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到底該不該廢除?

2021-02-13 張鳴

科舉到底該不該廢除?

張鳴

清廷1905年廢科舉,在具體落地之前,動靜挺大。人們早就傳說,科舉要廢,於是趕末班車的人嗚嗚泱泱的。但科舉真的廢了,大體波瀾不驚。只有極少數落後地區,出現過秀才抗議的現象。泰晤士報駐中國記者莫理循很興奮,覺得連一個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制度被廢除,都能這樣,可見中國今後的改革,將十分順利。

然而,後來的新政改革,並不順利,革命發生了。革命斷送了清王朝,也斷送了清廷的新政改革。後來的中外史家,將中國的辛亥革命,視為「託克維爾假說」的最好例證:一個傳統王朝,改革更容易引發革命。而具體到當年的中國,最大的敗筆,就是因為新政廢科舉。

綜合史家之言,科舉之廢,導致王朝垮臺,原因有二。其一,科舉不僅是上升的階梯,還是王朝與士人之間的紐帶。一旦這個紐帶斷了,王朝出現危機,士子們就不幫忙了。其二,科舉之廢,導致大批士人失業,投奔革命。

沒錯,科舉是王朝與士人之間的紐帶。眾多讀書人,通過進士、舉人、生員,以及生員之外的眾多參加過考試但沒有考上的芸芸眾生,構成了一個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就是引導士子歸心朝廷熱心功名的那個彀,即唐太宗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的那個彀。說成是紐帶,也不離譜。但是,廢科舉之時,操辦此事的諸公,並沒有意識到科舉實際上是一個選官考試制度,而是當成教育體制的。所以,取代科舉的學堂制度,實際上是將大學畢業生視為進士,中學畢業生視為舉人,而小學畢業生看成秀才的。大批的士子,湧入新學堂,實際上是在追求新形式的功名。科舉之廢,到武昌起義,不到6年,從這個意義上講,至少在士子的意中,武昌首義發生期間,這個紐帶,並沒有斷掉,只是換了個樣式。

況且,新政時期,由於新政的推行,士紳階層與朝廷的聯繫,實際上加強,而非弱化了。通過地方自治,士紳堂而皇之地有了制度性的管理地方事務的渠道,而預備立憲過程中產生的諮議局和資政院,更是士紳和紳商們直接參與朝廷大政的場所。在清朝歷史上,士紳從來沒有像新政時期那樣,可以公開幹預地方大員乃至朝廷的大政方針,抨擊政府官員,決定政府預算。所以,也可以說,在廢科舉的同時,通過新政的改革,士人與朝廷直接的聯繫紐帶,又多了一條。

退一萬步說,科舉不廢,士人與朝廷的紐帶不斷,那麼士人對朝廷就會一直忠誠下去,王朝就不會倒臺,那麼,隋朝的二世而亡是怎麼回事?唐朝一直到發生黃巢大起義,依舊開科取士,怎麼也亡了?此後的宋和明之亡,又是怎麼回事?明朝滅亡過程中,沒有大批的士人當漢奸嗎?就說清朝吧,太平天國叛亂的時候,如果不是太平天國毀棄儒家道統,士子們會那麼痛快地跟著曾胡起來救駕嗎?即便如此,江淮之間,依舊存在眾多一會兒左袒,一會兒右袒見風使舵的土豪,這些土豪,如苗霈霖之輩,大多都是士人。

