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洪舉
9月5日有網友反映,用多個搜尋引擎搜索「手持身份證照片」皆出現大量相關圖片,人臉清晰,身份證等關鍵信息明白無誤,不少網友擔心「這麼重要的信息就這麼暴露,太危險」。記者發現,其中有弱勢群體的求助信息,也有網店店主為取得消費者信任主動公布,還有人曬出的是欠債者信息。律師提醒,公民發現信息洩露後可向有關單位投訴舉報。(9月6日《北京晨報》)
手持身份證拍照應該是近年來人們辦理各項業務時一種全新的證明模式。該做法可有效防止身份證件丟失後被他人冒用的尷尬,即便難以核實是否被冒用,由於存有辦理業務者的現場照片,也能及時追查冒用者。但與此同時,越完整精準的信息,一旦洩露,對被洩露者的影響也越大,甚至成為詐騙者實施「私人訂製」式詐騙的幫兇。筆者認為,嚴防「手持身份證照片」洩密,須從信息採集、保管,搜尋引擎,信息利用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堵住信息洩密及被非法使用的路徑。
一般來說,手持身份證拍照主要應用於辦理信用卡,開設網店,個人通過網絡求助等。獲取此類照片者,自然有嚴密保管的法律義務和約定義務,未經權利人許可不得傳播乃至出售,否則就涉嫌侵權甚至構成犯罪。但現實中,由於存在管理短板,極易導致此類照片被洩密,傳播,且很難追查到始作俑者。對此,可以改變當前的拍照模式,如要求拍照人必須使用具備特定功能的相機,能夠以水印的方式顯示時間、地點及拍照用途,並要求經辦人員與辦理業務者合影,增加照片被剪切PS的難度,不慎洩密後,還可順藤摸瓜,倒查元兇。
同時應認識到,網際網路時代,傳播渠道的便捷才導致此類信息極易洩密。幾百張乃至上萬張照片,短時間內就可藉助網際網路快速且不可逆轉地擴散至全國各地,給受害人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作為搜尋引擎,網絡商店,電子郵箱等網絡平臺,顯然負有不提供傳播、洩密渠道和路徑的義務。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以關鍵詞等形式屏蔽此類信息,切斷傳播鏈條。
最關鍵一點,此類照片洩密的結果是被不法者獲取後實施精準詐騙,或者冒名辦理相關業務。這就涉及到電話實名制、網絡實名制及銀行帳戶實名制問題。只有在這三個領域做到全面、嚴格、科學、無遺漏的實名制,方能從根源上切斷詐騙信息的傳播渠道與詐騙者收取轉移資金的路徑。如不僅要求辦理相關業務者持身份證件與經辦人員拍照合影,還應在照片上簽名捺指印,寫明用途,否則就視為未達到實名制標準,不得開通相關業務。這樣以來,哪怕「手持身份證照片」被洩露,對獲取者也毫無價值,因為其即便將該照片PS後也無法冒名使用。
手持身份證拍照的初衷是對實名制的有益補充。具體操作過程中,勢必提升管理水平,設置嚴密、無縫隙的辦事流程,並提高洩密者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違法成本,以此把好關口,盡最大限度減少洩密環節及洩密後被非法使用的空間。否則,木桶效應下,一旦出現洩密,必定讓被洩露信息的實名登記者成為待宰的羔羊。(史洪舉)
[責任編輯: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