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紀實保持對人類經驗的關注

2020-12-13 新京報

張吉人上海譯文出版社社科編輯室主任、「譯文紀實」系列叢書策劃人

《末日巨塔》作者:(美)勞倫斯·賴特 譯者:張鯤、蔣莉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5月

《江城》作者:(美)彼得·海斯勒(何偉) 譯者:李學順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年1月

連美國作家何偉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尋路中國》《江城》會在中國暢銷幾十萬冊。作為第一個將何偉的作品引入中國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社科編輯室主任張吉人也沒有預料到這兩本書的熱銷,但從他第一次在《紐約客》上讀到何偉的文章,他便清楚,何偉的作品「耐讀、有生命力」。

近年來,以美國作家為首的非虛構作品陸續譯介進入中國,形成了一股非虛構寫作潮流。2013年,「譯文紀實」應運而生。從以《尋路中國》《江城》《東北遊記》《長樂路》為代表的「外國人記錄中國」系列,到反映環保主題的《最後的熊貓》《湯姆斯河》《與荒野同行》《大滅絕時代》,再到日本題材的《無緣社會》《女性貧困》,「譯文紀實」力圖通過引進國外優秀的非虛構作品,帶領讀者閱讀故事,進入真實。

「譯文紀實」系列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起始年份:

2013年

已出版冊數:25冊

主要領域:非虛構

理念:

「用故事,進入真實」

訪談

1 緣起

新京報:什麼樣的機緣讓你在2013決定創辦「譯文紀實」書系?

張吉人:早在2009年1月,我策劃出版了《末日巨塔》,這是我最早做的比較正式的非虛構作品。2011年我們出版了何偉的《尋路中國》,2013年出版了張彤禾的《打工女孩》和麥可·麥爾的《再會,老北京》。當時譯文社科編輯室面臨轉型,從原先的學術出版轉到大眾出版,想找到有價值的出版領域,而非虛構在國外是比較大類的出版門類,做研究類圖書的話,國外的選題資源是很豐富的。當時我們判斷,國內的讀者和圖書市場可以容納這樣一個非虛構的圖書品牌。

新京報:書系的選書標準是「用故事,進入真實」,如何從國外不小的非虛構圖書市場遴選出適合中國讀者的書呢?

張吉人:我們會考慮這本書能不能在中國落地。我們做的大多數是外國的作品,外國人記錄中國的作品落地比較容易,但是國外的故事和經驗如何在中國讀者這裡產生共鳴呢?故事和真實就非常重要了。我們希望讀者通過閱讀這套書,進入一個之前可能了解也可能不了解的真實世界,這也是所有非虛構作品的基本核心要求。人喜歡看故事是天生的,這是故事本身的魅力。當然,作者需要平衡真實性和故事性,我們在選書時也會把握這個度。

2 突圍

新京報:籤下何偉的《尋路中國》時,有沒有預料到它會暢銷?當時為什麼決定出版這樣一本「外國人記錄中國」的書?

張吉人:我當時覺得它會長銷,在和發行溝通敲定印數時,我強調說這書耐讀、有生命力,一定會不斷重版。《尋路中國》首印8000冊,是正常的印量,最後銷量達到了三四十萬,這是沒有預料到的。決定出版的原因首先當然是自己喜歡,我在《紐約客》讀了之後就很喜歡,也符合我的選書標準;其次,那時候市場上也沒有這種類型的書,覺得在讀者中應該是有知音的。

新京報:根據你的觀察和經驗,國內的非虛構圖書市場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譯文紀實」是如何借勢突出重圍的?

張吉人:一般讀者是不太搞得清非虛構的出版分類的,也不會過多在意,他們還是通過一本本書,慢慢了解非虛構寫作到底是怎麼回事。「譯文紀實」算是順勢而為,與整個非虛構圖書市場一同成長。圖書分類市場都是這樣成長的,一開始需要暢銷書拉動,把基數做上去,到一定程度再細分、多元化。

3 展望

新京報:「譯文紀實」已經出版了25種圖書,「外國人記錄中國」、日本系列、「環保」主題等等,這麼多元化、多角度的選題,在社內如何分工合作呢?