咱們再說士子失業的問題。首先,沒有證據表明,新政時期士人失業率增加了。第二,即使失業率增加了,也跟科舉無關。科舉考試,三年一次,每次不過取三、四百人,其他的舉人大挑、拔貢選拔,名額也非常少。相對於上百萬的士子而言,科舉的確是他們入仕做官的一個途徑,但絕非用來解決他們就業的。清朝一直到滅亡,雖然大幅度增加捐班力度,但官員的編制,卻一直都沒有怎麼增加。有資格做官的人多了,在後面候著就是。所以,眾多的士子,如果指望做官來養家餬口,對於90%以上的人來說,其實是不可能的。每個士子,都有自己的職業,或者教書,或者學幕,或者經商。廢科舉是對舊式教育有一定的衝擊,但舊教育並沒有被廢掉。眾多三家村學究辦的村塾,原本就是解決農民識字問題的,上不去學堂的農民,該上私塾,還是得上。況且,廢科舉之後,還有一個興學堂,到學堂教書(新學堂照舊有經學和文學的內容)也是多出來的一種職業選擇。事實上,新政之興,工商業興起,社會上讀書人的機會是多了,不是少了。士子們可以去做醫生、記者、律師,到新興的企業做事。實在不行,還可以做新軍。新政軍事改革的大力推行,使得當新軍成為一種令人羨慕的職業,軍餉高不說,而且衣裳光鮮,軍中還可以讀書學文化。南方新軍,入伍還需要通過文化考試。儘管南方新軍中有革命黨,但絕大多數的士人投奔新軍,卻不是為了造反的。即便是南方新軍,在武昌首義之前,有多少是革命黨呢?其實也沒多少。武昌首義之時,一萬餘新軍,參加起義的,不過三千,絕大多數的軍官,都不與聞。所以,廢科舉導致士子失業,又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有誰能拿出數據,說明一下廢科舉前後,士子失業率是否大幅度增加了呢?其實,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是很難評估士子的失業率的。舉人以上的高級士人,一般沒有衣食之憂,但低級士人,如果沒有教職,也沒有進入城市謀生的話,大抵只能在家裡待著。除了極少數的人有點補貼,怎麼的,也得靠自己或者家人養活,挺多靠親友的幫襯。推行現代化改革,振興工商業,社會變動大了,對讀書人來說,機會是增加,而非減少。說廢科舉造成士子失業,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想當然,頂多,只會造成編輯出版科舉複習資料的人失業,但實際上,出版科舉複習資料的人,在學堂興起之後,都改成出版學堂用書和印刷出版其他書籍了。

固然,我們說當年主張廢科舉的主公,袁世凱、張之洞他們,並沒有清晰地意識到科舉從本質上講並不是教育制度,僅僅是選官考試制度。但是,科舉問世以來,的確也綁架了教育,使得所有的學校,都成為這個制度的附庸。學校所的內容,都是科舉考試要考的。從根本上講,這是因為一個官僚型的帝制國家,官僚不言而喻地成為社會最為人重視,也最穩定,獲益最高的職業。讀書人只有入仕做官,才能榮華富貴,才能耀祖光宗,成為有地位有尊榮的人。所以,只要進入仕途要經考試這一關,那麼人們的讀書,就只能以考試為歸依。官僚帝制,就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在官本位的價值下面,只要有科舉考試存在,讀書人的寒窗苦讀,就只有科舉考試這一條路。

這樣的狀況,在中世紀之前,問題並不大。社會需要的各種行業的技能,通過師徒相傳,無論需要不需要識字作為基礎,都大體上可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即使學校大多是為了科舉存在的,也總會有一些人被淘汰,一些人只想通過讀幾年書識幾個字,方便謀生。在所有行業的技藝,都處於手工階段時,沒有專門的學校培養技藝,其實沒什麼關係。

但是,清末的新政改革,實際上是一場現代化的改革。一個中世紀的中國,或者說一個中世紀但有點現代點綴的中國,要經過這個改革,進入現代。這個過程,通過學習西方的教育體系,徹底改變中國的教育,培養現代化需要的人才,至關重要。中國的現代教育,其實從1860年代開辦同文館就開始了。但是,只要科舉不廢,無論本土新學堂還是留學教育,都辦不好。寶貝得像金豆子一樣的留學生,歸國之後,要擱下所學,準備科舉考試。同樣,在國內新學堂就學和畢業的學生,也要準備同樣的考試。不考科舉,這些人就沒有社會地位,為士林所看不起。嚴復號稱是國內最懂西學之人,但歸國之後,官任天津水師學堂教習,不好好務正業,卻一直要為一個舉人的名義,在福建和京師兩地奔波,參加考試。直到科舉被廢,也沒有考上。同樣,進了江南水師學堂的周樹人周作人兄弟,學的是管輪,槍炮和魚雷,也得回鄉參加科舉考試。即使在新學堂,學生科考得售,學堂也會為之掛牌慶賀。在北洋武備學堂讀書的馮國璋,考取了一個文秀才,連李鴻章都被驚動了。讚許道:一個武學堂的學生,居然能考上文生!

