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子(微觀)
1.定義:原子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狀態中可以分割。(註:原子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但原子是化學反應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原子核+繞核運動的電子(每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
原子核=質子(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中子(不帶電)
質子數=電子數=原子序數
中子數=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
2.原子模型的簡易表達:
3. 原子論的創始人是古希臘人留基伯。留基伯的學說由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發展和完善,因此德謨克利特被公認為原子論的主要代表。
4.英國自然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的理論模型。
二、分子(微觀)
1.定義:分子是由組成的原子按照一定的鍵合順序和空間排列而結合在一起的整體,這種鍵合順序和空間排列關係稱為分子結構。
2.分子是物質中能夠獨立存在的相對穩定並保持該物質物理化學特性的最小單元。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通過一定的作用力,以一定的次序和排列方式結合成分子。比如:水分子H2O,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3.最早提出比較確切的分子概念的化學家是義大利阿伏伽德羅。
三、離子(微觀)
1.離子是指原子或原子基團失去或得到一個或幾個電子而形成的帶電荷的粒子。這一過程稱為電離(就是電子離開的意思吧)。
2.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是原子得到or失去電子時形成的。當最外層電子數少於4個時,一般容易失去電子而變成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大於4個時得電子。其實離子就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四、元素(宏觀概念)
1.定義:元素指擁有相同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2.元素是一個類別,一個元素可以分出很多不用的原子,比如碳元素就可以分成碳12、碳、碳60等。
3.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首創的,後來又經過多名科學家多年的修訂才形成當代的周期表。
周期表中共有118種元素。每一種元素都有一個編號=該元素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目=原子序數。排布和性質有明顯的規律性,科學家們是按原子序數遞增排列,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將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18列,7個周期,17個族。
我們學過的前20的化學元素是: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鉀鈣。
五、同位素(原子之間)
1.定義: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為同位素。
比如:氫有三種同位素——氕、氘和氚,它們原子核中都有1個質子,但是它們的原子核中的中子數分別有0、1、2,所以它們互為同位素。
六、同素異形體(單質之間)
1.定義:同素異形體是指由同樣的單一化學元素組成,因排列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性質的單質。
2.同素異形體之間的性質差異主要表現在物理性質上,化學性質上也有著活性的差異。比如:白磷和紅磷,氧氣和臭氧,金剛石和石墨等。