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段 #幼童飛機上哭鬧,孩子母親和鄰座男子爭吵# 的視頻引起了網絡熱議。
根據曝光的信息,事情發生在一架飛往上海的航班上,由於一個孩子一直在大聲哭鬧,男乘客嫌太吵與孩子母親發生爭執。被錄製下來的這段 1 分多鐘的視頻裡,孩子母親和男子的情緒顯然已經到了高點,他們對著彼此大聲對吼「你有本事下去、坐什麼飛機!」男子則連懟 3 次:「那你從飛機上跳下去!」。
(圖片來源:愛奇藝@快看視頻)背景聲裡孩子的哭聲更大了。去看評論,底下的聲音基本分成兩派:一種是說這個男人沒有同理心,因為小孩很可能是不舒服,但表達不出來只能哭。另一種則是吐槽這個媽媽太沒素質了,打擾到別人還理直氣壯。這麼惡劣的態度,看誰為你開脫!連帶著還有這樣的講法:要真想管怎麼可能管不好?這麼小的娃就不該帶出來!管不好帶出來就是害人!就像視頻裡的男子說的那樣:「孩子是小,總有辦法哄的呀!」
(圖片來源:愛奇藝@海豚TV周刊)我們以前也討論過很多次娃如果在公眾場合哭鬧、打擾到別人該怎麼辦。必須要說,飛機上的這個媽媽態度是不好,但是我們卻無法站在道德至高點苛責她。為什麼?因為極有可能她也被孩子的哭聲幹擾了很久、哄了很久就是哄不好,她很無力。在這種情況下,她被大聲指責才導致情緒崩潰。態度不好,但因為這一點就喊打喊殺,說「最討厭帶孩子出門管不好還理直氣壯的人」。我們卻不能認同。
不會有母親在孩子哭鬧時,覺得這事是不需要處理的。去年也有過一個類似的案例,一位媽媽和一對年輕情侶在飛機上吵了起來。
因為孩子對機艙不適,媽媽怎麼也沒辦法哄住孩子的哭鬧。被吵到的年輕情侶不斷大聲喊話讓她「管好孩子」,爭執中這位媽媽的一句「有本事你別生孩子」瞬間上了熱搜。幾千條的評論裡,這樣的聲音多次出現:「生個孩子了不起嗎?嬰兒這麼小為啥要帶著坐飛機?管不住就不要帶出門。帶出門打擾到別人,就是你的錯,不道歉還好意思懟別人。」但是要知道,那個一直在哭鬧的孩子還只是個嬰兒啊!要他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本來就是不可能的。而且視頻裡,那位崩潰的媽媽也反覆在強調:「我一直在管啊、問下這麼多人我是不是一直在管!」 可是,哄了卻沒有效果,這位媽媽難道自己心裡不知道吵到大家嗎?
對她來說,她甚至比別人更揪心:孩子不舒服哭鬧,她卻沒有辦法給娃幫助。最想讓孩子停下哭鬧的一定是她,最不想孩子被人指責的也一定是她。可能她第一次帶孩子乘飛機,可能她沒想到孩子對機艙的壓力有這麼大反應,更沒想到場面會變得如此失控。但因為孩子本能的哭鬧反應,因為她的努力沒有起到效果,就被理所應當地要求「不應該出門」、「沒本事管孩子就別帶著他坐飛機」。這樣真的合理嗎?
帶孩子出門這件平常不過的小事,恰恰成為很多父母心頭的枷鎖。有個叫「檸檬」的媽媽說,有次她帶著全家出去玩,有天不小心錯過了睡午覺的點,孩子因為疲倦開始各種胡攪蠻纏。當時孩子才 3 歲,當過媽的人都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鬧覺是多麼可怕的災難。無論大人怎麼哄、怎麼勸、怎麼安慰,孩子還是靜不下來。距離出門打車的地方只有短短幾十米路,但她就是怎麼都走不過去——娃不讓抱,連碰都不行,還整個人往地上躺。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指指點點也越來越多,檸檬說,感覺當時腦子裡的弦就「啪嗒」一下,斷掉了。她只能狼狽地撿起孩子甩丟的鞋,強行抱起又踢又踹的孩子,一邊還大聲呵斥地向路邊衝去。「那個時候,我大概特別像人販子。」但上了車,看到一秒就被抱睡的孩子,檸檬又特別後悔:「她才 3 歲,她只是困了、累了,並沒有錯,我為什麼要這樣罵她?」父母們被逼出來的「表演式管教」,連沒生過孩子的 @han梅梅 都感受到了:她有次坐車遇到一個 2 歲多的小女孩不停在哭。孩子媽媽低聲哄了半天哄不住,突然就爆發了,大聲罵道:「有你這樣的嗎?你看看車裡別的小孩都那麼乖。再這樣我下次不要帶你出來了!」緊接著又用方言說了一句:真的丟臉死了。han梅梅理解,這位媽媽的怒氣和訓斥,其實是罵給車上對他們側目的人聽的。
「娃在公共場合哭鬧太丟臉了。」
「路人責備的眼光和刀子似的。」
「帶娃出門一天,半輩子的對不起都說完了……」
如果父母因為孩子在這個年齡正常的情緒波動和行為表現就抱有負罪感,如果出入公共場合的孩子和父母被天然歧視、被「喊打喊殺」。那麼,我們的這些表現,已經偏離了一個成熟社會該有的水平。主持人竹幼婷在中國香港生活多年,目前旅居芬蘭帶娃,孩子才 2 歲多。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裡,她這樣對比自己的帶娃感受:在香港的公共場合媽媽們總是很緊張,想著孩子不要吵、不要鬧、不要打破東西。帶娃是被視為「對他人的打擾」,媽媽需要內疚;但在芬蘭這個教育指數和幸福感都是第一的國家,「媽媽就是最大的」。
在這裡,小嬰兒在公共場合哭鬧,大家不會用奇怪的眼神苛責你,反而覺得這個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且,你最需要的應該是幫助。
沒有人能夠做到只在自家兩室一廳公寓裡養孩子,養育孩子是個複雜、困難又偉大的事,不僅需要父母的努力、更需要大家多一點理解。一個沒有熊孩子的社會,不是靠給家長增加情緒包袱、「讓帶孩子的父母從公共場合消失」實現的。芭學園園長李躍兒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養育孩子需要這樣一種決心: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非常可愛的人,被社會所接納的意圖,加上正確的行動,這個決心就叫作愛。」 一個孩子怎麼學會排隊、不吵別人,需要他看到的是人人都排隊、人人都守禮,而不是一個成人跑過來指責孩子、媽媽朝他大吼「不要吵了」。「教育」並不等同於「教訓」,它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作為一個媽媽,我們也要提醒自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幫助我的孩子,而不是回應他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