張吉人:上海譯文社在外國文學文藝領域比較強,主要做引進版權的書。我們的編輯也會按照語種,比如英語、日語、法語、德語來分。「譯文紀實」這套書主要以英文非虛構作品為主。前期都是我自己來策劃和編輯,後來有懂日語的同事加入,考慮到日本社會中有很多面向可以在中國落地,於是就加入了日本的非虛構作品《女性貧困》《無緣社會》。我們編室加上我總共7個人,我們也在尋找其他國家的合適的選題。

新京報:「譯文紀實」未來希望做到多少種圖書?

張吉人:我們計劃以後每年做四五種。我和我的同事開玩笑,退休前做滿100種。

新京報:「譯文紀實」的封面設計辨識度很高,書名醒目,金黃邊框,左上角的logo是紅色正方形和黑色圖標。這個設計有什麼含義?

張吉人:一開始像《打工女孩》、何偉系列、《再會,老北京》都沒有邊框。2013年我們要選一張新聞圖片,但是沒有統一風格,覺得有點亂。通過慢慢摸索,我們想在形式上更鮮明一點,就加了邊框和logo。今年出的幾本弱化了邊框和logo,因為之前的邊框顏色太明顯了,對封面的新聞圖片是一種傷害,很難選到合適的圖片,最新的這個方案是比較穩定的。

新京報:「譯文紀實」未來有沒有主要的發力方向?或者想做而未做的領域?

張吉人:明年我們會出版四五種關於美國的系列非虛構作品「看不見的美國」。關於美國社會的題材,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呈現我們不太了解的美國。其中有些是經典的作品,比如關於「水門事件」的《總統班底》。還有一些新作品,比如有關美國的「房奴」,中產因為買房變成社會底層;關於美國醫保的《美國病》;美國200年來的公共教育等。

聲音

翻譯非虛構作品是很享受的過程

●何雨珈(「譯文紀實」《東北遊記》《再會,老北京》譯者)

2011年我在香港大學新聞系讀書時,選修了麥可·麥爾的特稿寫作課,閱讀材料中有他寫的非虛構作品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他的好友何偉推薦了上海譯文出版社,於是我聯繫到張吉人,2013年出版了《再會,老北京》,2017年出版了《東北遊記》。

美國當代的非虛構作家,以何偉為代表,他們的寫作特別能體現英語的簡單之美,不用大詞或複雜句型,閱讀過程非常舒服,又總是覺得巧妙。在翻譯這些非虛構作品的過程中,我都會和作者保持密切聯繫,有意思不明的地方直接發郵件去問。翻譯非虛構作品是很享受的過程,你了解作者這個人,從文字裡面也能摸到他的脾性,就想像這位作者是在用中文寫作。

「譯文紀實」已經是當下圖書市場很響亮的品牌了,畢竟真實的故事比小說精彩多了。

●袁凌(作家,代表作《青苔不會消失》)

我看過「譯文紀實」系列的《無緣社會》和《江城》,覺得不錯。「譯文紀實」這件事挺有意義的,要是能夠去掉「紀實」標籤就更好了。

以上面這兩本書為例,它們其實都超出了紀實的層次,都是在具體的對象或情境之外,有了延伸的意義;它們都具有普遍的文學性,也就是對人類經驗的關注。

薦書

《末日巨塔》

作者:(美)勞倫斯·賴特

譯者:張鯤、蔣莉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5月

「普立茲獎最佳非虛構圖書,多線程敘事,用犯罪小說大師般的緊張感,講述蓋達組織和『9·11』背後的真實故事。」

《江城》

作者:(美)彼得·海斯勒(何偉)

