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鐵16號線(北段)站名是怎麼來的)
戶力平
2016年歲末,北京又將開通一條軌道交通新幹線——地鐵16號線(北段),由此使北京地鐵線路達到19條,運營裡程達到574公裡。該線北起北安河站,南與4號線西苑站換乘,全長近20公裡,設有10座車站。那麼,這條新線每一座車站是如何命名的?又有哪些歷史淵源呢?
北安河站
因臨近北安河村得名
北安河位於海澱區西北部,遼代成村。《北京市海澱區地名志》稱:該村「初稱北安窩,興善寺明碑所刻名為安和,後諧音為今名。據《日下舊聞考》載: 出百望(今百望山)十裡為長樂河,河水不堪闊而流駛。長樂河即安河,其地有南安河、北安河……諸村 。」另傳,該地曾稱安窠,最初只是一個小村落,「窠」借指人安居或聚會的場所。明代村落增大,且村民多集中在村子的南部和北部,逐漸分為兩個村子,稱「北安窠」和「南安窠」,後諧音為「北安河」、「南安河」。距北安河不遠的大覺寺內有遼代碑刻,對北安河的歷史略有記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設有北安河公社(鄉)。
溫陽路站
取溫泉和陽坊兩地名首字得名
溫陽路位於溫陽路南段,西南臨近辛莊村。明代《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稱「柳林新莊」,因新莊西北有柳林,且與附近的村落相比屬「新莊」,故《宛署雜記》稱為「新莊村」。早年間此地人煙稀少,只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土路,上世紀五十年代拓寬後鋪築成瀝青路。因北至昌平縣陽坊鎮,南至海澱區溫泉村,1970年取兩端地名首字命名為「溫陽路」,是京城通往西北地區及關外的交通要道。
稻香湖路站
因臨近稻香湖景區得名
稻香湖位於海澱區西北部,北臨三星莊,清初成村。據傳因村中有三口緊鄰的水井,分布呈三星狀,故稱「三井莊」、「三星莊」。另一種說法是最初這裡有三戶人家,稱作「三姓莊」,後諧音為「三星莊」,《清光緒順天府志》記為「三星莊」。歷史上這一帶是京郊水稻產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屬蘇家坨公社,當時水稻種植面積佔耕地面積的70%以上。因周邊為一望無際的稻田,每至金秋時節稻浪翻滾,稻花飄香,故稱「稻香湖」。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這裡建成北京市第一座由京郊農民集資的田野公園。
屯佃站
因明代設有軍屯得名
屯佃位於海澱區西北旺鎮西部,據《北京市海澱區地名志》載:該村「上承黑龍潭、冷泉諸水,水源充足,曾經是四面環水、 不過橋進不了村 的村莊,名玉泉屯。」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此設軍屯,為昌平州所設二十六屯之一,駐紮明軍數百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昌平州志》記有「屯田村五十裡」。道光年間諧音改稱「屯店」,此稱延續到民國年間。1953年《北京市街巷名冊》稱「屯佃」,原為昌平縣轄村,1958年劃歸海澱區。
永豐站
因西鄰永豐屯得名
永豐站東鄰永豐路。永豐路因西鄰永豐屯得名,而「永豐」取永遠豐盛之意。《海澱地名典故》載:「永豐屯為明代村名,明初在昌平州設五十三裡社, 坊市社 中有 永豐裡 。清代康熙年間《御製香巖寺碑》載: 永豐屯則距山數裡,舊有奉佛處曰彌勒院。 始見 永豐屯 村名。」民間傳說「永豐屯」為永樂皇帝所賜。一天,永樂皇帝朱棣微服私訪到一個叫「窮戶屯」的村子時,覺得這個名字很不雅,改成了「永豐屯」。該村元代屬昌平縣,明清時屬昌平州,民國時又為昌平縣所轄,1958年劃歸海澱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屬永豐公社管轄。
永豐南站
因地處永豐屯東南部得名
