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武漢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
TOEFL: 108
GRE: 327
科研:4段
Offer: UCL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hD, TAMU Aerospace Engineering PhD, CU-Boulde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hD,
我在大三下才決定出國讀研,當時我的GPA剛過3.0,沒有考過英語考試,無科研,申請的目標僅僅是新加坡的碩士學位。直到大四上的10月,我才意識到新加坡的碩士學位並不是我想要的,但奈何只有幾個月的科研經歷,無語言成績,GPA也依然在3.0左右。此時經過一個暑假的科研訓練,科研老闆認為我適合科研,建議我去讀博,我開始考慮gap一年轉申請美國學校。但對gap期間的規劃以及申請定位都不了解,因此很是猶豫。經同學介紹找到了GGU,諮詢時了解到一些前人gap做科研成功申請PhD的經歷,最終決定在GGU的指導下申請gap一年,申請18Fall的PhD.
我的本科專業是能源與動力工程,科研是納米相關的交叉學科,因此可以申請 ME/ MSE/ NanoE/ AE等相關專業。由於出身並非傳統幾大工科強校,GPA弱項,沒有亮眼的科研和推薦信,申請時的目標主要是專排Top30的PhD,也基本沒有參考綜排。實際申請時,申請了除了四大外的Top30領域內的組(實際並不多),外加1個Top50的學校保底,均為PhD,但有些學校可以降為MS(比如UMich/UCSD/UMN),算是大保底。我認為這樣的定位是很合理的,正確認識到自己條件的不足,不在幾大名校上浪費精力。我不是名校控,也深知自己的能力不夠最頂尖的名校,因此在申請PhD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預期與結果基本一致。
我申請時最薄弱的一環就是GPA,最終只有3.2+,且基礎課(數學、物理)均不到80分,因此對於低GPA申請PhD較有發言權。GPA的坑是在大一大二時挖下的,大二結束時不到3.0,之後刷GPA也沒能提高很多。很多人說高GPA(尤其是3.5+)比較重要,但申請季下來感覺影響並不很大,至少不會在PhD申請時成為失利的因素。我的大部分拒信都是撐過幾輪之後才拿到的,說明並不會因為低GPA而被初篩掉。此外,我的GPA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在培訓師的幫助下於文書中也著重強調,有兩次面試教授明顯注意到了上升的GPA,詢問GPA逐年提升的原因(而不是低GPA的原因)。在此想對低GPA的申請者(確實低的,不是3.7+還說自己低的- -)說一聲:低GPA並不是末日,想好解釋思路,體現學習能力(如上升趨勢),同時在其他方面做到出色,依然可以彌補GPA的不足。
我的託福和GRE成績還不錯,建議儘量早考。自認為英語基礎不錯的我申請前的9月才開始準備GRE, 2星期考到了理想的分數。思路是儘量全職短時間突破:在考前的2周我全心準備GRE,每天不斷重複單詞/填空/閱讀等等,再加上考前刷很多遍機經詞。考試時也有一定技巧,比如太長的三空題直接略過等。個人認為GRE備考需要掌握『全局『觀念,由於其複雜性/難度,不能糾結太多細節/偏難單詞,把握好考試核心規律,迅速解決戰鬥。託福基本上沒有備考過,連續考3次99後在11月26日才考出108,導致11月準備材料很慌張,建議無論準備得如何,儘量早考託福。個人認為託福高於100,GRE320+3.5,申請理工科PhD就不佔任何劣勢了。
科研是我申請時最大的優勢,gap一年的成果比較多。我在武大的課題組中獨立承擔一個課題(而不是給師兄師姐打下手),雖然出成果較慢,但每一步都是自己思考和實現的,可以很好地體現研究能力,並在文書中相應地體現。這裡要感謝我的老闆,能將一個完整課題交給我,細緻地對我進行科研訓練,耐心地等待我提高、出成果。建議本科生找課題組做科研,不要盲目追求大牛,進組之前了解清楚課題情況、自己可能承擔的任務、自己可能獲取的資源以及導師的指導方式。本科生科研重要的是能迅速提升並展示出科研能力,並力求建立一定與美國的connection(這點很多大牛教授反而做不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寒假在UMN做了1個月的短期科研,但時間太短,實在是沒什麼成果。好處是那段經歷將自己科研涉及的方向、材料、方法範圍擴大了一些,也為後面拿下TAMU(與UMN的領域相近)打下了基礎。因此除了獲得推薦信,暑研也是充實自己科研方向的好機會,建議可以往這方面思考。由於沒有成果,我沒有拿到很有幫助的推薦信,我的教訓是,暑研前一定先在國內熟悉課題背景和相關科研方法,到國外立刻開展研究。