譯者:李學順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年1月

「在書寫當代中國這件事情上,何偉提供了一種標準。」

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暢

相關焦點

  • 深度揭示:IT產業的本質,是人類經驗的規模化!
    上周,我們總結了電信業的走勢,引出了一個有趣的「關注鏈」:設備商關注運營商,運營商關注IT產業,那們問題來了:IT產業關注什麼呢?答案是,關注整個社會。IT產業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和變革的底層推動力。 IT產業的本質:人類經驗的規模化 首先,我們要說IT產業的本質,就是人類經驗的規模化。工業革命是人類發展的重要裡程碑。其最本質的影響,是它用科技的力量,使新興產品實現了價值創造,成了財富的源頭。從而使人類擺脫了,過去數千年戰爭掠奪的零和遊戲。
  • 機器教學:用人類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指導機器學習
    而我們人類擁有豐富的專業經驗,為什麼不向機器傳授一些小訣竅呢?為此,微軟研究院推出了一種輔助方法——「機器教學」(Machine Teaching),人類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AI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幫助強化學習算法更快地找到解決方案。
  • 紀錄片「紀實」特性的重新考察,智慧衡量史學實錄的思維和才能
    早在漢魏六朝時期,人們就用敘述智慧衡量史學實錄的思維和才能。如《三國志·魏書》讚揚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不虛美,不隱惡,保持中立,不做評價的實錄大概就是指最早的紀錄。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紀:別絲也。別理絲縷。段主裁注:絲必有其首,別之是為紀。
  • 颶風過後,人類最應該關注和思考的是什麼?
    她用了兩個怪獸一樣的道具,一個是誕生於太平洋的颱風「山竹」;另一個是誕生於大西洋的颶風「佛羅倫斯」,仿佛計劃好了一樣,一前一後奔向陸地,所到之處,滿目瘡痍!颱風之中,我們看見了折斷的大樹、滿街的洪水、破碎的窗玻璃、隨風亂飛的雜物、震驚地尖叫還有不能自立的行人。大自然的強大讓人類瞬間感覺到自己的卑微。
  • 一拳超人:假面變成了怪人,卻努力保持人類的正義理智
    為了將埼玉老師培養成真正的英雄,假面不僅傳授知識、經驗和思想,還打算美化埼玉老師的外表。然而,假面制定的計劃埼玉老師壓根沒興趣,提不起精神。為了讓埼玉更好執行自己的計劃,假面和埼玉老師進行了交談。假面認為,社會需要的是滿足大眾期待和要求的英雄,英雄必須可視化,才能成為人類邁進的動力。假面理想的英雄,是肉眼可見的、真實存在的希望。
  • 量子貝葉斯模型中,科學理論與人類經驗
    1 玻爾的一句話 1961年,畢生追求量子力學真正意義的玻爾,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他寫道:「物理並不是一種對已經事先授予的事情的研究,而是整理以及審視人類經驗的方法的發展。」
  • 讀《中國,少了一味藥》觀後感:保持清醒
    你要寫紀實,沒問題。你跳出去寫,也沒問題。但是要正直去寫。別一段一個蠢幾章一個惡,不要凸自己,寫文不是作比較也不是拉層次,得先把位置放平了。紀實就該有紀實的態度,若要比較,讀讀柴靜的《看見》。總而言之,常懷憐憫之心,世上無可奈何之事又怎止十之八九。我說,不求渡盡世人,但求無愧於心。
  • 個人憑經驗用消炎藥屬於濫用 耐藥性引關注
    「超級細菌」引起對耐藥性的關注提起抗生素耐藥性,就不得不說2010年發生的「超級細菌」事件。去年8月份,英國《柳葉刀》雜誌披露出發現了一種名為NDM-1的細菌,對絕大多數常用抗生素都會產生耐藥性的消息後,「超級病菌」就成為一個熱門詞彙。此後,在印度、日本等國家都有超級細菌暴發的情況。
  • 中國首部戰地紀實電影《藍盔行動》
    真實是紀實電影最可貴的生命,也是諸多紀實電影人所崇尚和追求的至高創作理念。,給觀眾所帶來的震撼,是用特技渲染生成的很多虛構大片所根本無法比擬的。八一電影製片廠供圖天災人禍、戰火紛飛、槍炮轟鳴,災難面前,人類的生命顯得那麼渺小和脆弱。當遭遇非常困難的境地,災難深重、手無寸鐵的無辜村民們,居無定所、無家可歸,面對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慘狀,生存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脅時,人們究竟該如何應對?這些涉及生存的知識、意志的歷練是需要儲備的,但卻往往是學校教育所缺失的。
  • 《你好未來人類》總播放量9000萬 開啟教育觀察紀錄新模式
    由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和三橙傳媒聯合出品的首檔環球教育科技體驗觀察紀實片《你好,未來人類》已於騰訊新聞全部上線,並於近日完美收官。引起了關注和討論,片中涉及的「孩子擇校」、「電子產品成癮」、「家長的控制與邊界」等生活中頻發出現的教育問題,也深切擊中了家長們的焦慮,一個個真實靈動的紀實畫面,為觀眾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發展狀況。  有家長評論:「看到這個紀錄片對同時代各國兒童教育所做出的的縱向觀察和比較,十分難得!」紛紛揚揚的討論中,有媒體感慨:這部紀錄片太敢說了!
