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個月,印度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11月24日,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發布命令,禁止訪問43款行動應用程式(APP),這些應用絕大多數都來自中國,釘釘、芒果TV等。而禁用理由則是這些APP威脅到「印度的主權和完整」。
而經過印度這麼一番折騰,印度用戶使用的前500款主流應用中基本已看不到幾個中國應用的身影。
對此,印度的網絡巨頭們自然是十分欣喜。他們普遍認為,禁用中國應用是「印度技術界和IT界讓印度IT框架更具彈性的時機」,可以幫助印度應用「走向全球」。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實際上,情況並沒有印度想像中樂觀。中印商貿關係十分龐大與複雜,莫迪政府口口聲聲稱要讓印度「自力更生」,為此多次學習美國向中企「下黑手」。但數據顯示,印度的中國商品進口貿易反而更紅火了。
據印度政府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仍然是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在2020年6月至9月期間,中國在印度進口總額中的所佔份額,已從上一財年的13.7%上升至18.3%。
看來,莫迪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據相關數據顯示,印度最頂尖的30家初創企業中有過半得到中國投資,中國在印度的軟體市場具有巨大影響力,在硬體市場佔據了更明顯的主導地位,中國的多種投資路線使得辨識中國品牌也頗為困難,印度要抵制中國產品是不現實的。
圖說:當喬·拜登談到他住在孟買的遠房親戚(圖源:印媒)
自5月中印邊境發生衝突後,印度便對中國開啟「報復」模式。
先是將矛頭指向中國貨物貨櫃,使其在印度港口清關受阻,又是禁止大批中國App,甚至連中企參與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都被停。
如今,沒有加入RCEP,印度也能賴上中國,更是揚言不加入任何包括中國在內的貿易協定。
實際上,這一切的起因還是在於印度本身。
2020年上半年中國疫情的暴發,印度還曾一度想看「熱鬧」,誤以為中國面臨疫情的衝擊,將加速推動資本和供應鏈向印度轉移。
只可惜,「戲」沒看成,奈何自己成了「主角」,還深陷疫情的漩渦,隨之而來的便是印度製造業的癱瘓。
這對印度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畢竟,其紡織業佔據了工業總產值的10%以上,創匯能力超過25%,解決了數千萬的工業化人口就業以及數千萬的棉花種植人口。
而今印度國內上千萬規模的工業化失業人口如何安置成了莫迪最頭痛的問題,外匯逆差也在急速擴大,此時一大波人正站在民粹主義浪潮面前,一個不留神,就把靶子朝向莫迪。
所以,莫迪如此和中國較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隨著疫情擴散的愈演愈烈和美國經濟刺激的越來越小,印度的失業潮只會越來越大,外匯儲備只會越來越少,對於印度來說,經濟的枷鎖遠比軍事的壓迫更能對其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眼下,中印邊境的印軍正備受寒冬煎熬,但也只能咬牙堅持了。而印度方面也仍然追在美國屁股後面不放,目前,印度正在竭力與拜登團隊「攀親戚」。
11月24日,在德拉瓦州威爾明頓的發布會上,拜登宣布了他最新的內閣成員任命名單,其中包括國務卿、國土安全部部長、國家情報總監、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國家安全顧問等高層職位。
而印媒立即就盯上被拜登提名為下屆美國政府國務卿的安東尼·布林肯。
一連串印度媒體對布林肯開啟「花式誇獎」模式。11月24日,多家印媒稱他2020年8月的演講說到印度的心坎上。一邊說「印美友好」,一邊說要共同應對「中國挑戰」,甚至還稱要幫印度在聯合國安理會佔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印媒更提及,有親戚是印度人的拜登,在這方面會使勁進行宣傳。
不過,可以看得出來,無論是歐巴馬政府或川普政府 ,還是如今的拜登政府,印度一直在尋找美、印的共同點,然後想辦法去對付印度想像中的戰略對手。
但是,一股腦兒熱而沒有清晰的認知,這是印度的最大問題。如今莫迪打「經濟牌」已經不分青紅皂白,並未意識到這對印度國內生計、印度現代化發展和地緣政治產生的影響。
希望莫迪政府還是多傾聽一些理智和客觀的聲音,畢竟,「損人不利己」非長久計。(李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