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人上海譯文出版社社科編輯室主任、「譯文紀實」系列叢書策劃人
《末日巨塔》作者:(美)勞倫斯·賴特 譯者:張鯤、蔣莉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5月
《江城》作者:(美)彼得·海斯勒(何偉) 譯者:李學順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年1月
連美國作家何偉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尋路中國》《江城》會在中國暢銷幾十萬冊。作為第一個將何偉的作品引入中國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社科編輯室主任張吉人也沒有預料到這兩本書的熱銷,但從他第一次在《紐約客》上讀到何偉的文章,他便清楚,何偉的作品「耐讀、有生命力」。
近年來,以美國作家為首的非虛構作品陸續譯介進入中國,形成了一股非虛構寫作潮流。2013年,「譯文紀實」應運而生。從以《尋路中國》《江城》《東北遊記》《長樂路》為代表的「外國人記錄中國」系列,到反映環保主題的《最後的熊貓》《湯姆斯河》《與荒野同行》《大滅絕時代》,再到日本題材的《無緣社會》《女性貧困》,「譯文紀實」力圖通過引進國外優秀的非虛構作品,帶領讀者閱讀故事,進入真實。
「譯文紀實」系列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起始年份:
2013年
已出版冊數:25冊
主要領域:非虛構
理念:
「用故事,進入真實」
訪談
1 緣起
新京報:什麼樣的機緣讓你在2013決定創辦「譯文紀實」書系?
張吉人:早在2009年1月,我策劃出版了《末日巨塔》,這是我最早做的比較正式的非虛構作品。2011年我們出版了何偉的《尋路中國》,2013年出版了張彤禾的《打工女孩》和麥可·麥爾的《再會,老北京》。當時譯文社科編輯室面臨轉型,從原先的學術出版轉到大眾出版,想找到有價值的出版領域,而非虛構在國外是比較大類的出版門類,做研究類圖書的話,國外的選題資源是很豐富的。當時我們判斷,國內的讀者和圖書市場可以容納這樣一個非虛構的圖書品牌。
新京報:書系的選書標準是「用故事,進入真實」,如何從國外不小的非虛構圖書市場遴選出適合中國讀者的書呢?
張吉人:我們會考慮這本書能不能在中國落地。我們做的大多數是外國的作品,外國人記錄中國的作品落地比較容易,但是國外的故事和經驗如何在中國讀者這裡產生共鳴呢?故事和真實就非常重要了。我們希望讀者通過閱讀這套書,進入一個之前可能了解也可能不了解的真實世界,這也是所有非虛構作品的基本核心要求。人喜歡看故事是天生的,這是故事本身的魅力。當然,作者需要平衡真實性和故事性,我們在選書時也會把握這個度。
2 突圍
新京報:籤下何偉的《尋路中國》時,有沒有預料到它會暢銷?當時為什麼決定出版這樣一本「外國人記錄中國」的書?
張吉人:我當時覺得它會長銷,在和發行溝通敲定印數時,我強調說這書耐讀、有生命力,一定會不斷重版。《尋路中國》首印8000冊,是正常的印量,最後銷量達到了三四十萬,這是沒有預料到的。決定出版的原因首先當然是自己喜歡,我在《紐約客》讀了之後就很喜歡,也符合我的選書標準;其次,那時候市場上也沒有這種類型的書,覺得在讀者中應該是有知音的。
新京報:根據你的觀察和經驗,國內的非虛構圖書市場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譯文紀實」是如何借勢突出重圍的?
張吉人:一般讀者是不太搞得清非虛構的出版分類的,也不會過多在意,他們還是通過一本本書,慢慢了解非虛構寫作到底是怎麼回事。「譯文紀實」算是順勢而為,與整個非虛構圖書市場一同成長。圖書分類市場都是這樣成長的,一開始需要暢銷書拉動,把基數做上去,到一定程度再細分、多元化。
3 展望
新京報:「譯文紀實」已經出版了25種圖書,「外國人記錄中國」、日本系列、「環保」主題等等,這麼多元化、多角度的選題,在社內如何分工合作呢?
