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實是,牆上掛鍾只慢了不到一分鐘,而考試是有統一鈴聲的——開考、結束前5分鐘,還有停止答題收卷子。期間鄭老師怕學生塗卡來不及,還口頭提醒來著。這學生以自己「什麼都沒聽到」為由,把沒完成考試的責任都推到班主任和監考老師身上。
得知這個學生的媽媽同為高中教師,感覺特別悲哀,無語。我覺得就算出於職業角度的換位思考,她都應該勸孩子從自身找原因,安撫孩子情緒。遺憾的是,17歲的孩子,竟然會有這麼嚴重的受害者心理,而教會他把責任推給別人的竟然是媽媽。
在韓國,如果孩子在幼兒園磕碰、受傷了,老師一定會在孩子回家之前打電話告訴家長。說白了,也是怕有些家長鬧吧。而我幾乎每次都是表示無大礙,並且理解包容老師,有時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慫了。
其實,我也特別心疼,也會在心裡怪老師沒照顧好我家孩子,但也理智地認識到,跟老師鬧不愉快,只會互相尷尬,對孩子也可能造成困擾。
從教多年,養育兩個孩子8年,我遇到過各種家長,也與不同的老師打過交道,我向來主張要跟老師搞好關係,為什麼呢?說說我的幾點看法:
1、換位思考
集體生活中,孩子間發生點小矛盾,或者磕碰,其實再平常不過了。我在家照顧兩個孩子,也會有力不從心或者疏忽大意的時候,老師也一定希望得到家長的信任、支持和諒解。這樣一想,我就放下了埋怨,而日後老師一般都是帶著小小的愧疚和感激,更用心對待工作和孩子。
那些把不滿和抱怨掛在臉上的家長,老師們大都有點唯恐避之不及。有些家長說,老師對自己家孩子不上心,可我感受到的是另外一種狀態,孩子喜歡上學,喜歡同學、老師,老師對我一直都是笑臉相迎,有時在接孩子時,短短一兩分鐘裡給我說說孩子的趣事或者近況。
2、父母的處事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
孩子在一邊投入地玩,有的父母就毫無避諱地指責老師,把自己孩子「吃虧,挨欺負」這樣的情感不自主地表達出來。其實,孩子都在聽,而且這種受害者心理會在孩子心裡紮根,以後就真的變成受氣包,別人的出氣筒了。
不管發生什麼事,父母不能先「炸鍋」,那樣只會讓孩子覺得事情真的很嚴重,自己受到了傷害。面對事件,我們應該先安慰,共情,然後鼓勵孩子反思自己的言行,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孩子會變得有擔當,內心勇敢堅強。
3、除非你有把握換掉老師,要不然還是儘量別「撕破臉皮」
人心都是肉長的,人與人之間一旦產生隔閡,和好容易,如初就很難了。這是我在做老師和做家長時都遇到過的,深有感觸。
記得女兒五歲時,她們班有個助手老師,嗓門大,火氣也衝,有時對孩子們很友善,但也常常口無遮攔,嚇到孩子。有好幾次,班車還沒開遠,她竟然當著家長的面對孩子吼叫,表現得很不耐煩。向來開朗的女兒竟然有幾次哭著跟我說,害怕那個老師,說老師很兇。
本想著她可能太年輕,決定給她點成長的時間。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她毫無改變,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反映給了園長。當時園長也表示這個老師的確欠缺點做老師的基本素養,後來學期沒結束,就被辭退了。
再後來,早上上班路上,我常常和這位老師迎面碰見,她故意低頭迴避的瞬間,總是很尷尬,也很感慨:家長和老師的關係真的很微妙,假如她沒離開,那她又會怎樣對待我的孩子呢?起碼,不敢恨,但也愛不起來吧。
家長和老師的微妙關係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性格形成影響還是挺大的,雖然到現在為止,我也還在學習,探索,成長的路上,但希望我的分享能對您有幫助,也歡迎您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