西式的新教育,實際上是為了社會的,它的出口,是整個社會,而不是像中國那樣,學校的出口僅僅對著官場。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必須通過學校才能培養出來。因為,即使單講製造業,所需的工程技術人才,也非得經過專門的學校培養才行。傳統的工匠,無論多麼心靈手巧,都看不懂機械製圖,不懂得怎樣設計製造機械零件,更談不上怎樣設計安裝設備,安排工廠布局。即使現代工廠的經營管理,也不是傳統的商人所能勝任的。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辦了那麼多現代工廠,官員不會管,請來懂洋務的買辦,其實也管不好,非得專門人才不行。事實上,現代社會的所有專門人才,無論經濟、工程、法律、醫學等等,都得經過專門的學校培養。而普通教育,就是為了人們接受專門教育做準備的。歷史的經驗告訴人們,如果一個社會已經設置了新式學校,由於科舉的存在,新學校肯定是辦不好的。無論政府怎樣優待新學堂的學生,發多少補貼,裡面的學子也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因為科舉已經實行了一千多年,深入人心。只要科舉制度還存在,士子們就心向神往,讀書人只有走科舉之途,才會為人看得起,才會得到相應的社會地位。

那麼,能不能保留科舉,只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將考四書五經,變成聲光化電?其實,最末一科的科舉,其實內容已經改變了,但是,即使是改考聲光化電,科舉也會將學校綁架,完成不了改革教育體制,使之面向社會的使命。畢竟,一個正常的現代社會,官場的需求,只是社會需求的一個小部分。不改變讀書做官的官本位價值,中國的教育,就永遠新不了。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的文官考試,都不可能做到走在科學前沿,而文官,也不需要這樣的高科技。高等學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的絕大多數專業,跟做官的需求,沒有太多的關係。只要官本位在,讀書人就永遠都往官場裡擠,社會的現代化,就永遠也實現不了。而打破官本位,就當時而言,只有廢科舉。

所以,清末的新政改革,科舉非廢不可。不管當時的主政諸公是否清醒地意識到了科舉是什麼一種制度,但他們都看見了洋務運動以來嚴酷的現實,科舉不廢,學堂不興。中國的現代改革,教育改革是基礎。無論在政治上,中國是走向德日的二元君主制,還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西式的教育體系,必須確立,西方的學科體系,也必須引進。否則,所有的現代化人才,都得從外面僱,不僅成本受不了,而且現代化也無從談起。所謂現代化,本質上就是人的現代化。

既然廢科舉波瀾不驚,沒有引起什麼社會震蕩,也沒有引起所謂士人與朝廷的斷裂,導致士子的不滿。那麼,此前流行的說法,看來是難以成立了。實際上,清廷的覆滅,跟廢科舉關係不大,主要是朝廷在操作中出了問題。滿人最高統治集團出於防範在改革中大權旁落,大動作地收權。不僅趕跑了袁世凱,將全國的兵權,都是收回到攝政王載灃小哥兒仨手裡,而且通過所謂的鐵路國有政策,收回地方和民營資本的路礦權。更過分地是,以成立責任內閣為名,搞皇族內閣,把行政權牢牢抓在皇族手裡。這樣的收權集權操作,跟清末自太平天國叛亂以來,地方分權的大趨勢,迎頭相撞。在滿人整體能力急速下降的背景下,這樣的收權,就顯得更不得人心。清末新政改革以來,通過地方自治、興辦企業、大辦社團進而預備立憲選舉而壯大起來的地方士紳和紳商,當然難以容忍這樣的收權和集權。在抗爭未果的情況下,轉而對滿人統治極度失望,憤而收回對朝廷的支持。革命黨人恰好這個時候出來放火,他們就樂意添柴了。士人的離心,不是因為廢科舉,而是由於朝廷犯了盲目收權的大錯。

清末的新政改革,當然不會一點問題也沒有,但的確沒有太大的漏子。我們後人所講的新政種種弊端,其實所舉的例證,大體出自當年的報紙報導。而報紙這樣的報導,恰是由於改革導致的言路開放,這本身就是改革的成果,而且是不小的成果。改革的失敗,恰是由於原本是一場放權的改革,半途出現了收權這種逆改革,無論如何,逆改革與廢科舉無關,它所導致的改革失敗,也與廢科舉無關。

