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看誰還沒關注我!還不點上方的藍字?
從設計稿開始,動畫製作進入了製作中期,涉及的人員會急劇增加。
設計稿(Layout)簡稱L/O,是根據分鏡畫的「設計圖」,即在分鏡的基礎上行進細化。這一步類似於實拍片中的布景,選取場景和道具使之符合表演的要求,並且將角色位置、拍攝角度、方位和鏡頭運動固定下來。
比如分鏡中的某一鏡頭有微笑的女性角色,鏡頭範圍到胸口;設計稿中確定她的站位偏左,身體微側,鏡頭中要露出呆毛(如下圖)。
最初的動畫製作步驟是在畫完分鏡後就開始原畫工作,直到高畑勳和宮崎駿兩個人在動畫《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海蒂》中,將Layout這個製作環節引入。
設計稿環節讓2D的作畫也能精確表現3D的視覺效果,讓動畫的視覺效果顯著提升,但是工作量非常龐大,一部電影動畫片的設計稿數量可多達1250至1500張。
設計稿的繪製過程中,動畫與背景一般分開為不同的層。動畫部分由頂層起,按順序分為前層(OL)、前/中層(Overlay/Underlay)和中層(UL);背景則位於背景層(BG),給動畫師提供有關定位、規格、角色大小比例,以及地平線等相關信息,通常位於最底層。如果有角色從樹後走出之類,人和背景有互動的鏡頭,背景層則不在最底層。
設計稿分為多層繪製的目的,是為了將角色和特效與背景之間的互動關係清晰地表現出來,也便於重複場景的反覆利用,節約時間和成本。
背景層
設計稿內容一般包括:場景繪製、角色定位標註、特效分層、鏡頭運動說明、角色動作和特效設計稿(其上標明角色和特效在背景的位置和比例關係)。設計稿繪製人員需要較強的設計意識,會用透視法做圖、熟知電影拍攝知識(拍攝角度、攝影鏡頭、鏡頭運動、畫面合成、燈光、表演等)。
《千與千尋》的設計稿
一般下發給一個設計稿繪製員的鏡頭是同一場景的連續鏡頭,先設計遠景鏡頭,然後設計中景鏡頭,最後設計特寫鏡頭,確保鏡頭與鏡頭之間銜接良好,不會出現不連景的問題。
對構圖等細節要求嚴苛的導演,會參與設計稿工作,最有名的就是導演宮崎駿會承包所有設計稿。也因此,宮崎駿執導的動畫電影周期都會較長。
以上就是設計稿的相關事項啦!
如果有你想知道、小編又沒有說到的細節
可以評論告訴我們
一定會在後續推文中補充完整喲~
期待你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