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琳
多角度的燈光
悠揚的古典樂
琳琅滿目的西洋古玩錯落有致的擺滿整個空間
這個場地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的舊倉庫
收藏著近50000件西洋古董
掛滿3000多個鐘錶的展覽牆
精緻的歐式壁式裝飾品
各式各樣的器皿有序的放置在階梯上
有意思的是,
這家舊倉庫裡所有的物件都是孤品
一旦出售,
便無法再看到同款
隱身珠江旁舊倉庫群的西洋舊物倉
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此經營。步入沙面,一幢幢歐式建築令無數遊客仿若置身異國。
鮮為人知地,在沙面江對岸的一間舊倉庫裡,珍藏著近50000件歐洲古玩。
橫跨珠江大橋西橋後,西洋舊物倉就隱身在一片中式倉庫群中,穿過五六條小巷,記者終於找到這家當地最大的歐洲古董「博覽館」。
生鏽的大門和一個藍色的地址牌,不加修飾的外觀瞬間讓人產生好奇。而拉開大門後,一眾慕名而來的遊客紛紛發出讚嘆。
走進舊物倉,一套套的歐式古典家具、精美的鐘表、各國日常生活用具齊刷刷擺放在倉庫的一層,二層則擺放了各種各樣的歐式壁櫥、壁櫃等大型家具,三樓更多地展示的是品類繁多的歐式小擺件。
創始人之一的羅雄標表示,10多年前,自己因工作經常前往歐洲。閒暇時,他總喜歡在當地的跳蚤市場搜羅當地人售賣的二手物件,也因此結識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
歐洲古堡旁的跳蚤市場 受訪者供圖
回國後,他便和幾個朋友一起盤下廣州的一個紡織廠的倉庫。他們將從國外淘回來的物件全部儲存在倉庫裡。
「起初是因為工作需要,我們邀請設計業內人士來廠房一起研究、探討帶回來的物件,並沒有開放給公眾。」羅雄標表示,自己是一位設計師,歐式古物能啟發自己在設計中加入更多實用性的功能。
今年五月,羅雄標等人決定將舊物倉開放給公眾參觀,很多年輕人喜歡來這裡拍照。西洋舊物倉儼然成為時下偏好復古潮流年輕人的網紅打卡點,羅雄標坦言不介意大眾對西洋舊物倉的網紅標籤,並期望能夠遞更多生活美學給大眾。
揭秘西洋舊物孤品背後的故事
遊客們穿梭在近50000件的西洋舊物中,大飽眼福。創始人之一的勾思不時為遊客們訴說著舊物的來歷。
一排藍白釉相間的荷蘭陶瓷頗具東方韻味,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
「為什麼會從荷蘭淘回』青花瓷『?」有遊客疑惑道,勾思解釋道,這些瓷器實際上是產自荷蘭代爾夫特的藍陶瓷,「7世紀初,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從我國帶回了大量青花瓷器,深受荷蘭各階層人們的喜愛。於是,荷蘭人結合青花瓷的染藍技術和釉質特點和日本彩畫畫法,研製出代爾夫特藍陶。」
據了解,代爾夫特藍陶自17世紀開始在代爾夫特市生產,成為荷蘭皇室的定製陶器和荷蘭國寶,代爾夫特市也因此被譽為「歐洲瓷都」。荷蘭畫家維梅爾所著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就運用了代爾夫特藍。
一個舊物件不僅承載著各國文化和工藝技法的輸出、交流、回流,而且傳遞著不同時代的聲音。
西洋舊物倉中的部分藏品是不出售的,只供參觀,比如鎮倉之寶——德式大壁櫃。
「這個壁櫃是從德國的古堡裡帶回來的儲物櫃,以前是供貴族使用的,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羅雄標介紹道,該儲物櫃是先在國內拆解開部件,通過貨櫃海運回國內,再一個個部件還原,進行整體修繕、打蠟維護。
「壁櫃的運費等同於壁櫃的售價,飄洋過海運回國,價格不菲。」
羅雄標表示,該壁櫃中間對稱,表面刻有左右對稱的男女人物形象。此外,該壁櫃還配套了一整套桌椅,一共六張椅子,每張椅子上都雕刻著不同的人物形象,有身著馬靴的男士,有戴著頭巾的女士......家族不同的人物身份對應著各自專屬餐椅。
更多地,這裡展示的都是歐洲普通人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讓大家感受到異國的生活理念。
家居擺件
各各式樣的燈具
骨瓷餐具
其中,鐘錶是每家每戶必備的生活用品之一,舊物倉裡儲存了3000多面鐘錶,供遊客欣賞。
拿著小鑷子,李小龍正全神貫注的修繕一面德式落地鍾。作為西洋舊物倉的創始人之一,他憑藉多年的經驗組建、維修了一面面海淘回來的歐式鐘錶。
令人意外的是,他竟是體校出身!「我體校畢業後任警察,後來跟了鐘錶師傅學習才開始接觸這行。」
談起倉庫裡3000多面鐘錶,李小龍表示,印象最深的是一面來自英國的掛鍾。該款鐘錶是舊物倉裡年代最久遠的鐘表,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其依靠一根綁著重錘的繩子即可實現重力垂直驅動,不需要發條,也沒有銅鏈,簡易性強、性價比高。
「物件本身的價值是通過其設計的實用性所體現,而非昂貴材料所決定。」李小龍表示。
海內外遊客紛湧而至,開啟淘寶模式
西洋舊物倉開展不足一年,卻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遊客打卡,甚至擁有了不少忠實的粉絲。
來自廣州的何伯每周都會專程坐公交到舊物倉淘寶,「老人家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每周都喜歡來看看有沒有新到的老物件。」勾思談起熟客何伯頗有感觸。
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垂髫孩童,不同年齡段的人們相聚在舊物倉裡,不少大學生更是拿起畫筆在此作畫。
而各國遊客也融入其中,不少從歐洲來到廣州的遊客表示,來到西洋舊物倉如同回到家中一般親切。
「曾經有一對新人在舊物倉裡舉辦了訂婚儀式。」勾思回憶起開店趣事時表示,這對新人屬於跨國婚姻,男方是法國人,女方是中國人。二人最終決定定居在廣州,於是便在西洋舊物倉裡舉辦了西式的訂婚儀式,邀請了眾多親朋好友參加訂婚宴。
在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更多元化。「在未來,我們希望能讓大眾看到更多的生活理念,選擇性也更多。」羅雄標表示。
在歐洲海淘舊貨時,羅雄標等人也發現了很多亞洲國家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國的青花瓷花瓶、日本的藝妓擺件、泰國的大象矮門墩等等。
「在歐洲淘寶的過程其實也是發現文化交流進程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老物件看到過去各個國家間的文化碰撞和交流。」羅雄標表示。
舊物件自帶的時代烙印能讓人們感知到物件所處的那個年代,老一輩的人看到了童年,年輕一代回溯著歷史,西洋舊物倉滿足了人們懷舊的心理需求。
通過西洋舊物倉的展覽,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在此通過尋寶的方式感受到與眾不同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著和過去不一樣的生活,他們的眼界更開闊,擁有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他們不僅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而且也對復古的物件充滿感情。」
這,也正是西洋舊物倉備受各年齡層歡迎的原因。
未來,新舊物件交替間的傳承和發展有望創造出全新的文化元素,融合傳統、結合新潮,風格鮮明,獨具民族特色,「希望未來在國外淘貨時,能看到更多的具有新時代中國元素的老物件出現。」羅雄標表示。
小新推薦
編輯:丁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