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牌對我們來說可不陌生,小時候過年與親友聚在一起,沒有電視沒有手機,就只有幾副撲克。撲克,也是每個人童年的回憶。
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科技沒有現在發達,人們對電視電腦的依賴性也沒有這麼大,所以每逢節假日聚在一起,或者過年時親友來串個門時,吃完飯收拾完桌子就擺上撲克牌。一邊喝茶水一邊打撲克,還有的家庭會擺上瓜子糖果。吃喝玩三位結合一體,當時覺得也挺好,一下午過去也是很充實很愉快。
不過,以撲克為主的娛樂消遣算是上一代的娛樂方式了吧。
自從電視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電器,手機智能機的廣泛應用,串門的那些下午不再是撲克的專場,而是換成了各種手遊網遊的爭奪戰,有些喜歡玩撲克的孩子找不到玩伴,就只好在手機上玩起了鬥地主。
不過對孩子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家長們來說呢,比起網遊手遊和線上鬥地主,他們更偏向於紙質版撲克,一是觸摸撲克的手感確實讓他們體味更棒,回憶感也更強。另外呢,他們每天都要面對手機電腦,從內心對這種電子產品產生了排斥之意,所以更願意去觸摸紙質的撲克。
據說撲克產生於南宋時期,也有說法是由塔羅牌演變而來,不過小編認為前者更可信一點。在南宋時期,南方是經濟文化中心,各式各樣獨特的文化應運而生,其中自然也包括撲克牌。當時雖然已經發明造紙術,不過因為原料昂貴,加上技術不完善,這種技術應用並不廣泛。所以當時的撲克是印在葉子上,因此又稱「葉子戲」。
也是在建國之後撲克牌才變成現在的樣子和花色,它們分別是桃心、方塊、矛、梅花;顏色有紅黑兩種。關於這花色種類的說法也是有很多,而且各式各樣的都有。
在我國,由於受傳統思想影響,人們的想法多多少少都帶點迷信,就比如說比起黑色來,人們更喜歡紅色。因為紅色是吉利的象徵。過年過節貼的橫幅對聯是紅色的,結婚貼的喜字和對子也是紅色的,所以中國有一種「紅為上」的習俗。體現在撲克牌中,就是摸到紅色桃心的人先出,這也是比較基本的規則。
看完了撲克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我們一定腦海裡又充滿了小時候滿滿的回憶,大家還記得撲克牌怎麼玩嗎?若是不記得了也不要緊,小編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玩法。
當好朋友來找你玩,兩人又不知道去哪時,小編推薦的這款排火車就十分實用。它的玩法很簡單,根本用不到任何計謀和方法,只需要你們兩人的參與。
首先將撲克牌均勻分成兩摞,兩個人各選好後,把撲克牌正面朝下,從背面摸著出牌。這種玩法唯一的規則就是要順著摸,不能提前看牌。當遇到數字相同的兩張牌,後出示牌的那名玩家把兩張牌都收回。也就是說如果A先放了一張5,過幾張之後B第一次出了一張5,那麼B將這兩張5連同中間夾的所有牌都收回。最後幾輪過後,數一下雙方那邊的撲克牌多,數目多的人獲勝。
這種算是最最簡單的玩法,根本不需要動腦,也不需要什麼出牌戰略,所以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玩的遊戲,經常用來打發時間。
如果是三個人一起呢,可以玩經典遊戲——跑得快。規則就像它的名字,誰先出玩誰就贏了。這也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玩法,牌的大小呢,就按正常的玩法,3—k,A,2,小王,大王。因為這種遊戲玩起來沒有什麼技巧,誰先出光牌就贏了,這也是考驗一個人勇氣的一種牌局。膽大的人什麼牌都敢出,他就出的快;膽小的人呢,顧這顧那,自然就不敢出,往往也就輸了。
這要是過年的時候,四五個孩子在一起玩,通常會選擇保皇。就像它的名字,有一個皇帝,還有一個保護皇帝的人。皇帝是摸到特殊牌的那個人,但是也不是每一個人摸到特殊牌都可以當皇帝。皇帝也是有資格的,他必須集齊3至少三張花色種類相同的牌,才能「當上」皇帝。
可能不會玩的朋友們想問了,為什麼要集齊三張呢?保皇不是四副牌一起玩,不應該有四張嘛?這正是他的名字的獨特之處——保皇。拿著剩下那張牌的人是「保子」,負責保護皇上。可別小看這張「剩餘的牌」,那可是最大的牌,打小王都打不過。那麼這個人怎麼保護皇上呢,他可以選擇「明保」,向所有人公開身份;也可以選擇「暗保」,私下保護著皇上。
其實不論明保還是暗保,這都是一場心理戰,特別是多人遊戲。明保的話相對來說簡單點,因為畢竟是2打3,皇上和保子結為一夥,其他人自成一夥。但是玩起來針對性較強,雙方的目標已經明確,只管盡情的實戰戰略與頭腦就行。
而暗保呢,就更需要敏銳的判斷與分析能力。保子是目標最明確的那個人,但是他也是最需要謹慎的人,一個不小心的出牌,就可能使他身份暴露,成為眾人的目標;皇帝是最迷茫的,他無法知道隊友的存在,所以要有所「留情」;而其他人呢,他們只知道皇上這一個目標,就只管把目標對陣皇上就行,隊友就隨緣了。
看了這麼多之後,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撲克牌看起來簡單,玩起來還真是不容易。特別是多人局,就像諜戰劇一樣,玩的不僅是戰術與策略,更是一種心理考驗,考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每個人的邏輯能力。你總會發現,那些在撲克局中出牌很有一套的人,他們在事業、生活上也是把各種事務處理得非常好,與各層階級的人關係都十分微妙。
所以啊,玩一局撲克可不能白白的玩了,這背後的奧秘還是應該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