科舉廢除之後,1952年的教育改革,又將之請了回來,全國統一的高考和畢業生分配製度,等於把高考變成了科舉。不僅文科,連理工科的畢業生,也都變成了「國家幹部」。這一改動,使得中國廢除官本位的任務,又拖長很多年,直到今天,依舊沒有完成。科舉的陰魂,不僅在高考上空徘徊,而且盤踞在公務員考試中。當然,這已經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相關焦點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 1905年清廷宣布廢除科舉
    日來凡出門,見人皆言科舉停止,大不便於天下,而學堂成效未有驗,則世道人心不知遷流何所,再閱數年又將變得何如,有可憂可懼之端。」維新之家動曰除弊,賣官之弊何以不除耶?」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把士子們推向了時代的洪流。不管是惶恐,是哀怨,或者憤懣,這終究是不可改變的歷史定數。清末新政的成果之一,是廢除了在中國存在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科舉制的廢除,給清末社會帶來了一種奇特的現象:這就是士大夫階級沒有了,而讀書人依然存在。
  • 科舉是古代加強版高考,考不上的天天埋怨,科舉制被廢除後又慌了
    與生活在城市裡的大戶子弟相比,科舉廢除下受到衝擊最大的依舊是絕大多數基層讀書人,他們無法像大戶之弟那樣通過捐納為官,更拿不出資金出國留學,或進到京城、省城的新式學堂深造。可以說,朝廷雖為科舉廢除之後的讀書人想了許許多多的補救辦法,但始終無法涵蓋所有的士子群體,尤其是身處鄉村的讀書人。
  • 清末科舉制的廢除與知識分子的出路
    ● 原創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清末新政的成果之一,是廢除了在中國存在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科舉制的廢除,給清末社會帶來了一種奇特的現象:這就是士大夫階級沒有了,而讀書人依然存在。
  • 周寧:募然回首——廢除科舉百年祭
    而這次轉折或斷裂所影響到的歷史時段,不是以十年甚至百年計的。  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上諭廢止科考,在國朝歷史上,科舉可謂源遠流長,在制度倫理與人文心理上,科舉可謂根深蒂固。有人說,科舉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塑造了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政教一體化。其中文化與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終也是一種文化秩序。
  • 京師大學堂和科舉之爭,廢除科舉都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著各該督撫學政切實通飭,認真興辦。」次年二月(1902年3月),清政府再次諭令各省妥速籌劃學堂,並將開辦情形詳細具奏,如果再觀望、敷衍、塞責等,不能寬容。光緒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8月),清政府頒布由張百熙、榮慶制定的《欽定學堂章程》。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1月),清政府又頒布由張百熙、榮慶、張之洞訂立的《奏定學堂章程》。
  • 河西 ◎ 廢除科舉制度的必要性
    作為高考的前身,近來有很多學者撰文為科舉制度唱讚歌,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否必要,這個問題如果我們釐清一些基本的歷史脈絡,則恐怕根本就不會有這麼多爭議。科舉制度對於維護一個國家體制的安定團結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這話不假,但安定團結給報考者造成的苦難卻被正史所遮蔽了。此外,要得出廢除科舉是文化斷裂,進而認為激進地廢除科舉是導致中國文化失序的罪魁禍首的結論更不免有失之草率。
  • 科舉廢除後的清末人才選拔機制
    現代的高考,古代的科舉,都是寒門學子逆襲的進階之路。從科舉廢除到高考設立,經歷了約50年的歷史。清末廢科舉、辦新學,是一大拐點,不僅終結了存在1300年的科舉制,更是近代教育的發端。從1905年科舉制徹底廢除到1912年宣統帝溥儀退位宣告清朝滅亡,科舉制廢除後的七年裡,清朝的人才選拔機制,是一鍋「舊制既去、新制未成」的夾生飯,還是一劑「教育救國、實業興邦」的續命藥呢?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科舉制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創造之物,我認為它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在精神文明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發明。這種制度的生成有特定的文化積澱,特別是儒家文化、儒家理論產生的精英治國理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不靠跑官、買官,靠學習來當官,這是一個很先進的理念。  正因為有舉賢才、尚賢這些觀念,漢代出現察舉制,到隋代加大科舉。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
    文|王瑤 作者為歷史學博士,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原文載《史學月刊》2015年第10期,注釋從略。而是預先設定了「富強之國無科舉」的基本前提,然後再從這一前提出發,結合歷史上長久以來對科舉制度的各種非議與批判,進而形成一種科舉似乎是因弊而廢的「假象」。於當時而言,並不能說這種「假象」具有欺騙性,然而,其對後世的科舉研究,卻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導。
