的物體實例挖掘弱監督目標檢測框架,引入了基於空間圖及外觀圖的信息傳播機制,在網絡迭代學習過程中,嘗試挖掘每張圖像中全部的物體實例。然而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目標檢測器在網絡訓練中需要大量精確標註的物體邊界框,這些耗時耗力的標註工作阻礙了該技術在實際產品中的快速和廣泛應用,同時大量的人工標註也大大提高了產品成本。為了解決這個局限性,僅使用圖片級別標註(既標註僅包含圖片中物體的類別)的弱監督目標檢測技術在近幾年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深度學習:基於語境的文本分類弱監督學習
    深度學習:基於語境的文本分類弱監督學習 丁磊 發表於 2021-01-18 16:04:27 高成本的人工標籤使得弱監督學習備受關注。seed-driven 是弱監督學習中的一種常見模型。
  • 關於弱監督學習,這可能是目前最詳盡的一篇科普文
    在很大程度上,這是由於各種各樣的深度學習模型的出現,使得從業人員可以在不需要任何手動操作特徵工程的情況下,就可以在對比基準數據集上獲得目前最佳分數。現在我們可以使用像 TensorFlow 和 PyTorch 這樣的各類開源機器學習框架,以及大量可用的最先進的模型,可以說,高質量的機器學習模型現在幾乎成為了一種可商品化的資源。
  • 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最佳框架大比拼
    如果把網撒得大些,可能還會覆蓋其他幾個流行的框架,包括Theano(一個10年之久的Python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框架),Keras(一個Theano和TensorFlow深度學習的前端),DeepLearning4j(Java和Scala在Hadoop和Spark之上的深度學習軟體)。如果你有興趣使用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你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多的選擇。
  • MHW-PD: 一種深度學習與多尺度混合視窗結合的稻穗魯棒性計數方法
    點擊藍色字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資訊本文針對高密度大田複雜場景,設計了一種深度學習與多尺度混合視窗結合的稻穗魯棒性計數方法然而,實際的田間水稻圖像包含大量尺寸較小的稻穗和葉片,且該場景隨圖像稻穗數量的增加顯得更為複雜。單個稻穗的尺寸較小導致稻穗原始信息不足,即使使用深度學習網絡也很難學習到完整豐富的稻穗特徵,從而降低計數精度。
  • 一種深度學習框架的介紹及總結
    目前TensorFlow、Keras等深度學習框架被廣泛使用,所以,我今天要介紹另一個框架 Deeplearning4J。它是一個基於純Java的深度學習框架,同時也是Java的第一大深度學習框架,目前在Github上已經有9k多顆星了。它運行在純Java環境,能夠很好的應用在生產環境中,且能夠較好的兼容TensorFlow、Keras等主流框架訓練的模型。
  • 對抗互補學習:弱監督物體定位方法
    無需標籤,定位物體的位置,弱監督物體定位的端到端的方法,超越CAM和Hide-and-Seek。ACoL: Adversarial Complementary Learning對抗補充學習弱監督目標定位,ACoL,由雪梨科技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提出。
  • TLU-Net:表面缺陷自動檢測的深度學習方法
    自動鋼缺陷檢測方法在成本更低和更快的質量控制和反饋方面是有用的。但是,為分割和分類準備帶注釋的訓練數據可能是一個昂貴的過程。在這項工作中,我們建議使用基於遷移學習的U-Net (tu - net)框架來檢測鋼表面缺陷。我們以U-Net架構為基礎,探討了兩種編碼器:ResNet和DenseNet。我們使用隨機初始化和使用ImageNet數據集訓練的預訓練網絡的性能進行了比較。
  • 一種用於SLAM/SFM的深度學習特徵點 SuperPoint
    雖然過去了挺久,但是仍然是經典,值得學習這篇文章設計了一種自監督網絡框架,能夠同時提取特徵點的位置以及描述子。相比於patch-based方法,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夠在原始圖像提取到像素級精度的特徵點的位置及其描述子。
  • 今日Paper|虛擬試穿網絡;人群計數基準;聯邦元學習;目標檢測等
    物聯網中邊緣設備由於其受限的計算資源和有限的本地數據,通常無法實現實時邊緣智能。為此這篇論文提出了一個平臺增強的協同過濾框架,首先通過聯合元學習方法在一組邊緣節點上訓練模型,然後僅通過幾個樣本就可以使得模型快速適應目標邊緣節點上的新任務。同時這篇論文還研究了其所提出的聯合元學習算法在節點相似性和目標邊緣的自適應性能上的收斂性。
  • arXiv | TorchMD:一種用於分子模擬的深度學習框架