張吉人:上海譯文社在外國文學文藝領域比較強,主要做引進版權的書。我們的編輯也會按照語種,比如英語、日語、法語、德語來分。「譯文紀實」這套書主要以英文非虛構作品為主。前期都是我自己來策劃和編輯,後來有懂日語的同事加入,考慮到日本社會中有很多面向可以在中國落地,於是就加入了日本的非虛構作品《女性貧困》《無緣社會》。我們編室加上我總共7個人,我們也在尋找其他國家的合適的選題。
新京報:「譯文紀實」未來希望做到多少種圖書?
張吉人:我們計劃以後每年做四五種。我和我的同事開玩笑,退休前做滿100種。
新京報:「譯文紀實」的封面設計辨識度很高,書名醒目,金黃邊框,左上角的logo是紅色正方形和黑色圖標。這個設計有什麼含義?
張吉人:一開始像《打工女孩》、何偉系列、《再會,老北京》都沒有邊框。2013年我們要選一張新聞圖片,但是沒有統一風格,覺得有點亂。通過慢慢摸索,我們想在形式上更鮮明一點,就加了邊框和logo。今年出的幾本弱化了邊框和logo,因為之前的邊框顏色太明顯了,對封面的新聞圖片是一種傷害,很難選到合適的圖片,最新的這個方案是比較穩定的。
新京報:「譯文紀實」未來有沒有主要的發力方向?或者想做而未做的領域?
張吉人:明年我們會出版四五種關於美國的系列非虛構作品「看不見的美國」。關於美國社會的題材,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呈現我們不太了解的美國。其中有些是經典的作品,比如關於「水門事件」的《總統班底》。還有一些新作品,比如有關美國的「房奴」,中產因為買房變成社會底層;關於美國醫保的《美國病》;美國200年來的公共教育等。
聲音
翻譯非虛構作品是很享受的過程
●何雨珈(「譯文紀實」《東北遊記》《再會,老北京》譯者)
2011年我在香港大學新聞系讀書時,選修了麥可·麥爾的特稿寫作課,閱讀材料中有他寫的非虛構作品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他的好友何偉推薦了上海譯文出版社,於是我聯繫到張吉人,2013年出版了《再會,老北京》,2017年出版了《東北遊記》。
美國當代的非虛構作家,以何偉為代表,他們的寫作特別能體現英語的簡單之美,不用大詞或複雜句型,閱讀過程非常舒服,又總是覺得巧妙。在翻譯這些非虛構作品的過程中,我都會和作者保持密切聯繫,有意思不明的地方直接發郵件去問。翻譯非虛構作品是很享受的過程,你了解作者這個人,從文字裡面也能摸到他的脾性,就想像這位作者是在用中文寫作。
「譯文紀實」已經是當下圖書市場很響亮的品牌了,畢竟真實的故事比小說精彩多了。
●袁凌(作家,代表作《青苔不會消失》)
我看過「譯文紀實」系列的《無緣社會》和《江城》,覺得不錯。「譯文紀實」這件事挺有意義的,要是能夠去掉「紀實」標籤就更好了。
以上面這兩本書為例,它們其實都超出了紀實的層次,都是在具體的對象或情境之外,有了延伸的意義;它們都具有普遍的文學性,也就是對人類經驗的關注。
薦書
《末日巨塔》
作者:(美)勞倫斯·賴特
譯者:張鯤、蔣莉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5月
「普立茲獎最佳非虛構圖書,多線程敘事,用犯罪小說大師般的緊張感,講述蓋達組織和『9·11』背後的真實故事。」
《江城》
作者:(美)彼得·海斯勒(何偉)
譯者:李學順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年1月
「在書寫當代中國這件事情上,何偉提供了一種標準。」
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