  • 自主命題高重複率論述題之一:科舉制度廢除對中國近代的影響
    但是到了近代,科舉制度因為西方文明的影響以及自身的日趨保守最終未能逃脫被廢除的命運。科舉制度的廢除對清政府的命運、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關於科舉制廢除的得失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探索。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歷代皆無廢科目之虞」,大清兵部左侍郎舒赫德提請廢除科舉,真是因為那屆科舉不行嗎?如果看看舒赫德的監考報告,你大概會對他的提議抱以「同情之理解」。清代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中試者為舉人,取得做官資格。考試定於每年的八月初八開考,分三場進行,第一場考八股文,第二場考「論」「判」「詔」「誥」「表」等五種文體寫作。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幾天下來,考生至少要寫八篇文章。
  • 教師節到底該不該給老師送禮
    投票裡面共有2個選項,即同意或不同意。但老師要求學生在選擇不同意的時候也要把具體建議買什麼寫出來。當有學生說自己沒錢,能不能不送禮物時,這位班主任的竟然在群內回覆:「那你以後也別再麻煩老師」和「不準備教師節禮物,請你轉班」的不妥言論。
  • 《生活在樹上》到底該不該滿分?
    近期浙江高考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了廣泛爭議,今天咱們來探討一下它到底該不該得滿分。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判斷標準,這不是一篇發表在報紙上的文章,更不是一篇錄入教科書的文章,它只是一篇高考作文,因此我們只能用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來要求它。
  • 科舉制廢除後知識分子的出路
    清末新政的成果之一,是廢除了在中國存在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科舉制的廢除,給清末社會帶來了一種奇特的現象:這就是士大夫階級沒有了,而讀書人依然存在。在人們的急躁情緒中,1905年,清廷接受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籲請,停罷科舉。至此,隋唐以來在中國實行了千餘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
  • 死刑該不該廢除?從「百香果女孩被害案」談起
    一審認為楊光毅雖然是自首,但罪行惡劣,不減輕處罰,二審卻因為自首而進行了輕判,成為了輿論的風暴眼。這個案子再次將廢除死刑,以及廢死派帶入公眾的視野。接下來,我們就講講我國廢死派的這些年。我國的廢死派,大概出現在2000年前後,此後在許多成為輿論焦點的案件中,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要想了解廢死派,就要先簡單回顧一下這些年轟動全國的一些案件。
  • 母親節創始人竭盡全力都沒能廢除該節日,那是因為根本不可能
    1914年,美國正式認定母親節為全國性節日,但由於節日變得日漸商業化,導致該節日創始人安娜·賈維斯想廢除該節日。而她最後竭盡全力都沒能廢除它。但我覺得,不管她怎樣做,都不可能廢除母親節,節日的商業化也見不得是一件壞事。
  • 晚清滅亡的深層原因:竟然是廢除科舉
    還有即是村莊的禮俗來往,比方春節貼對聯時,家裡假如有人能寫,不就不必去找人寫嘛,並且,如果要去找,也得找得到會寫的人啊。後來有些鄉村的文明根子斷了,沒人會寫對聯,所以春節時只能拿口大碗,在碗邊上蘸墨後就往紅紙上扣,蓋成幾個大圈圈,然後就當是對聯往門上貼。或者說就像如今城市裡這麼,只需花錢就能買到寫好的對聯,可是上面的話都差不多,顯得特沒文明。
  • 是該感到慶幸還是遺憾?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失敗談起…
    但漢字更多的演變是為適應實用需求,適應時代不斷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比如,隋唐時期,因科舉制度的產生而促進了楷書的發展。 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不忙做出結論。但是文字總是要變化的,拿漢字過去的變化就可以證明。……」 所以說,漢字的不斷變化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是阻擋不了的。關鍵的問題是它怎麼變?是越變越好,越變越適應時代,還是開歷史的倒車,越變越繁瑣複雜?
  • 是該感到慶幸還是遺憾?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失敗談起……
    但漢字更多的演變是為適應實用需求,適應時代不斷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比如,隋唐時期,因科舉制度的產生而促進了楷書的發展。周恩來曾在一九五八年以《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為題發表講話,這段講話中點出了漢字一定會發生變化的實質,他說:「…漢字在歷史上有過不可磨滅的功績,在這一點上我們大家的意見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