  • 紀實攝影師是怎樣煉成的
    每天都能產生數以億計的照片,這也意味著大量攝影垃圾的產生,所以這個時候也是考驗攝影師的時候,每一個人對攝影的理解都不一樣,對待攝影的出發點也不同,什麼樣的攝影師能夠走得更長遠,不走彎路,這成了眾多攝影師所關注的焦點。實際上,作為一名攝影師,首先要找準自己的位置,找準自己的喜好,只有確定了這些,才能夠在攝影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 第四屆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臺北頒獎
    原標題:第四屆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臺北頒獎  新華網臺北7月15日電(記者李慧穎 何自力)由臺灣方面陸委會主辦的第四屆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15日在臺北頒獎,25件優秀作品在此次評選中脫穎而出獲得獎項。   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分為「紀實文學」及「紀實圖文」兩類獎項。
  • 太空項目:交織著幻想、歷史與紀實的美學震撼
    太空項目:交織著幻想、歷史與紀實的美學震撼 2020-12-10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騰訊新聞《你好未來人類》5月27日上線,陳一佳團隊探索明日教育之法
    由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和三橙傳媒聯合出品的首檔環球教育科技體驗觀察紀實片《你好未來人類》正式定檔5月27日於騰訊新聞播出。主創團隊歷時16個月, 針對孩子的未來教育,聚焦時代背景下「科技與教育」的關係,分別前往英國、以色列、肯亞、美國、中國5個國家,希望給家長們開啟一份專屬的「科技教育攻略副本」。
  • 壯麗七十年 記錄新時代——第三屆北京紀實影像周盛大開幕
    本次紀實影像周還設有4個分論壇,以「融媒體語境下紀實影像的新機遇」、「5G時代紀實影像的創新發展」、「構建新時代紀實影像的新格局 『紀實+』概念」以及「用紀實影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為題,通過多角度多維度的深度探討,把握紀錄片行業未來發展的脈搏。  三是打造文化盛宴,點燃全民參與熱情,燃燒激情歲月。本次活動面向全社會開放,鼓勵全民參與,吸引行業關注。
  • 醫療紀實節目如何講故事
    《中國醫生》不是國內第一部「網紅」醫療紀實節目。近年來,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作品,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從故事角度看,國產醫療紀實節目既有全景式展現,也有特寫式描寫。《人間世》聚焦醫生與患者雙方,敘事場所延展到醫院的各個角落。拍攝者用蹲點拍攝的手法,記錄了一個個發生在醫療行業的真實故事。
  •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獲紐曼華語文學獎
    [摘要]她用中文創造了一個現實社會、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不論是資深或是新晉作家,任何在世的堅持用華語寫作的作者都有被推薦的資格,由專家組成的國際評委會通過透明的投票程序提名候選人並遴選出獲獎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是紐曼文學獎的首位得獎者(2009年),韓少功於2011年獲獎,臺灣詩人楊牧和臺灣作家朱天文則分別在2013年和2015年獲獎。評委會表示,授予王安憶該獎項是因為她多年來一直在寫作上突破自我,每篇文學作品都不重複。
  • 全球紀實產業「期末劃重點」:年度復盤與布局預測
    2021,又將會有哪些行業問題與未來趨勢值得內業關注?將會又怎樣的內容新趨勢值得觀眾期待?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將邀請國內外紀實產業嘉賓和平臺大咖在節展期間參與線上論壇,並首次將產業論壇向公眾免費開放。
  • ​朱䴉快滅絕時,人類對它仍一無所知
    每一寸空間,都發生過人類可能無法想像的曲折故事。我們用雙腳去丈量,用各類儀器去勘測,卻永遠只能得到大自然呈現出的冰山一角,光這些就會耗費我們極大的精力。我們用數據,實驗,模型,用我們能想到的一切高科技去設計課題,去探索科學問題,卻永遠都會遇到各種人力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客觀問題,野外試驗永遠有著數不清的漏洞,不付出歲月和辛苦甚至是生命,我們無法對自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 【今日關注】讓幸福跟著健康走——我市創建全國健康促進市工作紀實
    【今日關注】讓幸福跟著健康走——我市創建全國健康促進市工作紀實 2019-12-24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