永豐南站地處永豐屯東南部,因緊鄰六裡屯,初稱六裡屯站。清代以前由唐家嶺到小牛房有古道,其中唐家嶺至六裡屯,小牛房至六裡屯及周圍的西北旺、屯佃、大牛房至六裡屯,均在六華裡左右,故此得名。此地原屬昌平縣,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曾設六裡屯鄉,1958年劃歸海澱區。早年間這一帶多為農田,以種植水稻、蔬菜為主,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農田逐漸消失,形成大面積的綠地及住宅區。
西北旺站
因「西北望」諧音得名
西北旺位於京密引水渠東北側,其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因「西北望」諧音得名。西北旺臨近百望山,相傳宋遼交戰時,楊六郎與遼兵在百望山下交戰,佘太君在山上觀陣,並令人搖旗吶喊,擂鼓助威。楊六郎一會兒打到東,一會兒打到西,佘太君一會兒向東北方觀望,一會兒向西北方觀望,最後楊家將打敗了遼兵。此後佘太君向東北方望到的地方被叫成了「東北望」,向西北方望到的地方被叫成了「西北望」,後諧音為「東北旺」和「西北旺」,而佘太君觀陣的百望山被俗稱為「望兒山」、「望兒頂」。另說「西北望」因「西百望」諧音得名。明代《長安客話》云:「百望山南阻西湖(昆明湖),北通燕平(昌平)。背而去者,百裡猶見其峰,故曰 百望 」。明代王嘉謨《薊邱集》云:「百望山之陽有祠焉,高十五丈,登之可望京師。」此山地勢較高,站在山上可遠望百裡而稱「百望山」。故而山之東、西村稱「東百望」、「西百望」,後諧音為「東北旺」、「西北旺」。《日下舊聞考》稱:百望「山麓有東西百望村。」「東北旺」和「西北旺」取「旺」字之興旺茂盛之意。
馬連窪站
因昔日生長馬蓮得名
馬連窪位於海澱區中部偏東,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清時期。500多年前的明代,這裡多為荒丘野地,且地勢低洼,但水草豐沛,遍地生長著馬蓮。馬蓮,也稱馬藺,馬蓮花、馬蘭花、紫藍草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此地因地勢低洼且馬蘭草繁盛,初稱「馬蘭窪」,後稱「蘭窪莊」,後復稱「馬蓮窪」。「馬連窪」之名大約出現在明末清初。大約在民國時諧音為「馬連窪」、「馬連灣」,1953年《北京市街巷名稱冊》稱「馬連窪村」。
農大南路站
因地處農大南路西口得名
農大南路位於中國農業大學南側,該站因緊鄰肖家河村曾稱肖家河站。早年間這一帶多是崗丘,人煙稀少,大約在明代形成村落。據傳村民是從山西移民而來,最初村中只有幾戶人家,其中多為蕭姓。當時,西山一帶泉水眾多,順地勢自西向東而流,形成一條小河。因在河旁村落中以蕭姓人家最早定居,故稱「蕭家河」。《日下舊聞考》云:「蕭家河舊有橋閘,今乃其制,其水由青龍橋來。」早年間的肖家河長不過幾裡,西起青龍橋,向東北而流,東至朱房村。河道彎曲,水草叢生,河的兩岸多為農田和亂葬崗子。後來河道取直並與東面的清河連為一體,成為清河的西段,泛稱清河,而今只留下肖家河村之名。
西苑站
因地處京城之西得名
西苑位於頤和園的東部,昔日水草豐美、林木茂盛,適養禽獸,故稱「苑」,因在京城之西而得名「西苑」。但關於這一地名的具體所指,有幾種說法。一是指頤和園東宮門外的街區及村落,曾有西苑一道街、西苑二道街和西苑三道街,其前街的操場為西苑之營盤,1915年至1928年設有西苑兵營。此後因此地北靠圓明園,西鄰頤和園,逐漸形成商業區,並持續到本世紀初。二是泛稱海澱一帶的皇家園林。清康熙年間修建了暢春園後,又在西郊營造了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等多處皇家行宮御苑,皆因位於北京城的西北部,而泛稱「西苑」。三是康熙年間將暢春園稱為「西苑」,康熙皇帝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園內居住,並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駕崩於該園,因此處位於暢春園之西北部,故泛稱「西苑」。製圖 張迪 H127
(原標題:地鐵16號線(北段)站名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