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江蘇是一塊書法的熱土,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書法可謂「繼接傳統,開拓新局,快速發展」,湧現出了一批審美視野開闊、審美觀念開明、創作思維活躍的中青年書法家。「雨山問道」江蘇省書法院中青年書法家學術提名展,是我院打造江蘇省拔尖中青年書法家人才隊伍的品牌展覽之一。展覽分為草書篇、行書篇、楷書篇、篆書篇、隸書篇、篆刻篇。作者年齡不超過55周歲,每體提名候選作者20-30人,經過省內外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審,評選出每體入展作者5人。六個篇章,最終入展作者30人。學術提名展的展覽分三個塊面開展:第一塊面是網絡展,在我院微信公眾號上對提名候選作者進行個人專題推介;第二塊面是按照6個篇章6場展覽的力度分別推進。組織每體入展作者到求雨山名人紀念館「問道先賢」,觀摩「金陵四老」書法真跡、館藏精品,按書體篇章順序,分別舉辦「雨山問道」江蘇省書法院中青年書法家學術提名展,各書體5位入展作者對每件展覽作品陳述創作感言,我院組織專家進行評議、指導。在此基礎上,進行作品再創作。第三塊面是大結局,在宣和美術館舉辦「雨山問道」江蘇省書法院中青年書法家學術提名展整體大展,出版展覽作品集,舉辦學術研討會,創意藝術品衍生品。我們希望以本次學術提名展為契機,集中推出我省一批中青年書法拔尖人才和他們最新的創作成果,推動書法精品創作,促進江蘇書法事業可持續發展,為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文藝繁榮作出我們的貢獻。江蘇省書法院院長
楊建榮,簡容居主人,1973年10月出生,江蘇蘇州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現任職於蘇州市虎丘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作品獲獎:全國第二屆草書藝術大展三等獎、第六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三等獎、全國第二屆青年書法篆刻展三等獎、第三屆「林散之獎」書法雙年展獲獎提名。入展:全國首屆冊頁書法作品展、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作品展、「鄧石如獎」全國書法作品展、全國第三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紀念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30周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優秀作品展。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臥於溪側,以其難徒,故得獨存。每歲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
菱溪,按圖與經皆不載。唐會昌中,刺史李濆為《荇溪記》,雲水出永陽嶺,西經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無所謂荇溪者。詢於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楊行密有淮南,淮人諱其嫌名,以荇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遺址,雲故將劉金之宅,石即劉氏之物也。金,偽吳時貴將,與行密俱起合肥,號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愛賞奇異,為兒女子之好,豈非遭逢亂世,功成志得,驕於富貴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臺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今劉氏之後散為編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廢興,惜其可愛而棄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於白塔民朱氏,遂立於亭之南北。亭負城而近,以為滁人歲時嬉遊之好。
夫物之奇者,棄沒於幽遠則可惜,置之耳目則愛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劉金者雖不足道,然亦可謂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豈不偉哉。及其後世,荒堙零落,至於子孫泯沒而無聞,況欲長有此石乎?用此可為富貴者之戒。而好奇之士聞此石者,可以一賞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野巾傳惠好,茲貺重兼金。嘉此幽棲物,能齊隱吏心。早朝方暫掛,晚沐復來簪。坐覺囂塵遠,思君共入林。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邱園。目盡南飛鳥,何由寄一言。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擺落悠悠談,請從餘所之。釋文:
晚明小文二則
長洲許仲謙見示《小青集》,湖上異書也。首冠一傳,卻是俗工寫照,正遠神情。青詩云:「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如此流利,從何處摸捉?戔戔居士,許大膽識,乃爾放筆自恣耶!集中書,應入昭明選,不爾,《品外錄》中豈得無此。留武林十日許,未嘗一至湖上,然遂窮西溪之勝。舟車行十八裡,皆行山雲竹靄中,衣袂盡綠。桂樹大者,兩人圍之不盡。樹下花覆地如黃金,山中人縛帚掃花售市上,每擔僅當脫粟之半耳。往歲行山陰道上,大嘆其佳,此行似勝。釋文:
陶潛詩三首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青松夾路生,白雲宿簷端。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願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出門萬裡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辭家夙嚴駕,當往志無終。問君今何行?非商復非戎。聞有田子春,節義為士雄。斯人久已死,鄉裡習其風。生有高世名,既沒傳無窮。不學狂馳子,直在百年中。
尺寸:36cm×16cm×10
編審:陸衡
編輯:鄭長安、提俊豐
責任編輯:王通遠
聯繫電話:025-87795657
郵箱:jsssfy20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