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河西走廊後,我就沒再見過什麼顏色。似乎只有無盡的蒼茫才能與厚重的歷史相匹配。直到色彩明豔的山丘起伏著湧來,眼睛貪婪地吮吸著視野裡的繽紛,就像被久治不愈的眼疾困擾的病人,眼病在瞬間痊癒了一樣,一縷色彩也能成為一種恩賜,何況眼前這片斑斕呢?也許厚重歷史的榮光在蓄積與沉澱後終有綻放之時,河西走廊之上,七彩丹霞,正如所在地張掖其名,她張開臂腋,以瑰麗的色彩擁抱所有風塵僕僕的來客。
丹霞地貌極易辨認,詞條定義為「以陡坡為特徵的紅色地層」,一進入甘肅,隨處可見赭紅色的丹霞地貌山巒,就像西北漢子飽經日曬的精壯背脊,不斷延伸,氣勢磅礴。但彩色的丹霞地貌卻獨一無二地存在於張掖。
難以想像的是,腳下這片堅實幹涸的土地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竟是一泓大湖,氣候的變化使得湖中沉積形成了含有不同礦物成分的水平狀泥巖和砂質泥巖。大約八千萬年前,泥巖受地殼運動而產生變形,水平的巖層發生褶皺或傾斜,然後再經過3600萬年的抬升和剝蝕作用,變形後的巖層暴露出地表,再次經受風化和剝蝕,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七彩丹霞。
有人將七彩丹霞形象地比作一塊彩色的千層蛋糕,如果你在家嘗試過製作千層蛋糕就會發現,完成這項工作極耗時間,也許這正是二者的共通之處。這塊自然的千層蛋糕耗時一億年才得以製成,亟待久行於晦澀戈壁的一雙雙飢餓的眼睛饕餮。
幾乎是一坐上觀光巴士,視野就能被彩色的山丘填滿,沒有任何醞釀或隱藏,自然慷慨地將黛青、暗褐、丹紅、澄黃、硃砂組合,再給幽藍的天空一襯,觀光車一開,這些色彩便相互渲染、湧動起來,連成延綿的彩色波浪。看久了,竟覺得那些顏色是即興即時塗抹出來的,色彩和形狀絕不重複,充滿了想像力。是怎樣造詣和浪漫情懷才能創造出如此豐富又絕無僅有的藝術?恐怕連梵谷、莫奈也望塵莫及。這也許就是,藝術家因靈感而創造藝術,大自然則創造靈感本身。
八月的七彩丹霞景區遊客眾多,都是慕「世界十大地理奇觀之一」之美譽而來,雖然幾乎每個人都舉著相機貪婪地拍著照,但不覺擁擠。一下車便被彩色山陵攬入懷中。隨便找一個空位往那兒一站,快門一按,就是一張好照片。登上山頂,就可以完成從局部到整體的視角轉換。站在環形的觀景臺上,七彩丹霞的形色盡收眼底——不,其實遠非盡收眼底。一條條斑斕的彩帶將山丘連在一起,舞動著延伸向遠方,越過地平線,延綿至天際,等待陽光的再一次著色。
仔細看,山丘僅由寸草點綴,因此這妖嬈起伏的山麓是大地的胴體,這豐饒的色彩並非大地的妝容,而是其肌膚本身,這是西北大地的純粹之美,他不僅粗獷雄渾,她也嫵媚動人。景區根據七彩丹霞的顏色形態不同,為不同的狀貌起了多個生動的名字:七彩屏、七彩塔、大扇貝、雄鷹展翅、神龍戲火……遊客們遊走於景區的四大觀景臺間,饒有興致地尋找名稱中的扇貝、雄鷹、神龍。有的遊客眼力極好,一看便知;有的遊客,比如我本人,眼力差,眼睛早已迷失在萬變的形色中,怎麼也找不到。我最終放棄了,在尋找的過程中,這些紋理和脈絡於我,有了新的名字。自然的創作太華麗太詭譎,眼睛難以勝任,還是留給想像力吧。
從登山開始,天氣就由晴轉陰了,七彩丹霞少了陽光最後那道渲染,色彩有所收斂。但我從不抱怨天氣,既然是自然的創作,那麼以何種方式展示都由自然說了算。當我們走向一處西邊的觀景臺時,太陽再次露頭。黛青色的山頂瞬時被鍍成了金色。低矮的雲層疾速移動,只見一層金紗從一個個山尖撩過,然後夕陽選定了一處平頂停留下來,赭石色的平頂迅速燃燒起來,猶如高擎著的火炬。如果沒有之前陰天的映襯,怎能目睹此時如此壯美的鎏金呢?所以趕上不好的天氣有時或許正是大自然的欲揚先抑,任由自然發揮,說不定就有超乎想像的意外收穫。
日落如期而至,徘徊於雲霧間,在濃淡交替的霞光中,七彩丹霞綻放出令人炫目的色彩,瞬息萬變。色彩的變幻是這片一億歲的神奇土地丈量時間的唯一標尺,在人類誕生前,她已將眼前的藝術創作了365億次,然而沒有一次是重複的。七彩丹霞能讓人忘記時間,所有的遊客都完全沉浸在這幻妙絕倫的色光中;七彩丹霞又能讓人記起時間,我駕行三千公裡,穿過虛空般的大漠,只為在這張開臂腋的山谷中找到了最斑斕的顏色。這是大西北的色彩,是一億年時光的凝聚,更是在河西走廊上那接近永恆的歷史沉澱後最絢爛的綻放。
【關於七彩丹霞為什麼不能踩踏】
因為七彩丹霞的粉砂巖和泥質巖質地細軟,都容易被風化侵蝕,被踩踏後,地表層的屑巖分布立馬就會被破壞,需要60年才能恢復原貌。因此珍貴的七彩丹霞真經不起「一腳」。
【旅行小貼士】
門票50元,觀光巴士20元,60-69歲門票半價
景區分為4個部分,需要坐三次觀光車。遊覽時間建議4小時以上,選擇晴天出行,觀賞效果更佳。日落是七彩丹霞的重頭戲,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