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實幹家而言,定位不是發現一個人的可能,而是放棄一個人的可能。我寫這段話是有感而發的,我年輕時夢想也很多,可能比讀這本書的讀者的夢想還多,但現在我是真的明白了一件事——人生的可能性很多,但適合自己的選擇並不多。——《高效學習七堂課》
自從養成了看書必有批註/書評,發覺從書籍中能汲取到自己需要的經驗智慧! 之前曾看到一大佬說:任何知識信息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內化),也就是把接受到的知識信息轉化為自己可以理解接受的知識信息,我們屬於自我中心者,只接受自己的一切,即需要把人事物都「翻譯/轉化」為自己的或者包裝成氣熟悉/親近的,才能被大腦接受。
批註或者書評就是一個二次詮釋/翻譯的過程,也許曲解了作者意思,但能被大腦接受,再經過多次反思最終成為自己的,遠比什麼都不做要好!應對方案古人也解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世界從來都不講對錯,講利益,講挑戰,講邏輯自洽…我不止一次見到過很多「錯誤」的邏輯自洽的三觀,生活等,最終他們獲得成就,生活幸福。
定位不是發現一個人的可能,而是放棄一個人的可能。這對大部分人都是有效的,人生的選擇很多,適合自己的選擇不多。
我們以為的很多可能性大多是我以為/我認為,也只能停留在腦海中,導致我們不上舞臺,不入局,只能徘徊於猶疑中,最終虛度光陰,永遠只是一個旁觀者,一切皆與我無關。
而世界的規矩是你得做點什麼,你得付出點什麼,你得持續一生的做點什麼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你反饋和回饋,同時這道理只有實踐過的人才會堅信不疑並進入「越牛逼越努力模式」。
那麼就需要我們要把腦海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一統,放棄無數的可能,為生活,事業,家庭等實實際際切身相關的事做點什麼,在做這些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
以前,我一直以半參與的方式遊移在人事物之間,心存芥蒂的做事,後來呀,虛度了大把光陰後,才慢慢明白,我的可能性只在踏踏實實的做事當中,我必須得放棄掉各種我以為,遊移的狀態是最糟的情況。
一次參加火把節,最開始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圍觀的,感受就是熱鬧,吵鬧,不理解,一種群體的情緒,歡樂的氣氛,最大的感受就是無聊。任何事我們作為旁觀者永遠只能感受到無聊,無趣或者冷眼旁觀。
在朋友的鼓動下參與進去了跳著踢踏舞的人群中,手牽著手,跟著節奏手舞足蹈,由一開始的動作生疏到心情忐忑再到偶爾會踩到同伴的腳,到後來逐漸跟上節奏,學會踢踏舞,能感受到左右手拉著的女孩子的手又暖和又如棉花般柔軟,也跟著歌聲大聲唱,此時我已經開始沉浸於慶典之中,我成了其中的一員,歡樂由心而生,幸福的氣氛中有我一份,跳啊唱啊,大汗淋漓,心情愉悅!
這些體驗和感受才是真實的,但是我不親自參與那麼一切只是我腦中看到的和理解的。生活中大多事都是如此,我們會旁觀,我們想像可能性,一切都與我無關。
去實踐吧,放棄你的一切可能,全心投入自己當下的事業中,生活中,即要放棄我以為/我認為的無數可能。
《心靈捕手》電影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他與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嗎?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你肯定未見過吧? 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悅,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大可以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背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
經過一段時間的閉關,找到了一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創造性的事,從此,世界開始真實了,生活開始有味道了,人際開始有情了,大腦的禁錮開始逐漸鬆動,人生開始變得有目的,我終於可以不再處於我以為的狀態了,終於可以暢想屬於自己的未來了,關於未來的可能性有了基礎了,世界開始親近我了。
我在前行的路上看到了極美的風景,並將美景分享與你,以前我認為人們可以通過我的眼睛看到美麗的風景,其實通過別人的眼睛,我們只能看到風景的極少部分。現在我希望你親自去看看美景,因為真實的一切需要你親身參與!
最後,再深入的思考一下,才發覺我暢想未來無數的可能還有一個緣故是我的怯懦,我的恐懼,我的逃避,我的貪婪讓我選擇了最簡單的事—暢想,暢想太容易,太美麗讓我沉迷其中,一切都通過暢想來完成,最終我似乎看到了我潦倒而無趣的一生!
最後生活教會了我:虛幻的無限可能帶給我的是一無所有,兩手空空。而實幹家們放棄了無數的可能,付出了代價換來了名聲,地位,財富等。
於是,我似乎窺到了真相的裙角。
一個曾經有無數興趣愛好,有很多夢想,冷眼旁觀世界,想學諸多學科,吝嗇自己的才能,愛胡思亂想,過度沉浸於腦中世界者的碎碎念,現在,他也甦醒,推翻了曾經的人生的找到了可以發揮其創造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