我拿到的3個PhD錄取,有2個有套磁。套磁時我儘量找領域內非常相關的組,在cold mail中提到對方的文章,儘可能地提到connection,同時給對方附上自己的profile.我將自己的科研整理到個人網站上,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教授很直觀地了解我的科研背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站監視了解有哪些教授點開了套磁信、看了網站、存在可能的興趣,以方便進一步套磁。
我的科研覆蓋面比較廣,涵蓋了對不同材料,不同方向(光/熱)的計算與實驗,在文書中有所體現。建議申請前仔細思考自己幾段科研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儘量突出自己科研的全面性,以提升match到組的概率。
毫不誇張地說,加入GGU是我申請做的最重要的決定。之前也和很多人一樣,對留學機構持有一定的懷疑態度。但在GGU指導下的申請沒有拖沓,沒有不信任,只有高效、權威、乾貨、豐富的經驗和一同奮戰的培訓師、mentor以及GGUer們。我的培訓師給予了我申請時最大的幫助——從暑研、語言考試到套磁、申請和面試,每一步都很耐心地隨時進行指導。記得第一個ddl前的幾天,我在寫推薦信/PS的同時準備最後一次託福,培訓師晚上十點後還在幫我修改文書,用電話進行指導1小時。一年半以來,無數次的焦慮和匆忙,都能在和培訓師的溝通中化解。Mentor是我們領域MIT大牛組的PhD, 也是我瞻仰許久的隔壁校學長。他給我提供的學術上的指導和信息,以及一次乾貨滿滿的模擬面試,使我的申請可以脫穎而出。在GGU結識的另外一位學生經常與我交流申請心得,最新信息,備考語言考試時互相幫助,重要的是,GGU有一群同樣夢想的人,互相交流鼓勵,拼盡全力,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從做出gap決定到4月11日拿到TAMU offer,長達一年半的申請季收穫頗豐,從GPA不到3.0到專排Top10的PhD offer,也算是一種逆襲吧。申請的確很考驗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而不僅僅是考試成績。適當的定位(不要好高騖遠!)、合理的規劃、對自身條件深入的思考、多渠道的信息獲取和交流是成功的PhD申請的關鍵。回頭看來,PhD申請是很玄學且折磨人的事情。與MS較為清晰的標準不同,PhD申請大多數情況是:很多(幾十名)條件差不多的申請者,競爭一個全獎的職位,固然此時應突出自己最契合該職位的優勢。但考慮到其競爭屬性,沒能被選中也十分正常,拿到幾封拒信不能說明能力不足,而應放平心態,繼續努力突出自己,力爭獲得滿意的offer。(還想再強調一遍不盲目追求名校,拉開檔次的合理選校極為關鍵。)這一年半自己得到很多思考,不僅是科研/申請,更有人生規劃,如何調整心態,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如何擁有更高質量的生活,申請季使人更加成熟。最後再次感謝我的培訓師、mentor等GGU的小夥伴們的陪伴,感謝武大老闆的指點,感謝家人朋友的鼓勵,還感謝自己不斷的拼搏和思考。
是由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子共同創建, 定位於美英頂尖名校申請的高端留學諮詢機構和個人發展平臺。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備註「姓名+學校+專業+手機號」添加好友
小助手將為您安排專業諮詢師免費一對一諮詢
武漢市洪山區珞喻路6號百腦匯資訊廣場(群光中心)1008
諮詢電話:027-87058278
簡訊預約諮詢:17786139764
【世畢盟-連續五年申請輔導結果遙遙領先】
2018Fall部分申請結果:普林 27枚,哈佛 40枚,MIT 50枚,斯坦福 59枚,伯克利 68枚,CMU 75枚,劍橋 15枚,牛津 8枚.連續五年申請輔導結果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