    文章中提出了」TorchMD「,一個混合經典和機器學習勢的分子模擬的框架。文章中所有的力計算,包括鍵、角、二面體、Lennard-Jones和庫侖相互作用,都用PyTorch數組和運算表示。此外,TorchMD 還支持學習和模擬神經網絡勢。使用了標準的Amber全原子模擬進行驗證,學習從頭算勢,執行端到端訓練,最後學習和模擬了一個蛋白質摺疊的粗粒度模型。
  • 雲從科技 OCR 新突破:端到端的深度學習文本檢測框架 Pixel-Anchor
    以下為他們對此次使用的深度學習文本檢測框架 Pixel-Anchor 的解讀。背景導讀OCR 技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從上世紀 60 年代第一個識別英文字母的 OCR 產品面世以來,OCR 的識別領域逐步擴展到數字、符號,進而其他語言,譬如拉丁語系中的法文、德文、義大利文等,東亞語系中的中文、日文、韓文等。OCR 一般包含兩個基本模塊,文本檢測和文本識別。
  • 如何將深度學習應用於無人機圖像的目標檢測
    本文全面概述了基於深度學習的對無人機航拍圖像進行物體檢測的方法。截至今天,無人機被用於農業,建築,公共安全和安全等領域,同時也被其他領域迅速採用。隨著基於深度學習的計算機視覺為這些無人機「提供動力」,行業專家們預測無人機將在以前難以想像的應用場景中被前所未有地廣泛使用。 我們將探索一些應用以及伴隨著它們的挑戰,這些應用基於深度學習完成了基於無人機的自動化監測。
  • 比監督學習做的更好:半監督學習
    在這個我們對半監督學習的探索中,我們會有:半監督學習簡介。什麼是半監督學習,它與其他學習方法相比如何,半監督學習算法的框架/思維過程是什麼?算法:Semi-Supervised GANs。與傳統GANs的比較,過程的解釋,半監督GANs的性能。用例和機器學習的未來。為什么半監督學習會有如此大的需求,哪裡可以應用。
  • 可微圖學習&弱監督,中山大學提出新型行人重識別方法和史上最大...
    在本文中,中山大學研究者提出的弱監督行人重識別方法恰恰克服了這兩方面的障礙,並發布了一個大型行人重識別數據集。近期,中山大學發布了一種基於可微圖學習的弱監督行人重識別(person re-ID)方法和一個大型數據集。該方法結合可微圖學習和弱監督學習方法,為行人重識別深度神經網絡加入自動生成訓練標籤的模塊並與其一體訓練。
  • 深度學習入門課:你需要了解的十大框架和選型攻略
    深度學習框架是幫助使用者進行深度學習的工具,它的出現降低了深度學習入門的門檻,你不需要從複雜的神經網絡開始編代碼,就可以根據需要使用現有的模型。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0/370283.htm  做個比喻,一套深度學習框架就像是一套積木,各個組件就是某個模型或算法的一部分,使用者可以自己設計和組裝符合相關數據集需求的積木。  當然也正因如此,沒有什麼框架是完美的,就像一套積木裡可能沒有你需要的那一種積木,所以不同的框架適用的領域不完全一致。
  • 南京大學周志華教授綜述論文:弱監督學習
    本文綜述了弱監督學習的一些研究進展,主要關注三種弱監督類型:不完全監督:只有一部分訓練數據具備標籤;不確切監督:訓練數據只具備粗粒度標籤;以及不準確監督:給出的標籤並不總是真值。機器學習在各種任務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別是在分類和回歸等監督學習任務中。預測模型是從包含大量訓練樣本的訓練數據集中學習,每個訓練樣本對應一個事件或對象。
  • 深度學習架構
    本文介紹了五種最熱門的深度學習架構,包括循環神經網絡 (RNN)、長短期記憶 (LSTM)/門控循環單元 (GRU)、卷積神經網絡 (CNN)、深度信念網絡 (DBN) 和深度堆棧網絡 (DSN),本文還探討了深度學習的開源軟體選項。深度學習並非一種單一的方法,而是一類算法和拓撲結構,可用於解決多種問題。
  • 深度學習框架之pytorch(63)目標檢測R-CNN1
    下面介紹第一個影響重大的基於深度學習的目標檢測算法R-CNN,自2012年AlexNet網絡在ImageNet上大放異彩之後,很多領域逐漸引入了深度學習特別是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的方法。2013年首次將深度卷積神經網絡引入目標檢測領域的算法是OverFeat算法,出自論文《OverFeat: Integrated Recognition, Localization and Detection using Convolutional Networks》,它基於AlexNet卷積神經網絡,實現了識別、定位、檢測共用同一個網絡框架,獲得了2013年ILSVRC定位比賽的冠軍。
  • Genome Biology|DISC:使用半監督深度學習推斷單細胞轉錄組的基因...
    儘管插補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善基因表達和下遊分析,但也不可避免地會引入額外的噪聲。本文開發了DISC,這是一種新型的深度學習網絡,具有半監督學習功能,可以推斷出因「dropout」事件而被遮蓋的基因結構和表達。在十個實際數據集上與七種最新的插補方法相比,DISC始終優於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